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军魂》作品集锦
洪水泛滥康定城
作者‖罗胤清(四川)
组稿‖夏宏霖(格桑花)
折多河,是一条从康定城区穿城而过、名不见经传的高原小河。
它发源于川藏线上的第一山一一折多山,故取名为折多河。
它在康定城区的箭杆山脚下,与雅拉河汇合后,顺着川藏公路的东侧奔腾而下,在瓦斯沟处汇入大渡河。
但凡去过康定城的人,对折多河都会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它那来自雪山之颠的清澈而冰凉的河水,日夜不停地在划过城区,为情歌之城带来了雪山的灵气和活力,增添了无限的遐想和美色。
每当进入夜晚,在河两岸灯光的映照下,水色更显阿娜多姿。岸边的栋栋高楼大厦、五颜六色的灯光倒映在流动的河水中,形成了一幅独特的动态画面。这种动态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让人叹为观止。
然而,就是这条美丽的河流,却因暴雨引发泥石流堵塞了康定域区上的桥洞,导致洪水漫堤后像脱缰的野马一般,涌向沿河两边的街道上,上演了一场水漫康定城的闹剧。
事情发生在1995年5月。当时,我正在康定县武装部部长任上。5月的一个正常工作日,下班后我没有回到仍在甘孜军分区机关家属院内的家,晚上住在了武装部给我安排的一套房子里。因武装部距军分区机关有3公里远,所以,周一至周四晚上都住在部里,周五下班后才回家。
当天凌晨四五点钟,天还没有亮。这时我从睡梦中醒来,依稀听见宿舍楼后面后街上人声喧闹,但又听不清究竟是发生什么事。
于是,我连忙起床穿上衣服打开了后门,终于听清楚了人们在七嘴八舌的说着,河水漫到河边街上来了,好吓人哟。从人们的声音里,不难听出来那带着惊恐的情绪。
此时,我脑子里马上意识到出事了,而且是出大事了。立刻走出房门赶到武装部大门口。
只见街边上已经集聚了不少的人,眼看着洪水沿着满大街奔泻而下,水势越来越大。经向多人打听,才弄清楚了是这么回事。因为折多山山区下暴雨,导致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同时,上游发生了泥石流,河水将大量的沙石、树木等杂物冲积到城区上桥处,把桥洞完全堵塞了,洪水全部漫上桥面冲向岸边大街上,河道与两边的街道上洪水连成了一片,汹涌地向下奔泻。
这时,天已渐亮。时间在逝去,洪水却越来越大越来越湍急,街面上的水流一点一点的不断上涨。眼见着就要从大门囗涌进武装部院子里了。怎么办?住在武装部院子里的所有官兵、职工和家属,全都从家里出来集聚在大门口,你一言我一语,不停地说着。此时,我脑子马上作出了三项决定。即:立即将了解掌握的险情上报军分区值班室,並立即与县委、县政府值班室联系,进一步了解险情;电话通知炉城镇、雅拉和榆林乡武装部,组织精干的民兵抢险救灾队,并做好随时接受任务的准备;马上组织院内的人员展开自救自保工作。值班人员按照我的口述命令,很快就逐项予以落实了。
与此同时,自救自保工作也立即展开。不用动员,大家都各自回到家里,翻箱倒柜,找出了存放着的编织袋、旧麻袋和圆锹、十字镐,一起赶到了院内宿舍楼后面唯一的一处绿化带,有的用镐挖土,有的用锹铲土,有的牵着麻袋、编织袋装土,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很快所有的泥土就被取完,装了30多袋。大家肩扛或两人手抬,将装满泥土的袋全部搬到了武装部大门口备用。由于大门较宽,这点泥土袋显然是不够的。这时,有人提出用木炭装袋代替泥土袋。于是,大家又急忙回到家里,将购买存放着的冬天烤火备用的木炭全部搬了出来装入袋子里。材料有了,大家开始动手,在大门囗处顺着街沿边垒筑防水墙。底层用泥土袋横着并排摆放,第二层用木炭袋,最上面层再用泥土袋压实。就这样,一道宽约4米高约1米的用泥土、木炭袋垒的防水墙筑成了。
越来越大的洪水被阻隔在防水墙外,湍急地沿街而下,奔向东关而去。而武装部的院子里却同往常一样,没有一丁点水流进来,院外院内是截然不同的景况。到往日的上班时间了,河两岸的街道没有行人、车辆的踪影。此时,接到县政府办公室打来的电话,让我赶去参加县上召开的紧急会议。我只好翻过防水墙,卷起裤管,手提着鞋子,涉水过街经过下桥,前往地处河西的县政府参加会议。为了加强对城区抗洪救灾工作的领导,县里成立了指挥部,我是指挥部成员。这次会议就是指挥部成员会议,对抗洪救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按照分工。
会议结束后,我立即带领县民政局的同志,从州医院处的桥上跨过雅拉河,沿着箭杆山脚的小道徒步行走,察看城对岸的水势和沿岸居民家的受灾情况,並对几户五保户入户慰问看望,送去慰问金和食物。洪水无情人有情,让受灾群众及时得到救助,感受到了党来自和政府的关心关怀和温暖。时间已到中午,查看灾情和慰问受灾群众才结束,我立即返回武装部。当我走到下桥西头联合诊所处时,发现桥面的水流比早上过桥时更深更急了。尽管桥西头到武装部大门口距离不足一百米,目所能及,但要回去却不容易。在武装部防水墙处值守的参谋丁真、驾驶员杨文生两人发现了我。他俩异口同声的大声喊到:
“部长,别过来,太危险了。等一下,我过来扶你”!
这时,驾驶员又对我大声喊叫着。我也对着他们大声答道:“好吧,你也要小心哟”。
小杨是从阿坝州入伍的藏族人,仗着自己年轻,体格強健,很快就涉水来到了我身边。这时,武装部院内的干部、职工和家属听见他们的喊话,全都跑到大门囗防水墙边,齐声大喊着:“部长,你俩要小心呀”!
我赶紧如法泡制,卷起裤管脱下鞋子,同杨文生手挽着手,蹚入湍急的水流里,一步一步地朝着武装部行进。桥面和街道上的水足有50公分深,水都淹到膝盖以上了,且流速极快,我俩只能慢慢的在水中挪动着。
时值5月份,高原上的河水却是冰冷冰冷的。尽管人在水中体感很冷,但是来自部属的关心却让我感动不已,心里却是暖暖的。
终于,我和杨文生回到了武装部大门囗。站在防水墙内的人都向我俩伸出了双手,用力把我们从水中拉了上来。脱离了危险的境地,我们安全地回到了武装部。泛滥的洪水至到傍晚才开始消退,街面上流淌的水小了,人可以行走了。武装部的官兵组成了巡查队,沿着城区折多河两岸进行巡逻,一边查看排除险情,一边维护秩序,一直到第二天凌晨才返回单位休息。
经过疏通,水流已重新全部归流入河道,恢复了原来的状态。洪水过后,在城区东关一带街道上冲积了大量的沙石。武装部的官兵全体出动,帮助沿街居民清除门前的沙石,清运街道上的积沙,恢复道路交通,连续几天奋战在灾后复建的第一线。在灾后复建中,我们亲眼见到了因洪水泛滥,城区下桥以下居民住房和单位进水严重,连停放在军分区招待所内的小车都被洪水冲来的沙石淹没。而处在同一街段的武装部院内,由于及时垒筑了防水墙,堵住洪水涌入,不仅住房未进水,停放在院内的小车也毫发无损。这些车辆都是在武装部招待所住宿的外地旅客停放的,驾驶员见此情景,无不连声称赞武装部防洪工作做得好。同时,由于武装部在此次洪灾中的突出表现,受到了军分区的肯定和表扬。
只有两天时间,一场在康定城罕见的洪灾就过去了。尽管没有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但是,要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仍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这场洪灾,人们再次感受到了自然灾害的威力和无情,以及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能为力。同时,也看到了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只要积极行动起来,想方设法,尽其所能,在减轻灾害造成损失上也是能有所作为的。在这次的抗击洪灾中,武装部的全体官兵、职工、家属紧密团结,齐心协力,积极行动,取得了自保自救的胜利。一场灾害,检验了官兵的执行力,增强了凝聚力,为今后做好武装部的各项工作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2025年6月24日(德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