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游土家村寨(下)
——湖南旅游之四
文/刘玉伟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县双凤村也是摆手舞和毛古斯舞之乡,彭英威是土家族毛古斯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传承人,田仁信是土家族摆手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传承人。土家族摆手舞是最具土家族民族特色,最能反映土家族古老风俗的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湘鄂渝黔的武陵山区。清朝彭施铎在《竹枝词》中老土司城摆手舞有精彩的描述:“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由此可见当年摆手舞的盛况可见一斑。
彭施铎是清朝时期的土家族诗人,湖南湘西永顺人,擅长诗词,所著书籍均已散失,目前仅在《永顺县志》中保存有《溪州竹枝词》数首。土家族摆手舞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那天在双凤村寨的演出广场上,就欣赏了当地村民表演的毛古斯舞。几个身穿黄色草衣的健壮的土家族男人,在舞台上边舞边唱,他们那夸张、粗犷、有力的舞蹈,似乎又把我们带到了远古年代,他们在守猎,当捉到一只“野兽”后,他们高兴地手舞足蹈。他们还把抢来的女人扛回村寨。
土家族的毛古斯舞俗称“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拔步卡”,汉语多称为“毛古斯”或“毛猎舞”。毛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是湘西土家族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主要流布在湘西的永顺县、龙山县、保靖县、古丈县。土家族毛古斯舞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毛古斯舞是原始的戏剧舞蹈,动作特点别具一格,表演者屈膝、浑身抖动、全身茅草唰唰作响,头上的大辫子左右不停地摆动,“获猎庆胜”,身穿草衣树皮,古朴大方,极具原始风情。
我们那天还看了几个土家族妇女,在舞台上表演的“哭嫁”。她们的表演也是为妙为俏,恰到好处地把土家族嫁姑娘时的场景,呈现在观众面前。她们是用土家族语言在演唱的,我们虽说听不懂她们的唱词,但从她们的表情上,已经完全感受到女儿出嫁时,母亲和家人难舍难分的心情。
土家族的“哭嫁歌”也称“哭出嫁”,是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是土家族聚居区独具特色的婚俗活动之一,哭嫁歌作为这种婚嫁习俗的核心内容,贯穿于整个活动始终,它主要分布在酉水流域的永顺县、龙山县、保靖县和古丈县土家族聚居区,是湘西土家族民间文学中的瑰宝,是土家族遗留至今的原生态文化佳作。也反映了中国土家族政治、经济和人文状况。土家族哭嫁歌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代诗人彭勇行在他的《竹枝词》中描述了“哭嫁”的场面:“侬今上轿哭声哀,父母深情丢不开,婶嫂齐声低劝道,阿门都从个中来。”彭勇行是清代诗人,土家族、湖南湘西永顺大井人,清同治年间的贡生。贡生是清代通过科举制度从地方府、州、县学选拔出来的优秀生员(秀才),贡生最高可任知县,但多数任县里的教育或辅助官职,相当于现在县级教育局官员。
另外一位清代的诗人彭秋潭在他的《竹枝词》中也写到:“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宁山地近巫山峡,犹似巴娘哭竹枝。”彭秋潭也是土家族,是今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举人,曾任江西吉水、瑞昌、崇仁、弋阳、瑞金知县,擅长诗词,有《秋潭诗集》、《秋潭外集》行世。就因为他做过知县,所以他的著作就可以出版并流传至今。同为清代诗人的彭施铎和彭勇行,因为没有当过知县,他们的著作就没能出版,逐渐散失,至今能看到的也就那么几首。
哭嫁歌在清代已十分盛行,从对中国文学影响上看,它对古竹枝词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对中国古代文人诗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走在双凤村里,土家族特有的摆手堂、八字门、土家祠堂、五谷祠、接龙桥、转角群楼等传统土家特色建筑让我们眼前一亮。毛古斯舞、摆手舞、土家打溜子、土家年、土家哭嫁歌、土家民歌、土家织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让我们流连忘返。
摆手堂是双凤村最举标志性的建筑,相传建于明嘉靖(公元1522)年间,是土家族祭祀祖先和举行土家族民俗活动的“廊场”(场所)。此建筑历经三次修建,前两次均因破旧而拆除重修,第三次修建于2000年,属纯木结构,采用的是土家最经典的“榫卯”工艺,没有用一颗铁钉。近几年来,双凤村先后被授予“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称号。
刘玉伟,2025年6月于26日西安市大明宫铁路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