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高原上的历史长歌与信仰之光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在祖国广袤的西北大地,有一片被岁月深情抚摸的土地,它就是青海省湟中县。这里,是历史的厚土,是文化的富矿,是信仰的家园,承载着数千年的风云变幻与文明传承,宛如一部雄浑壮阔的史诗,在高原的怀抱中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湟中,这片古老的土地,早在数千年前,就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考古发掘的遗迹,仿佛是历史遗落的珍贵信件,向我们讲述着远古先民的生活。那时,他们逐水而居,以勤劳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开垦、狩猎,用智慧和勇气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湟中见证了多个民族的迁徙与融合,羌人、汉族、藏族、回族等众多民族在此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印记,共同编织出湟中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秦汉以前,湟中属“羌戎之地”,羌人作为这片土地最早的主要居民之一,他们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迁徙。他们的生活充满了野性与自由,那高亢的牧歌、矫健的身姿,成为湟中早期历史的独特风景。《后汉书·西羌传》记载:“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羌人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独特的文化,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为湟中注入了最初的文化基因。汉武帝时期,汉军进据湟水流域,在今西宁设西平亭,湟中从此列入中央政权版图。这一历史性的事件,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湟中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道路。此后,湟中历经朝代更迭,在不同政权的统治下,不断发展演变。东汉末年,在青海省东北部设置西平郡,改西平亭为西都县以为郡治,今湟中大部分地区归属西都县辖。魏晋时期,临羌县移治今湟中多巴镇,此后很长时期湟中地区为西都、临羌两县辖地。东晋和南北朝时期,湟中和青海东北部地区一样,先后在前凉、后凉、南凉、西秦和北凉等地方割据政权的统治下。隋时,湟中属今乐都县地的湟水县辖。唐代在今西宁设置鄯城县,湟中归鄯城县辖。唐朝末年,湟水流域被吐蕃占领。宋初,湟水流域属吐蕃角厮罗政权管辖,后湟中为宋西宁州地,在今鲁沙尔镇徐家寨村一带设置倚郭县。不久,西宁州先后被金、夏占领,湟中地区归金和西夏西宁洲辖。南宋末西宁州归元,湟中地属元朝。明时湟中地属西宁卫,清时地属西宁县。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湟中见证了无数的战火硝烟与和平繁荣,每一次的政权更迭,都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得湟中这片土地的文化内涵愈发深厚。

在湟中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曾发生过许多重要的战役,这些战役或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或展现了英雄们的壮志豪情。其中,唐与吐蕃的战争,便是湟中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唐朝时期,吐蕃崛起于青藏高原,与唐朝在湟水流域展开了激烈的争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蕃之间的战争,使得湟中成为了军事要地。双方在这里进行了多次交锋,无数将士血洒疆场。这些战争虽然充满了残酷与血腥,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唐朝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传入吐蕃,而吐蕃的独特文化也对唐朝产生了影响。在战争的间隙,双方也有过和平交往,通过和亲、互市等方式,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友谊。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她带去了大量的文化、技术和人才,促进了吐蕃社会的发展,也为唐蕃之间的和平友好奠定了基础。这段历史,不仅是湟中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篇章。
除了唐蕃战争,湟中在其他历史时期也经历过多次战争的洗礼。这些战争,无论是民族之间的冲突,还是不同政权之间的争夺,都在湟中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湟中在历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每一场战役,都有无数的英雄豪杰挺身而出,他们为了家园、为了信仰、为了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湟中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湟中人勇往直前。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湟中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独特的魅力。如今,湟中已成为青海省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之一。它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美丽的群加国家级森林公园、壮观的上五庄水峡等,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湟中人民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发展现代产业,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创新相得益彰。
而在湟中的众多文化瑰宝中,塔尔寺无疑是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它坐落在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坳里,整个寺院依山势起伏而建,气势恢宏,错落有致。远远望去,那金顶红墙的建筑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仿佛是一片神圣的佛光普照之地。“兰若即清境,诸天落景迟。”塔尔寺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藏、汉两种建筑艺术的精华,既有藏族建筑的雄浑大气,又有汉族建筑的精巧细腻。那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无不展示着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寺内殿宇林立,佛塔高耸,经幡飘扬,香烟缭绕,处处弥漫着浓厚的宗教氛围。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被这庄严而神秘的气息所感染,仿佛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
塔尔寺的由来,与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紧密相连。相传,1357年,宗喀巴大师诞生在“宗喀”(今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塔尔寺)。他从小聪明过人,3岁进夏宗寺受近事戒,7岁入夏琼寺受沙弥戒,在此随高僧端智仁青学经9年。16岁时,他离开夏琼寺徒步赴卫藏学法,在那里,他刻苦研习法学,对佛教密乘教典、灌顶诸法均有很深的造诣。他四处讲经说法,其佛教思想和理论逐渐得到广泛传播,最终创立了格鲁派(黄教),成为一代宗师。宗喀巴大师进藏学佛后,其母香萨阿切思念儿子心切,让人捎去一束白发和一封信,希望他能回家一晤。然而,宗喀巴为了佛教事业,决意不返。他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一幅用自己鼻血画成的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写信说:“若能在我出生的地点用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指宗喀巴出生处的那株白旃檀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与我见面一样”。1379年,其母香萨阿切在信徒们的支持下,建塔取名“莲聚塔”。这便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最初它只是一座佛塔,此后180年中,虽多次改建维修,但一直未形成寺院。直到1560年,禅师仁钦宗哲坚赞于塔侧倡建静房1座修禅。17年后的1577年,复于塔之南侧建造弥勒殿,塔尔寺才初具规模。此后,塔尔寺在历代达赖喇嘛和信徒们的努力下,不断扩建和发展。1582年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第二次来青海,翌年春,由当地申中昂索从措卡请至塔尔寺。三世达赖向仁钦宗哲坚赞及当地申中、西纳、祁家、龙本、米纳等藏族部落昂索指示扩建塔尔寺,赐赠供奉佛像,并进行各种建寺仪式。从此,塔尔寺发展迅速,先后建成达赖行宫、三世达赖灵塔殿、九间殿、依怙殿、释迦殿等。经四世达赖指示,1612年正月,正式建立显宗学院,讲经开法,标志着塔尔寺成为格鲁派的正规寺院。

塔尔寺在藏传佛教中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它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这一特殊的身份使得塔尔寺成为了藏传佛教信徒心中的圣地。自建立之日起,塔尔寺就吸引着无数信徒前来朝拜、修行。历代中央政府也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对寺内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清康熙帝赐有“净上津梁”匾额,乾隆帝赐“梵宗寺”称号,并为大金瓦寺赐有“梵教法幢”匾额。三世达赖、四世达赖、五世达赖、七世达赖、十三世达赖、十四世达赖及六世班禅、九世班禅和十世班禅,都曾在塔尔寺进行过宗教活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塔尔寺在藏传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它不仅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寺院之一,更是藏传佛教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寺内珍藏的大量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是研究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的珍贵资料。这些典籍和专著,记录了藏传佛教的发展历程、教义教理、修行方法等内容,为后人了解和研究藏传佛教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塔尔寺不仅是一座宗教圣地,更是一座艺术的殿堂。寺内的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闻名遐迩。酥油花是用酥油塑造而成的各种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等造型,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需要艺人们在极低的温度下,用手将酥油一点点地捏塑成型。这些酥油花造型精美,色彩鲜艳,栩栩如生,每一尊都蕴含着艺人们的心血和对佛教的虔诚。在制作酥油花的过程中,艺人们往往要忍受着寒冷和疲惫,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对佛教的信仰和对艺术的追求融入到每一个细节之中。那些精美的酥油花,仿佛是凝固的艺术之花,在寺院中绽放着永恒的光彩。壁画则是塔尔寺艺术的又一瑰宝,它们多以矿物颜料画在布幔上,内容主要为经变、时轮、佛等。这些壁画色彩斑斓,线条流畅,构图严谨,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研究藏传佛教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壁画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都蕴含着深刻的佛教寓意,它们是佛教教义的艺术表达,也是藏族文化的生动展现。堆绣则是用各色绸缎、羊皮、棉花等在布幔上堆绣成佛、菩萨、天王、罗汉、尊者、花卉、鸟兽等图案,其工艺独特,立体感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堆绣作品以其独特的质感和丰富的色彩,展现出藏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手工艺水平。这些堆绣作品,有的悬挂在殿堂的墙壁上,有的装饰在佛像的周围,为寺院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如今,塔尔寺已成为青海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据相关数据显示,塔尔寺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相当可观,这不仅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使得塔尔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游客们来到塔尔寺,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建筑、艺术珍品,还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氛围和独特的藏族文化。在塔尔寺,人们可以看到信徒们虔诚地朝拜,听到他们口中念念有词的经文,仿佛时间都在这里静止。这里的一切,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祥和,一种对信仰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湟中,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它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它的文化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塔尔寺作为湟中的文化瑰宝,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文化与信仰交融,共同构成了湟中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站在湟中的土地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岁月的沉淀。那些古老的遗迹、神秘的传说、辉煌的战役,都在诉说着湟中曾经的辉煌与沧桑。而塔尔寺的存在,则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让湟中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独特的魅力。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湟中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未来。它将继续传承和弘扬自己的历史文化,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湟中必将以更加璀璨的光芒,闪耀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圣地。而塔尔寺,也将继续承载着藏传佛教的信仰与文化,为世人展示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人类文明宝库中一颗永不褪色的明珠。
作者简介
文/欢喜有约,青海乐都人。出生于80年代。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建造师、工程咨询师。曾在《河湟》、《柳湾》《税务学习》等文学杂志发表过作品,作歌词《纳顿之光·黄河谣》、《世界第一碗》、《梦飞扬》等。系乐都区作协会员,《都市头条》“欢喜有约”专栏。
文/乡泽暖心,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乡村发展协会专家,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实务导师,青海省税务学会副秘书长,企业法律顾问,经济师。发表散文在《河湟》杂志文章《土族儿女,笑靥如花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