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山精神放光芒
——原67军199师597团政委亓树杰坚守老山阵地的永恒记忆
王晓瑜
常望梁君颜容
泪洒衣襟哀痛
不尽思念情
……
这深沉哀婉的诗句是原67军597团政委亓树杰悼念对越自卫防御作战中牺牲战友梁岭的。每一个字都浸透着作者对逝者的千般不舍。一腔男儿胸怀,铮铮铁骨军旅情,远去了枪火轰鸣,侵染红河之水依旧涛涛滚流。
战前动员
1984年12月67军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参加对越自卫防御论战。“兵戈铁马战场,或许没有人心甘情愿地去参加,但是当国家需要和召唤的时候,作为一名军人,就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责任。”亓树杰政委如是说。
首先,官兵要应对战场危险压力。战场就面临着牺牲,面对死亡的概率威胁。作为团政委,亓树杰对战士进行了积极心理疏导、正面思想教育与激励。让参战战士从心理上尽量的消除对死亡威胁的恐惧、担忧、焦灼,以积极心态面对战场。其次,要应对家庭压力。1985年独生子女家庭居多,一个人去战场,全家惊慌,一旦出现牺牲,就是家庭的灭顶之灾,家庭没有了后继人,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天塌地陷。再次,要应对有的战士人结了婚,有了子女的压力,一人牺牲全家受难,所以当时的政治工作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那么解决战士思想上的后顾之忧,十分重要。 亓树杰提出了思想工作的方法“既要讲大道理也要讲小道理,又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口号。
其中,一名高排长爱人怀孕七个月,而得了障碍性贫血,家庭欠下了一笔债务。部队知道实情后,通过各种方式给予高排长一家大力援助。可惜的是这位高排长在战场上英勇牺牲,孩子还没出生就失去了爸爸,爸爸没有看到孩子稚嫩的笑脸,就战死沙场。军械股长陈炳树家属有精神障碍病,但是部队一点也不知道实情。他十多岁的大儿子当得知爸爸要去前线打仗时,他避开爸爸,给团领导写了一封信,他说妈妈有病,他照顾小弟弟,生活比较艰难。这几句话让亓树杰感到很心酸,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承担了本应由大人承担的事。但陈炳树依然去战场,而服从命令,听从了祖国的召唤。
在部队去老山前的那段时间里,团政治处不断地向地方政府反映干部战士的困难,寻求政府的帮助,其中一个战士家发生了水灾,房屋倒塌,当地政府了解之后立刻对他家进行了援助。
面对这些困难,战士们毫不犹豫。597团二营500多人,有350多人写求战书,其中100多人写了血书坚决上前线,全团干部战士没有一个掉队的,没出现一个逃兵,没有一个要求照顾的,都积极地听从祖国召唤,。
军民一家亲
山东大学八个大学生给高机连中的一个班长写一了封信,信里有一个手帕,手帕中间绣着一颗红星,左、下、右绣了八颗红心,上面绣着“战士在我心中”。当政治处主任向亓树杰政委汇报以后,亓政委立刻布置复制图案,发给部队,并让政治处给山东大学写感谢信,开展了“祖国在我心中”的宣传教育活动。这极大地调动了参战战士爱国热情。同时部队也设计了中国地图在中间,周围秀了十颗红心的图案,同时下发部队。这件事受到了军事记者孙其海的高度重视,此事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日报》相继转发。中央有关部门在全国开展了“战士在我心中”“祖国在我心中”双心活动,对战士的鼓舞很大,战士们把心都集中到了保家卫国当中。
亓树杰说在上前线前,做战士的思想工作一点也不敢懈怠,连觉都睡不着,担心战士心理有波动。
1985年3月12日,天不亮,部队已到达明水火车站,奔赴南疆。到达集结地后,开始临战训练——是平时训练强度的三四倍,完全按照作战要求进行体能训练,增强体质;模拟战术训练,对打击目标要稳准狠,战术上讲究灵活性;选择相似地形进行模拟演练;组织干部进行战场指挥训练。
战中记忆
5月中旬,团长,参谋长相继带领一部分人以“添油”方式,逐步接受了一军二团在662.6方向的防御阵地。这时越军利用我方立足未稳,不熟悉阵地的机会,开始实施以夺取某些阵地为主要目标的M—1计划,此后知晓这是越南副总参谋长组织指导的。为争夺662.6阵地,战役非常惨烈,从5月27日到6月2日期间,5.31战斗是最惨烈的一仗。亓树杰政委带领一个营作为师预备队待命。
5月29日深夜一点钟亓树杰接到命令,奉命带领预备队迅速赶往662.6高地,部队刚刚到达662.6山脚下,遇到团长前来迎接。团长说:走路跟着我,小心别踩着地雷,但战争面前,不论是谁都在往前冲。预备队很快接到命令,接防部分阵地,抗击敌人反扑。
亓树杰说,面对荷枪实弹的战场,不是说怕不怕的问题,而是来不及害怕,也没有时间害怕,而是想方设法怎样把仗打赢?减少伤亡。一进阵地到处都是枪炮声,就像是一处工地,到处都在放炮炸山,似乎随时都有炮弹落在头上或脚下。
5月30日至6月2日,战役最激烈。此战役全团牺牲16人,伤57人,在这次战斗中,三连连长田传贝牺牲。当亓树杰听到连长田传贝牺牲的消息时,在作战室里他一屁股坐下来,疼惜愤怒震惊一起涌上胸腔。他沉默了一会高声说到:“让三连指挥炮击目标,炮击敌人,狠狠地打,给田连长报仇。”
团长说:“对,参谋长命令炮群向三连指示的目标,炮击十分钟,打他狗日的”十分钟十几吨的炮弹打出去了,为田连长报仇雪恨。”
(一)猫耳洞的苦
亓树杰回忆说:防御战最大的问题是太艰苦了。要直面天气水土不服的考验,敌人不断发动进攻,尤其越军特工偷袭,困扰着部队。40多度的天气,整个老山是个大蒸笼,猫耳洞里闷热,光线低,看不见阳光,蚊虫叮咬。因水土不服,导致疾病,细菌感染,皮肤病、肠炎、胃炎及疟疾时有发生。无法洗澡,虽然到处下雨,但是有些阵地缺水。尤其战士们烂裆,披头散发、讲究身份的穿着裤头,大部分战士裸体作战。
一部分部队休整时正赶上山东省慰问团来部队慰问演出。郎咸芬正在演唱,忽然看到一个人背着一个编织袋,披头散发,衣服上沾着一片片的乌黑泥巴,胡子、头发上也沾着泥沙。这时郎咸芬扔掉话筒,跑上去,一下子抱住他呜呜地哭了起来,并说“我的孩子呀,我的孩子啊!”其他演员也相继去拥抱他。这名“战士”就是坚守146阵地的指导员刘兆贵。此阵地距离敌人四五十米远。可想战役是多么的激烈、残酷与危险。
战场上到处都是地雷,一不小心踩着地雷,那就是致命的伤害,刚去阵地时,有位战士从猫耳洞里出来小便,因为下雨,一不小心打了个趔趄,踩响了一个地雷,竟被炸掉一条腿。
坚守阵地,在寂寞中寻得战场的兴趣。两名战士和一条蟒蛇发生了一段故事,由人对蛇的最初恐惧对抗,到战士和蟒蛇成为好朋友,一起住了200多天,战士一副热爱生活的火热心肠,令人心酸,如果不在战场,他们或许穿着喇叭裤,是很时尚的浪漫青年。选择了军装,铁骨柔肠在残酷战场。
211阵地二号哨位是深两三米的山缝,有两名战士在山缝里呆了三个月,躺不下,蹲不下,站不直,他们像是从石缝里长出的弯曲不直的大活人,蚊子老鼠是他们的常客。他们下阵地时,亓树杰政委去接见她们,看到他们体无完肤,浑身布满红红的大疙瘩,有的地方还流着脓,亓树杰心疼的流下泪水。亓树杰说,如果是现在,别说是三个月了,即使三天那是什么滋味?谁能做得到?
(二)军工的累
战场军工特苦。给前线部队送军用物资和给养,是最头疼的事,因为这项工作,消耗体力大,也很危险,战士谢永年累的吐血,倒在地上,一个小时躺地上起不来。战场上盛行“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伍,累不累就看咱的军工队”的戏言。
参谋长说:“送吧就死人,不送吧就饿死人,死人也得送,不能让前方战士饿着肚子作战。”。当时老山有拐杖之说。为防山高路滑,老山拐杖底端削的很尖。军工队战士每人一个,军工战士的付出比泰山挑山工辛苦几十倍,天天冒着敌人炮火,要闯过大青山、小青山越军封锁的两道百米生死线,此两处被战士们称为“绞肉机和埋葬场”,越军用高射机枪平射这两个百米生死线,因为都是石灰岩,无法挖战壕。
军工常常夜里一两点就开始行动,摸着黑,走在坑坑洼洼、起伏不平及树木荆棘丛生的山道上,路滑不平,一不小心就会摔倒。但天亮时必须把给养送达各个哨位。
(三)步兵的险
共产党员是军队中的中流砥柱、部队中的钢铁脊梁,个个是铁打的、钢做的硬汉子。在打405高地以前,为了谁当第一突击队队长,两个班长周国宏和杜昌林在会上吵得不可开交,他们心里都明白当第一突击队长意味着什么?最后亓树杰政委说:谁也别再争了,谁当突击队长由组织上决定。
1985年8月初,上级命令597团择机攻打敌人占据的405及周边诸高地,攻占后即刻转入阵地防御。405高地除山高坡陡,怪石林立、洞穴密布,植被茂密等恶劣自然环境外,越军占据多年,构筑了大量的短洞、暗堡、暗火力点等永备工事,其与周围其他阵地互为依托,构成了密集的火力网,易守难攻。防守405诸高地的是越军的一个加强排,实力雄厚,战术诡诈。
上级把攻打405高地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一个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英雄连——步兵二营第四连。这个连,国内战争时期多次荣立战功,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能攻善守,作风顽强,被志愿军总部授予钢铁四连荣誉称号。
该连副连长梁岭当上了战斗跟进指挥员,从此他就没白没黑地带领各个突击队长、队员深入前线阵地,视察敌情,研究作战部署。
战斗打响后,敌人即刻用炮火封锁道路。炮声震耳欲聋,弹片铮铮乱飞。梁岭和他的战友们毫无惧色,沉着应对,迅速冲击敌阵地。他们全然不顾头上“嗖嗖”飞过的子弹和身边“轰轰”的炮弹爆炸声,时而卧倒,时而跃进,勇猛冲击,他指挥着战前组成的若干个强击组,对敌各阵地实施攻击。突然,一块弹片击中梁岭的左大腿,鲜血直流。他强忍剧疼用手猛力拽出弹片,简单包扎一下,强忍巨痛,拖着伤腿,指挥队员,直插敌人阵地。仅用七分钟就占领了部分表面阵地。
狡猾的敌人龟缩洞中,负隅顽抗。梁岭在身体多处负伤的情况下,在炮火连天“301”和“405”之间往返三次组织指挥,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在他的组织指挥下,一、二、三、四、六、七、八号敌洞相继被攻克。但五号洞的敌人依托坚固工事负隅顽抗,同时敌人组织侧翼“304"等阵地火力死死封锁住五号洞口。我突击队组织几次炸洞均未能凑效。此时,敌人组织兵力从三个方向向我反扑,形势对我十分不利。如不尽快拿下五号洞,我已占领的表面阵地就难以巩固。“第三突击队上。”梁岭果断地命令。作为预备队的第三突击队在队长都昌林带领下,迅速冲到“405”高地顶端的梁岭身边。梁岭要带第三突击队队长都昌林和几个战士去炸洞,都昌林说:“你是阵地指挥员,不能去。” 梁岭一挥手: “没时间争啦,快去炸五号洞。”当即把守山顶的任务交给盛荣生、马明举两位战士,都昌林带着两名战士从一侧,梁岭带着报话员徐吉田从另一侧向五号洞摸去。五号洞是一个较大的洞穴,处于离山坡地面约两米处的断崖之上,越军进出洞都用绳子结成的悬梯,平时收在洞中,洞中防御工事修筑坚固,活力配备较强,易守难攻。冲击的路上他们又被两个暗火力点压制。梁岭猛地抓起炸药包,起身投向敌人,趁暴炸烟雾端枪向敌人猛扫,敌人当即毙命。突然,他发现身边的报话员负伤,立即蹲下为他包扎。不想敌人从“304"方向打来一串子弹,击中梁岭腰部,鲜血很快浸透了他的军衣,染红了地上的草丛。他一 头扎在地上。咬紧牙关想站起来,可怎么也爬不起来,只得十分吃力地拽着报话员爬到一块大石头后面。十分吃力地喊“快搭人梯上去炸五号洞。”就在这时,一发炮弹在他身边暴炸,他一跃伏身压住报话员,弹片击中他的肩部和头部,当场牺牲。“副连长!副连长!”报话员凄惨对叫喊声传遍阵地。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中将才陨落祖国边陲。战士们悲愤地从地上跃起,高喊着“为副连长报仇!”猛向前冲去。
经过一番争夺战,陈光成功把5号洞炸毁。可是亓树杰听到梁岭、郑宝武、宋芝宏等同志牺牲的消息。心中万分悲痛,辗转难安。他拿出副连长梁岭上阵地前留下的遗物,禁不住泪水奔流。当晚,亓树杰看到照片上的梁岭,全副武装,笑微微的,轻松而自然。他在照片背后写下了本文开头的那首《如梦令:悼梁岭烈士》的词:
常望梁君颜容
泪洒衣襟哀痛
……
事后战士们喊出了“梁岭精神万岁”的口号,以示对他的悼念与礼赞。
郑宝武、宋芝宏是这次战斗中的另外两个英雄。梁岭牺牲后,第三突击队队长、排长都昌林按团作战指挥部的命令迅速接替战场指挥。命令五班班长郑宝武带人迅速攻占五号洞,只见郑宝武从地上一跃而起,高喊一声“跟我上”,带领一个突击组,避开敌人的正面火力,从侧翼悄悄地向五号洞摸去。此时,一发炮弹 在他们不远处爆炸,弹片击中了郑宝武的右肩,鲜血直流,他从急救包里拽出一条三角巾, 使劲绷扎了一下,不顾疼痛,继续向前冲去。当他和战友们快摸到五号洞断崖下时,被其他阵地的越军发现,顷刻之间,炮火密集而至。瞬间,有两名战士牺牲,另一个战士负伤。这激起了郑宝武的满腔怒火和无限仇恨,他眼中直冒火,大喊一声“火力掩护!”抱起一个炸药包,就往上冲。然而,“304”高地上的敌人用直瞄火炮、高射机枪从侧翼死封住洞口,在洞前筑成了一道火墙,刚攀上断崖的公佩伟身负重伤,从断崖上跌落下来。郑宝武心急如焚,一跃而起,急速向断崖爬去。突然,飞来一 块弹片,将郑宝武的左腿削断,他一个愣怔扑到在断崖下,昏了过去。同他一起爬上来的战士李小龙爬到他身边,哭喊着给他包扎伤口。激烈的枪炮声和李小龙撕裂的呼喊声,让郑宝武惊醒过来,他一把推开李小龙,命令他扶起自己。不料想又有一颗炮弹 在他们身后右侧爆炸,飞溅的弹 片击中他们,李小龙当场牺牲,郑宝武又多处负伤,浑身上下都是血。巨大的气浪把他推到了断崖下。
为了尽快拿下五号洞,团命令炮群及团的直射火器对敌304”“305””“306”“南2号”阵地实施强大的火力急袭,实施压制。第三突击队的一个强击组在一 班长陈光带领下冒着敌人的炮火向“405”高地冲去。陈光第一个冲破敌人火力封锁到达崖下,满含热泪抱起血人郑宝武为其包扎。而郑宝武缓缓睁开眼扯住陈光手中的绷带,指指地上炸药包,又指指自己的肩头,断断续续地说:“楞么,别管一我, 快一上去一炸洞, 快.......”。陈光一愣,迅速检起炸药包,连同一束手榴弹, 跃上血肉模糊的人梯,用尽平生气力把炸药包和手榴弹扔进了五号洞中。轰的一声巨响, 一股强大气流夹着浓烟从五号洞中噴出,把陈光掀翻在地。陈光从地上爬起来,抱起郑宝武哭喊着:“五班长,我们胜利了!”可是,我们伟大的人梯,此时面带胜利的微笑,已经“睡”着了,而且永远的“睡"着了。
宋芝宏战斗打响之前,用红线绣出“勇往直前,直捣敌穴”的战士,一身诗意,写出“壮士临阵气化虹,为国捐躯是英雄”的热血战士,在战斗中,带着两名战士,冒着枪林弹雨,首先冲上“405”高地主峰。壮烈牺牲。
爱兵如子
师长郑光臣,战士们喊他师长万岁。他非常体谅和疼爱战士,一次,地方政府给师机关送来了几车西瓜,师长摸了摸,闻了闻,然后说:机关谁也不能动,全部送到前线,西瓜皮也能给战士解渴。
亓树杰说在战场上关心战士是第一位的,有一次,通信连一名班长带领三名战士去前沿抢修线路。亓树杰叮嘱他说:“你要活着把三名战士带回来,也要把线路修好。”丁勇回来时身负重伤。他抱住亓树杰哭着说:“政委,我完成了你交给我的任务,三个战士我都给你带回来了。”当场亓树杰也哭了。爱兵如子,才有了九死一生的官兵情,才有了无往而不胜的战果。目前丁勇,任某市公安局办公室主任,他时常来看望亓树杰,三天两头的打电话问候,这就是生死战友、情义兄弟。
1985年3月,在从后方奔赴前线 、到达昆明时,亓树杰认识了一位战士,名字朱腊宝。他活泼机灵,调皮的叫人感到十分可爱,他胆大心细,会点拳脚,有时做事真叫人生气。后来经过战争的磨练,他成长为一位智勇双全的好战士。
阵地组织过六次潜伏侦察,每次朱腊宝都争着去。有一次,他只带了一壶水,几块压缩干粮,在杂草纵生,距敌人只有十多米的一个石缝中潜伏了二天二夜,发现了三个敌人的屯兵洞位置,查清了敌兵力部署,火力配系,工事构筑等情况,掌握了敌人的活动规律。非常出色地完成了潜伏侦察任务。回来时,正从亓树杰住的洞口前路过,亓树杰见他浑身泥水,有气无力,疲惫不堪。便叫他进洞,开了一个桔子罐头给他吃,并叫他把湿衣服脱下来晾一晾。衣服一脱,就见他满身都是红疙痦,有几处开始溃烂,流出血水。显然是被蚊虫叮咬的,霎那间,亓树杰心疼的眼泪夺眶而出……
更可惜的是在朱腊宝完成一次战斗任务时壮烈牺牲。时至今日,亓树杰仍然时刻怀念这位文武双全的好战士!
亓树杰喃喃地说:“战火已隔40余载,暗淡了炮火轰鸣,远去了争执剑锋,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飞扬在夜空,变成了一颗颗亮丽的明星,祖国不会忘记......老山精神永放光明……
王晓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莱芜区诗词楹联协会顾问,莱芜区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讲师,凤城高级中学凤鸣文学社顾问。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都市头条2023度十大散文家,莱芜区表现突出文化志愿者,出版散文集《杏坛拾穗》、长篇报告文学《拓荒者的足迹》《人与海》《尚金花》等,曾在《时代文学》《黄河文艺》《齐鲁晚报》《职工天地》《工人日报》《齐鲁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报告文学《山城起舞金凤来》《拓荒者的足迹》分别荣获山东省、莱芜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奖等奖项,长篇报告文学《人与海》入选2022年度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同时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入选2024年自然资源优秀图书项目,散文《香山牡丹》被中国作家网选为推荐阅读文章,散文《我的父亲》获首届吴伯箫散文奖,另有多篇文章或被编入不同文集,或被评为多种奖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