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荒芜到丰饶
——山东省曹县曹城街道第三小学创建劳动实践基地工作纪实
文/教育观察者 刘颂军 李霞
在山东省曹县曹城街道第三小学的西南角,曾有一片荒草丛生的土地。2024年8月,它被师生们赋予了新的使命——成为一块承载育人梦想的劳动实践基地。从开垦荒地到硕果累累,从汗水挥洒到爱心传递,从劳动锻炼到立德树人,学校师生勇于探索,以劳动为犁,在这片被命名为“金铃耕读园”上,深耕五育沃土,谱写了一曲从荒芜走向丰饶的喜人乐章,生动诠释了劳动在培养学生劳动热情、吃苦精神、实践能力、爱心传承中的核心价值。
一、 破土:开垦荒地,播撒劳动育人的种子
面对劳动教育易流于形式的困局,校长武凤琳决心以“真劳动”破题。他将学校西南角的荒地视为宝贵的“五育融合试验田”。面对有人提问“劳动能提高升学率吗?”,这位被评为全省安全先进个人掷地有声:“我们要培育的是能担当的生命,不是答题机器!劳动是根基,五育才能并举。”行动号令发出,后勤团队成为先锋。
在总务副校校长谢洪涛、总务主任田中强的带领下,一场开荒硬仗打响。田中强主任协调农具、种子,带领师生翻土、筛石,解决土质板结、杂物多的难题;谢洪涛校长则肩负起铺设复杂灌溉系统的重任,与学生技术小组反复测量、实验,克服水源距离远的困难。汗水滴入泥土,协作克服障碍,师生们在艰辛的体力付出与合作的智慧碰撞中,上了生动的劳动第一课。他们更着手筹建“农具博物馆”,收集陈列从耒耜到智能灌溉的设备演变,将废弃压水井改造成水井辘轳,无声诉说着“工具会淘汰,但土地对生命的滋养永不过时”的信念。
与此同时,育人体系的构建同步启动。政教校长赵飞精心设计“金铃银行”虚拟货币体系和“责任成长树”评价体系,将劳动果实与品德养成、财经素养紧密相连,让成长可视化。教务校长翟梅将《二十四节气》融入科学课,教务主任高迎雪随即编写《耕读日志》手册,引导观察与记录。当32畦以“稻香田园”“诗耘田”等田园诗命名的菜地被栅栏围起,一个由劳动奠基的微型社会初具雏形,每个班级成员都需学习讲解,成为岗位代言人。武凤琳校长指着百年校史墙上的义贞女校旧照说:“1912年先辈教女孩自立,今天我们在教孩子担当——这才是真正的传承。”劳动育人的种子,在这片开垦的土地上深深播下。
二、 深耕:直面挑战,在劳动熔炉中锤炼品格
“金铃耕读园”的日常劳作,远非田园牧歌,而是充满了真实的挑战与成长的契机。武凤琳校长和团队坚信:“真正的成长,就藏在这些与土地较劲、与困难搏斗的过程中,着力引导学生过好“三关””
技术关磨练智慧: 从疏于管理导致虫害的失败,到向农民、老师、书本求教,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五年级的张田子成了指导同学“西红柿苗要掐侧枝”的“小专家”。谢洪涛老师设计的“岗位徽章”体系,其晋升考核的核心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识别病虫害、科学防治、协作完成复杂任务。
天灾关淬炼担当: 初夏一场暴雨淹毁了即将收获的豆苗,却成了震撼人心的综合实践课。政教校长赵飞迅速组织“救灾会议”,孩子们挽起裤腿冲进泥泞抢修排水沟。教务主任高迎雪在现场讲授鲁西南人民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及“革命前辈坚守红三村”的壮举。一场天灾,转化为融合了体魄锻炼、责任教育、历史学习和集体协作的生动教材。
管理关涵养恒心: 日常的浇水、除草、记录,考验着耐心与坚持。教学团队巧妙引导,让学科知识服务于劳动:数学课计算菜地面积、规划种植密度,语文课书写观察日记、为菜园题诗,美术课描绘作物生长。劳动,真正成为串联知识、激发综合能力的核心轴心,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锤炼着学生的吃苦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 收获:硕果盈枝,劳动价值的喜悦绽放

县关工委、县教体局、曹城学区领导莅临启动仪式

“金铃耕读园”收获场面
2025年6月27日的义卖现场,是“金铃耕读园”丰收的庆典,更是劳动创造价值的多维展现:
智慧与创意的结晶: 六年级张明宇的摊位挂着手绘海报:“有机黄瓜,扫码听生长故事!”他开发的农产品简易溯源系统,融合了信息技术与营销创意,让蔬菜销量翻倍。这是劳动中细致观察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的硕果。

“金铃耕读园”劳动成果义卖汇聚爱心善款
能力与素养的检验: “金铃银行”的“小行长”们身着红马甲,一丝不苟地录入账目。1701.3元善款,总务主任田中强由衷赞叹:“比我们行政报销还规范!”严谨的操作展现了扎实的实践能力和财经素养。
劳动的汗水,终于凝结成沉甸甸的果实。这份收获,不仅是物质的,更是能力的提升和价值的初步实现,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持续参与劳动的热情。
放眼望去,整个操场俨然变成了一个热闹的“小农市”: 低年级的孩子们兴奋地捧着刚采摘的、带着露珠的小番茄,奶声奶气地叫卖;几个心灵手巧的女孩子用彩纸和麻绳精心包装着蔬菜,贴上自己画的标签;负责“物流”的同学推着小推车,穿梭在摊位间补货,额头上挂满汗珠也顾不上擦;老师们、家长们穿梭其间,一边挑选着新鲜蔬菜,一边由衷地赞叹着孩子们的成果与成长。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蔬果的清香,更洋溢着汗水换来收获的巨大喜悦和自豪。
“看!这是我们班种的茄子,紫得发亮!”“尝尝我们的萝卜,又脆又甜!”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欢笑声、讨价还价声汇成一片,奏响了劳动收获的最美乐章。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上,写满了兴奋与自信。这份沉甸甸的收获,早已超越了黄瓜、西红柿本身的价值。它是数月来辛勤浇灌的结晶,是面对虫害、风雨时不言放弃的回报,是观察记录、学习知识的实践应用,更是亲手创造价值的巨大喜悦。这份源自双手、源自实践的成就感,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孩子们心中持续参与劳动、创造更美好未来的无限热情。
四、 奉献:爱心传递,劳动精神的温暖升华
关工委副主任王泽坤、学校校长武凤琳将爱心物资传递给特困同学

县关工委、县教体局、曹城学区等领导参观“金铃耕读园”
学校对丰收的果实精心组织义卖活动,作为爱心传递的起点。让劳动的价值在奉献中得到了最温暖的升华,深刻培育了学生的爱心与责任担当。
从果实到爱心: 全校义卖所得购置的44份学习用品,被赠予44名特困同学。当三年级的陈妍菲代表班级,将用全班种植的黄瓜换来的文具,郑重送给一位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同学时,她哽咽着说出了最朴实的感悟:“原来我种的不仅是黄瓜,更是别人的希望啊!” 这哽咽之声深深诠释了这份大爱与“劳动”二字的深远意义。政教校长赵飞看着“责任成长树”上积累的片片金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爱心,深感欣慰:“这棵‘树’终于结出了爱心的果实!” 县关工委刘大用主任感叹:“你们把抽象品德变成了可触摸的生命教育!”
菏泽市关工委全市推广“党旗护苗 爱心筑梦”义卖捐款活动
传承与担当: 劳动的果实,最终升华成关爱的力量,完成了价值链条上最动人的一跃。这份爱的觉醒与传递,正是劳动教育在塑造学生品格、传承奉献精神上的深远成效。当县关工委副主任曹广真赞其为“大思政课的典范”,市关工委调研报告评价“用一方菜地破解五育并举难题”时,曹城曹城办第三小学并未止步。劳动的星火正在燎原:教务主任高迎雪即将开设“耕读创客”课,引导学生用义卖利润研发自动浇灌装置;政教校长赵飞正联合社区建立“爱心农场”,未来将由学生管理并帮扶孤寡老人。
校门口将立起“担当石”,镌刻孩子们自撰的格言:“每一颗种子都藏着改变世界的力量”——这是劳动的感悟,是汗水浇灌的信念,更是五育融合催生的成长宣言。
《金铃园诗抄》
教育不在琉璃塔中
而在沾满泥土的手掌
在暴雨护苗的倔强
在困阻求解的晨光
在义卖摊前的巧思
在赠与他人的星光里
一粒种子的旅程
正以劳动为犁
深耕五育的土壤
改写生命的基因
附:
行香子·赞金铃耕读园
刘颂军
园地开发,小手真忙。禾苗舞、向日生长。繁花结果,多彩芬芳。喜瓜儿甜,菜儿嫩,豆儿香。
新翻华卷,奇思妙想。选诗文、牌立畦旁。少年齐聚,诵读声扬。赞劳中情,学中美,乐中强。
本期责任编辑: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