
【纪实散文】
六一节,我穿上红马甲
殷朝芹
六一儿童节,榴红似火,杏子熟了,山区的麦田一片金黄。
早上7:30,临沂书法广场西侧的停车场内,临沂慈善联合总会属下的一支兰山沂蒙义工服务团正在悄然集结,几辆车的后备箱里装满了给孩子们准备的衣物、文具和食品。这是一次“向日葵助学”行动,车上贴有“兰山沂蒙义工向日葵助学”字样,显得庄严而又温馨。作为一个特意跟着去采风的作家,笔者是第一次参与此项活动,心情有些兴奋和激动。
8:00,满载着爱心的几辆小车向着平邑县柏林镇的方向出发,善行的车辆总是比任何时候都显得轻快。车窗外的一排排绿树,一片片金黄色的麦田以及田间正在劳作的机械和人们,虽然一闪而过,却都成为在心里定格的鲜明而亲切的风景画面。我们看到远处的一座座青山紧紧相连,形成一幅幅绿意绵绵而又气魄雄浑的山乡画卷。一条条河流和一座座水库,水面上正闪烁着初夏明媚而生动的阳光,荡漾着金色光彩。
柏林镇位于平邑县的东北部,著名的“福溪地蒙山里艺术家部落”就坐落于该镇的富泉村(蒙山大洼风景区),此时正值端午节与周末连在一起的三天假日,面山临水而建的各式风格的民宿建筑里住满了来此观光的人们,背着画夹前来写生的学生和支起画板写生的画家们也随处可见。
我们的团队与当地的义工汇合后,便在他们的带领下沿着山间蜿蜒的道路走向一个个被资助的贫困学生家中。此时的笔者头一次穿上了印有“临沂市慈善联合总会”字样的红马甲,双肩和背上立刻有了一份厚重和温暖的感觉,一种红色的光荣和使命感仿佛让我披上了一层加厚的阳光,全身的血液仿佛加快了流动,迈出的步伐也仿佛觉得神圣起来。
几辆爱心车辆缓缓地停在一户农家小院门口,我们的红马甲队伍仿佛一抹朝霞降落在这山乡小巷里。我们要走访的第一个学生是一个19岁的女孩,双腿生来便有残疾,行动十分不便,上学时经常靠着同学背着,但她从来不愿意放弃学业,现在正在一所技校就读。女孩是个大姐姐,她还有分别在读高二、初二和小学三年级的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爸爸因病去世,妈妈靠干农活和手工活挣钱养家。为了上学方便,女孩和她上高中的妹妹现在借住在亲戚家的南平房里,室内的陈设显得十分清寒,但女孩和她的妹妹面对我们表露出来的感恩的笑容和从内心深处透出的倔强不屈的精神,让我们感到一种异样的温暖。人穷志不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经历过凄风苦雨的她们,一定会迎来更加灿烂的阳光。
走过几公里山路,我们到了另一个村子。我们第二个要走访的也是一个女孩子,爸爸智障,妈妈弃家而走,爷爷偏瘫,奶奶患有心脏病,这真是一个十分不幸的女孩子。见到我们时,马上就要参加高考的这个17岁女孩牵着奶奶的手,显得有点儿少许的羞涩和不安,但也有着小鸟依人般的可爱。我们看到奶奶家的墙上贴满了女孩从上幼儿园以来所获得的奖状,没有贴到墙上的还有卷在一起的二三十张,奶奶直夸这孩子从小就听话,学习很刻苦,老师都喜欢她。在奶奶屋门外走廊西侧的简易书架上,我们看到了这孩子已经用过的上百本的初中以及高中各科的复习资料,每一本上仿佛都曾落满了这个女孩子的泪水和汗水。这女孩虽遭遇不幸和贫困的双重压力,但她坚强好学的精神却代表着这个家庭未来实实在在的希望,我们祝愿她顺利考上大学,今后的生活会一帆风顺。
在一段盘山路的路边下了车,沿着一条45度的斜坡下到村口,再七拐八绕地走完几百米的羊肠小道,我们的红马甲队伍到了第三个被资助孩子的家。我们看到该户的住房应该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的,三间石墙瓦房大体上还算看得过去,但退去油漆正在腐蚀朽烂的门窗显然已有十年以上没人进行维护修理过。那坍塌了一面墙的灶房上胡乱覆盖着几片捡来的蓝色广告布,低矮的门洞里面凌乱地堆放着一些破破烂烂的东西,恰似在山上被废弃的一间野人房。一只小黄狗惊惧地跑到老磨盘上向着我们瞪着眼睛,但却没有汪汪大叫。这家的男孩子今年9岁,上小学三年级,父亲身体不好但仍然出去打零工去了,妈妈是从云南嫁过来的,黑瘦黑瘦的,有时会爬到周边的山上采拾一些野蘑菇到路边兜售。让人感到欣慰的是,生活的贫苦和艰难并没有让孩子变得有半点儿的猥琐,身穿校服的他倒显得格外富有朝气,当我们把助学金和文具送到他手里时,那看着我们的一双大大的眼睛里同时闪烁着晶莹的泪光和坚毅的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孩子将来一定是好样的,长大后即使留在山里,那也一定是会撑起一个家的一条硬骨铮铮的山里汉子。
我们的爱心车辆比较吃力地驶过一段上坡的山路,来到了我们今天要走访的第四户人家。院子里靠着西墙长着一棵近百年树龄的枝干有力的大杏树,青黄中带着点胭脂红的杏子挂满了枝头。此时一位70多岁的老爷子正站在墙头上拽着树枝摘杏子,下面的老伴儿正站在梯子上托着篮子一个一个地接着,看见我们一行人来了,老两口赶紧下来洗杏子给我们吃,老婆婆边洗杏子边说:“没想到你们来得这么快,上树摘杏子是专门要给你们吃的。”不容分说,老两口就把杏子一个个塞到我们的手里。这杏子还真是好吃,软软的,甜甜的,入口即化,又香又甜。这家受资助的是一个15岁的正在读初三的男孩子,马上就要参加中考了,孩子长得挺帅气,但或许是担心中考考不理想的缘故,此时他脸上有点儿忧郁之色。孩子的爸爸是一级残疾,让他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们家现在所居住的房子是村委会给免费改造的。在孩子接受了爱心人士提供的助学金后,笔者递给孩子一个笔记本,并把写在扉页上的赠言读给他听。我写给他的赠言是:“艰苦和困难就像一块磨刀石,它能够让坚强的人变得更加锋利。”当孩子听完我的赠言,接过我的笔记本时,刚才脸上的忧郁之色换成了浅浅的含羞的笑容,眼睛里似乎流露出一束坚毅的目光。我拉着他的手说祝他中考顺利。
由于是端午节、六一节和周末连在一起的小假日,来景点旅游观光的车辆挺多,山路又窄,堵车现象时有发生。我们计划要走访的第五户人家正住在经常堵车的道路旁边的村里,当地的带路义工便建议我们不要直接去村里了,孩子正在外地上大学也没有回家,这位义工就提前给孩子的大伯打了个电话,让大伯直接来到可以停车的路旁等着我们。原来这家受资助的男孩子的爸爸早就因病去世了,妈妈又忍受不了生活的困难而离家出走了,他就和年迈的奶奶一起跟着大伯一起生活,而大伯又因为患有心脏病而安了支架,可以说生活上极度艰难。当我们把助学金和慰问品交给孩子的大伯时,年近70岁的大伯激动得几乎站不稳,眼含热泪地对着我们一行人连连鞠躬,千恩万谢。我们的车辆沿着一起一伏的山路走远了,而大伯仍站在村口频频向着我们挥手,让我们车里的每一个人眼眶里都涌上了泪水。
今天我们最后走访的一家有三个孩子,最大的女孩读四年级,第二个女孩读二年级,最小的是男孩子,上幼儿园中班。孩子的母亲就是在生第三个孩子后突发疾病去世的,孩子的爸爸今年40岁左右,靠他赡养的还有一位83岁的多病的老母亲。那老母亲此时这正坐在大门口,起不了身,满含歉意地用含混不清的语言向我们打了个招呼。孩子们的爸爸个子不高,是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他说有上级照顾的低保待遇,有着社会爱心人士的救助,他非常感恩。他表示无论他自己吃多少苦受多少累都要把孩子们抚养成人,供他们好好上学,让他们将来长大了有能力回报社会、报效国家。三个小孩子规规矩矩地一排儿坐在一条旧沙发上,挺直着腰杆,瞪大着眼睛,认真地听着他们爸爸的话,一字一句仿佛都记在了心里,正是既可怜又可爱的样子。
正当晌午时分,我们今天的走访计划顺利完成,热烈的阳光洒在我们的爱心车辆上,洒在我们一行人的红马甲上,我们感觉到一种异样的温暖和愉快。
奔走了整整一个上午,我们大家都感觉到有些饿了,来到一家乡村饭店,我们采取AA制的办法。饭前,我特意采访了今天参与活动的几个义工,问他们为什么要热心参与这项活动?今天为我们带队入户的是当地的一位大个子大车司机,每周都要几趟跑山西运送货物,他说:“今天听说你们来,我就特意没有出车。我其实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自从做了爱心义工,我的脾气改善了不少,看到一个个被救助的家庭孩子脸上的笑容,我就有了比挣钱更高兴的成就感。”从临沂一家大型商场退休的女士说:“我仿佛又有了一份魂牵梦绕的重要工作,每次来当义工我都有些兴奋。每次我都要为孩子们买一些食品什么的带过来,觉得就像走亲戚一样的快乐,就把我生活的幸福分享给了更多的人。”一位带着在小学当教师的女儿一起来参加活动的大姐说:“咱们家的孩子有爹有妈,吃穿不愁,学也能上得好,你看咱走访的这些孩子多么可怜,我想起来就感到心疼,我对女儿说咱要有能力就去帮帮这些孩子,也让他们生活得幸福。”这位大姐说她不仅热心参与救助贫困儿童的义工,还经常跑到敬老院里去帮着打扫卫生、给老人们梳头和盛饭什么的,做了这些事情之后晚上睡觉也觉得舒服。另外有两位男士和一位女士参与该项活动已有10余年,他们除了捐款、捐物和提供爱心车辆之外,还要负责联系、接洽、记录、拍照和向上级汇报等工作,他们说:“这样的事情做了就不会再放弃,这好像就成了我们必须要承担的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花一点时间和精力给他人送去温暖和帮助,对别人家好,也是对自己好,因为这里有一份别样的幸福感受。”没有豪言壮语,说得朴实而又自然,这就是这些慈善义工的肺腑之言,也是他们对慈善事业的深情理解。还有另外两位义工只是含笑不语,我未能记录下他们的话,他们用谦逊和真诚的姿态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知道他们做好事是不愿留下姓名的,甚至也是不愿多说话的。
在这里,笔者不得不交代一下,能够让我们今天的资助活动得以圆满完成的还有那些不愿透露姓名的爱心商家,他们没有直接来参加今天的活动,但他们把分装着1000元、1200元、1500元、1600元、1800元、2000元等不同数目爱心捐款的信封庄重地托付给义工们,那些被递到孩子们手里的信封里装着的是一颗滚烫的爱心,信封上分明闪烁着深藏不露的大爱的光芒。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又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还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在今天参与的慈善义工活动中,笔者分明看到了我们中华民族所倡导的仁、义、礼、智等优秀文化精神传统的延续,看到我们的古圣先贤所教导的扶贫济困和敬老爱幼正在成为新的社会风尚,同时也感到我们的慈善事业是一项温暖的事业,是一项光明的事业,功在当代,利及千秋。
结束了今天的行程,我把身上的红马甲轻轻脱下,双手捧着它交付领队时,那份沉甸甸的感觉长时间地留在了我的臂膀上,也留在了我的心上。它那一抹红霞似的光,一定会继续温暖和鼓舞着我在奉献爱心的道路上愉快地前行。
(2025年6月2日初稿,6月8日定稿)
作者简介:殷朝芹,1963年生,临沂市兰山区教师发展中心退休教师,山东省宣讲工作者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临沂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会员,临沂市社会科学入库专家,齐鲁文化之星荣誉称号获得者。坚持公益宣讲,坚持读书写作,坚持练习书法,坚持关注社会,退而不休,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