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老兵重走天山路,心间翻涌着难以言喻的感伤。这不是普通的旧地重游,而是灵魂的朝圣。
文字素朴如旧时光里的粗布衣裳,裹着滚烫的心。独库公路蜿蜒在天山的褶皱里,每一寸都浸着老工程兵的血泪。他们走进博物馆,指尖抚过旧帐篷,记忆便冲破岁月的闸门;冒雨踏入烈士陵园,天地也似为之垂泪。
庄重的鞠躬、颤抖的军礼,是刻进骨子里的思念。他们为墓碑擦拭尘土,将烈酒洒在坟前,声声呼唤着战友的名字,山谷的回声是跨越生死的应答。
灵魂的朝圣,是用余生践行对青春与热血的承诺。老兵们的身影,与天山的巍峨融为一体,他们用生命谱写的壮歌,永远回荡在用忠诚铸就的天路上。
老兵重走天山路
◎姚加军 一位老工程兵
重走562公里的天山国防公路是天山筑路老兵梦寐以求的愿望,许多游客不知道今天的独库公路原本叫天山国防公路,天山筑路老兵习惯这么叫,因为它己经在他们心中珍藏了几十年,并且是他们脑海中一辈子挥之不去的地方,泪水、汗水、血水交织在一起,独臂、独腿、炸瞎双眼的战友有几多?被矽肺病夺去生命的战友有多少?被雪崩、塌方、泥石流夺去生命的战友永远长眠在天山深处,他们又有多少?
6月12日中午2时,统一穿着65式军装的四川崇州老兵及军嫂们准时到达独库公路博物馆门前,老兵们集合排队,进入这座中国唯一以一条悲壮而英雄的公路命名的博物馆。看见一个个一张张熟悉的战友名字和照片,抚摸曾经住过的军用帐篷,老兵们顿时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老兵姚加军深情地回忆当年军用帐篷内的布局:靠门左边是火墙火炉,烟筒穿过帐篷伸向外面, 里面住着一个班,班长、副班长及战士不少于12人,搭建了上下两层通铺,通常排长住在每排的第一个班,我们2排5就住进了程云平排长……
姚加军还特意向独库公路博物馆馆长毕鸿彬赠送了自己的心血之作《血沃雪莲花》一书。
6月15日四川崇州退伍老兵一行不顾连日奔波劳累前往魂牵梦绕的乔尔玛烈士陵园,穿过百里画廊——唐布拉草原,在观景台停车时,当执勤警察知道大家是修筑天山国防公路的老兵时,当即立正敬礼!游客们也争相合影留念,伸着大姆指点赞,真诚地说:“感谢老兵们,没你们当年的艰苦奋战,就没有独库公路今天的繁荣,”
这一幕着实让战友们感慨不己,我们不是英雄,更不敢以功臣自居,我们仅仅只是修筑天山国防公路的参与者和幸存者之一,长眠在烈士陵园的战友才是英雄!
当车队行驶到乔尔玛大桥桥头时,原本碧空如洗的天空突然乌云滚滚,瞬间下起了瓢泼大雨,是巧合还是老天显灵?这哪是雨水哟,分明是苍天流下了悲伤的泪水!老兵们怀着沉痛的心情,迈着沉重的步伐冒雨缓缓走进乔尔玛烈士陵园,悲痛的泪水从脸上滑落在地……
在纪念碑前列队后,由陈俊贵战友亲自主持,老兵和军嫂们向烈士纪念碑三鞠躬,待老兵们敬完军礼献上花圈后才开始依次敬献上一枝枝菊花。
此情此景引来了许多游客观看,从湖北武汉赶过来的作家王建生一行拿出相机不停地为老兵们拍照,留下这珍贵的历史镜头!
老兵们来到崇州老乡周洪良烈士坟墓前,因坟前过道窄小,只能分两批站立致哀悼念!
老兵吴志明不顾家人多番劝阻,拖着一支残腿上了天山,在新源吐尔根烈士陵园含泪向牺牲战友鞠躬又鞠躬,并起多次向湖北武汉作家王建生讲诉自己的筑路经历。
三等功臣席思聪战友也是强撑着心脏搭桥的病体来到了新源县吐尔根烈士陵园,在同班牺牲战友刘焕言坟前老泪长淌,呜咽地向大家回顾刘焕言战友的牺牲经过,还及时和刘焕言战友的妹妹进行现场视频联线。视频中烈士妹妹大声喊着哥哥,悲凄的声音瞬间传遍寂静的山谷,惊飞了草丛中不知明的小鸟,陵园中的芧草也默默低下的头……
山谷中传来清晰响亮的回声,山风摇拽,树叶点头,这一切似乎是烈士们在回复大家: 谢谢战友们的惦记!
感谢各族人民对修路老兵的厚爱!
附 A|智评
1. 语言风格:质朴平实,文中多以直白的表述来讲述老兵们重走天山路的经历,如“6月12日中午2时,统一穿着65式军装的四川崇州老兵及军嫂们准时到达独库公路博物馆门前”,不加过多修饰,却真实地呈现出场景 ,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事件发生的过程。
4. 结尾虽朴实,但情感真挚,“感谢各族人民对修路老兵的厚爱”,在表达感激之情的同时,也侧面展现出老兵们为国家、为人民付出后的欣慰,以及他们豁达、无私的精神,飞扬出英雄不问出处、默默奉献的气概 。让人对老兵们肃然起敬,也让这段重走天山路的故事更具感染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