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阅读
文/尹涛
一个人最初的阅读,往往决定了其一生的精神框架、思维方法、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认识世界与自我的方式。就如同睁开了眼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宇宙,蕴藏了无垠的时空、无尽的智慧和无穷的魅力。
因成长在农村,我最早的阅读范围是极为有限的,遇到什么就读什么。父亲虽然是教师,但家里的图书却极为有限,书柜里仅有的两排图书,还都是难懂的政治类或理工科书籍。听父亲讲他年轻时候也极爱读书,微薄的收入除了帮扶其他兄弟姐妹上学,其余省吃俭用买了很多书。后来碰上特殊时期,全部被抄家集中焚毁了,也就再也没有购买过图书。越缺少越向往,父亲工作单位也是我就读的学校,老师都有借阅图书的权力。学校图书馆大概只有40平米,里面藏有几千册图书。图书管理员因为我是教师的子女,对我开了绿灯,也就有了借阅图书的便利。我每周都会选个大课间跑到图书馆里选几本喜欢的书,登记在父亲名下,抱着图书感觉带回了一堆珍宝,回家囫囵吞枣地翻看了很多经典名著。我读书极为爱惜,洗手后翻看,从不在书上涂写握折,所以图书管理员也非常放心让我每周来借阅图书。
少年的心思相当单纯,却并不意味着傻。简陋的乡村学校图书馆润泽了年少的我,书籍里人物的悲欢离合、人生的曲折跌宕,深深打动我,让乡村少年的我视野拓展、心胸放宽,最初的阅读让我比同龄人更加敏感、更喜欢思索,也比乡村同伴更加早熟。
后来外出求学,每个月都从父亲给的生活费里挤出一些钱去买书。买不起新书,就和同学去街道的旧书摊,淘一些二手旧书:一毛一本的《读者》《飞碟探索》、两毛一本的《小说选刊》都是我的最爱。每次放假回家我都用一个很大的编织袋把一学期积攒的书带回家中存放,舍不得丢弃一本。正是这些最初的读书体验,让我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之后,带着深深的职业责任,兢兢业业投身到哺育下一代的工作洪流中。
因收入稳定了,经济实现了独立,买书的欲望更加释放,从每个月工资中挤出几百元专门购书。很快宿舍里两个书柜都盛不下了。想想单位也有图书馆,基于仓储的压力,就开始控制自己的购书欲望,只购借阅不到非常喜爱的图书。
等有了自己的家,专门设立了书房,用于安放那些珍爱的图书,一整面墙都是书柜,夜色朦胧中在台灯下捧一本书,向灯勤读,坐拥半墙书城,阅读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感受着书中主人公努力成长的艰辛和获得成功后的喜悦。从物理的、经验的世界向精神的、超越性的世界拓展,这一切都与阅读密切关联。
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泛滥的新时代,碎片化、短平快的手机电子阅读代替了纸质图书。但在飞机、火车旅行中,我依旧喜欢带几本书,动静结合,慢慢翻书,慢慢经历,慢慢欣赏,累了看看窗外的风景。好的文字其实就是生活的本身,你期待怎样的生活就会长出怎样面目的人生。慢慢看,慢慢遇见,从书中懂得欣赏,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最初的阅读,教会我在纷繁的世界稳如泰山。
作者简介:尹涛,男,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业余时间喜欢读书、旅游。喜欢安安静静的思考,写点感兴趣的文章。自己编辑印刷的自传体散文小册子《家在一牧场》受到朋友们的喜爱,同步还有几本小说小册子同样受到了大家的认可。人生的感悟是:我们身在人世间,因果循环,期待多做善事,积累福报,轮回下一世,能心想事成。
旅游一
旅游二
和学生们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