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有文才的铁匠
◎李专 咸宁市作协名誉主席
暮春时节,三山源里万山绿波涌翠,百鸟鸣啭欢,流泉淙淙乐。山野小花在谷底,在山坡,在田头,在地边,在房前,在屋后,见缝插针地开放。有一种小花又格外地耀眼,它由五片心型的花瓢组成一个浑圆的五角星,花色金黄,它的名字叫毛茛。毛茛之所以格外耀眼,是因为它数量的众多。单片单朵单株的毛茛,美则美矣,在万千野花中,那就再普通不过了。因为它多,要么星星点点跻身在万千野花中,要么清一色的毛茛连绵成片,终成大观,给人留下特别的印象,让人感受到独有的力量。
我们记住的不是哪一朵毛茛,而是叫毛茛的这一种小小的野花。
一
160年前的清朝末年,在崇阳大山深处的三山源,发生了一个令顽石也为之动容的悲剧。
三山源刘家冲一位叫邓秀英的少女,本与六根不全的夏春福订有婚约,一次偶遇,与穷秀才胡三保私订终身,被族人惩罚性地卖给富户刘宇卿为妻。秀英每晚白绫裹身,誓不苟且。刘宇卿报复性地要将邓秀英卖给别人为妾为奴,胡三保暗托朋友出面去买邓秀英,被刘宇卿识破追回。邓秀英悬梁自尽。邓秀英的尸体,被刘家人倒着埋葬在荒山野岭。
一个悲惨到极点的悲剧。
邓秀英的命运,其实就是一朵山野小花的命运,在漫长的野蛮时代,这样的悲剧太多。邓秀英美丽纯朴,大胆追求爱情,刚烈而不妥协,成为千古不朽的文学形象,因为她的命运与中国最有文才的铁匠陈瑞兆有一段交集。当然,因为邓秀英,才使一个铁匠以文才名世。
陈瑞兆是石城杨林畈港背陈家人。他念过几年私塾,十多岁时父亲过世,只得辍学去学铁匠。陈铁匠挑着一座红炉,走遍崇阳四十八保。来到三山源刘家冲打铁时,遇到了美貌的邓秀英,对她一见钟情。临走时,陈铁匠精心打造了一把绣花剪刀,送给秀英表心意。秀英看出了陈铁匠的心思,告诉他,自己和穷秀才胡三保相好了。陈铁匠觉得自己太莽撞了,只得在心中祝福他们。
不久,陈铁匠闻听秀英自杀身亡,他不肯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到三山源去打听。在三山源,人们都在传说秀英的死。陈铁匠遍寻那一带的新坟,在龙飞凤形山望家尖,终于找到了那座埋着邓秀英的新坟。他想到秀英红颜薄命,扑到坟上痛哭一场。回到家里,日夜想她。一日梦见她还活着,眼泪汪汪求他为自己鸣冤叫屈。陈铁匠一梦醒来,枕头湿了半边。从此,他象变了一个人,经常望着炉火发呆,有时铁块在炉中融化了也不知觉,每日边打铁边唱歌,编一段,唱一段,走一处,唱一处。把邓秀英的冤苦编成山歌,取名《双合莲》,
“姣莲步步走得忙,手拿竹竿晒衣裳,桃红脸色谁不爱,十指尖尖软如秧,不言不语进中堂”。唱的是胡三保第一次见秀英的情景,或许也是陈铁匠第一次见到秀英时的情形。
“姣莲拿出一尺绫,生庚八字写分明,中间画一莲花朵,一剪裁破两边分,各拿一边做把凭。”《双合莲》这部流传百年的经典,其“题眼”就在这一段展现。
鄂南是山歌的海洋。“清早出工便唱歌”,“丢落扁担就唱歌,唱支歌崽好快活”,“日里山歌当茶饭,夜里山歌当老婆”。其中,民歌小调是山歌汪洋中的珠贝。《双合莲》大量地运用了民歌小调。民歌小调是长歌最常见的“构件”,它既是叙事抒情的利器,又是便于传唱的“短歌”。比如,“一想”写一支歌,一支五句,每句7字。十想姣莲就是十支歌。还有十望亲哥,五更相会,十送情郎,十叹亲人,十二月坐牢等等。最长的一部分是从大年初一唱到正月二十,一气呵成二十支歌。
写到秀英的死,只写了一支歌,却悲风四起,悲情四溢,有情节,有画面:“阵阵寒风吹纸窗,秀英在房哭情郎,双合莲花捧在手,一口鲜血湿胸膛,一根丝带吊上梁。”
就这样,一年360日,陈铁匠日吟一歌,唱了360支山歌,编成一本《双合莲》。360支歌,1800行,12600言。日久 ,厨前灶下 ,妇孺吟唱;山野田畴,男女高歌。《双合莲》迅速传开。
陈铁匠边打铁边作《双合莲》的故事流传很广,遍及本县沙坪、石城、灌溪、桂花、三山、大桥、蔡墩等十余乡镇。这事被邓家族长知道了,硬说陈铁匠是有意出他邓家的丑,败坏邓家的名声,一状告到官府。县官把《双合莲》拿去一看,唱的全是真事,名字却是假的,邓秀英变成了郑秀英。里边骂了贪赃枉法的县官,也没有指名道姓。县官觉得不好治陈铁匠的罪,只好下令不准唱。
陈铁匠只好暗地把《双合莲》抄了很多本,一一装进竹筒里,两头封上油纸,放在门前的小河里,让它顺着河水漂流,一直漂到蒲圻,漂到武昌……沿河两岸的人,拣到竹筒,打开一看,里面全是手抄的山歌《双合莲》。人们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越传越广,到处都唱起来了。当时流传均为口传心授,并无固定抄本,年深月久,人们只知道是铁匠四爹所作,竟不知其真实姓名。
130年后,有学者惊呼《双合莲》“具有千古不朽的价值。”
二
咸宁长歌最早的作品公认为《小樱桃》,那是通山县杨芳林犯了死罪的秀才熊诗英写在牢房墙壁上的作品,成篇于1788年。此后,在幕阜山区,在鄂南大地,时有长歌出现。
《双合莲》成篇于1848年,那年陈瑞兆三十岁。他显然是一个天才,但是,天才也是从大地上生长出的天才,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才。
陈瑞兆,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出生于崇阳石城杨林畈港背陈家,这一年也是马克思的诞生年。陈瑞兆字永祯,号闰四,又号铁坊。一个农家子弟,又是名又是字又是号,还是双号,可见父辈寄寓了厚望,是要当一个人物来培养。当然,又号“铁坊”,可能是他自己当了铁匠后所加。
闰四自幼口齿伶俐,颖悟过人,受到父亲陈元品的特别喜爱。闰四四五岁时,父亲每天教授他一则格言,能不能懂是另外一回事,闰四起码能够流畅地背诵。
在崇阳至今流传着这个出口成章的少年郎的许多故事。
方山是崇阳西部的大山,有大山气象,山有大千世界。元末大诗人严士贞写过一首《方山诗》:“遥望群峰拥翠鬟,迂回一径倦跻攀。枯藤倒挂长松上,乱瀑斜飞巨石间。龙卷云归常带雨,犬随人去自登山。半空知有湫池在,欲启瑶函论大还。”
在方山东南麓的杨林畈陈家,一个叫闰四的伢崽因家贫未入学馆,只是每日跟着父亲,学几句贤文。
一个夏日,小闰四正在港下堰塘边放鹅。从岸上走来一行挑茶包的汉子,把茶包歇在岸上,来到堰塘边洗脸。小闰四一边吆喝着鹅群,一边用竹篙戏水,溅了汉子们一身。有一个汉子吓唬他:“小崽,你再打水就把你的鸭婆打死。”
小闰四并不害怕,反而嘿嘿一笑:“鹅公冲天叫,鸭婆就地行。可笑过路客,鹅鸭不能分。”“哎嘿!你这崽者还能出口成章呢。那我问你,哪是鹅公,哪是鸭婆?”
“逢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过路客人莫问我,管它鸭婆与鹅公!”小闰四又来了几句顺口溜。
众人听后不但不恼,反而乐起来:“好崽,好口才!”
在四圣保周家坐馆的周先生,听说这事,连忙赶来看小闰四。先生仔细端详,见他天庭饱满,双目有神,举止有礼,虽然粗布旧裳,但尽显一脸的机灵。先生心中暗喜,问:“听你爸讲,每日只教你贤文,是真的?”闰四点点头。
先生又问:“我说出上句,你能答对下句吗?”
“先生请讲。”闰四一脸的不在乎。
先生呵呵一笑:“三年易考文武举,十年难考田秀才。”
“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周先生见他对答如流,知道现存的句子难不倒他,恰好瞧见屋侧有丛绿竹,便即兴出上联:“雨洒竹枝头点地”。
闰四低头想了一阵说:“爸还没教我这样的句子呀。”
先生笑了:“这是书上没有的,是我刚才看见门前的竹子,想出一联来考你。你想一下,对子都是物对物、事对事的。”
闰四听后,摸着后脑壳,眨着眼睛四处乱瞄。忽然望见池塘里的荷叶在微风中翻动,拍着手说:“风吹荷叶背朝天”。
周先生大喜:“神童,真神童也!”他将闰四推荐到友人处免费读四书五经。
6六岁那年,父亲把他送进私塾读书,兄弟6人中只有他一人有此待遇。闰四也很争气,初习《三字经》和《增广贤文》,过目皆能成诵。后学“五经四书”,学习兴趣日浓。不出 4 年,诗词歌赋样样精通。
三
天资高,后学环境好,闰四在学海中扬帆畅游,欲精研八股文以应乡试。不料,父亲身染重疾辞世。这一年闰四只有十四岁。
陈家生计变得异常艰难,母亲刘氏将其幼弟永昌过继其叔父为嗣,母子 6 人相依为命。 闰四常帮母亲和兄长耕种劳作,然劳作之余仍手不释卷,《唐传》《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不涉猎。及至十四岁时,能口占五言、七言古体,乡里皆赏识。
闰四在6兄弟中排行老三,此时,两位兄长成家,两个弟弟幼小,家中的两亩薄田很难养活一大家人口,闰四决定学艺以帮补家计。
道光十一年(1832年),闰四来到石城湾的熊记铁坊当学徒。但没过多久,他不安心了,认为整天抡大锤、烧炭火,又苦又累,没多大出息,不想学了。师傅很不高兴,但考虑到瑞兆是个聪明人,既没有责骂,也没有惩罚,而是用一个软法子来点化他。
有一天,一位顾客拿来一块上好的白铁,请师傅打一把菜刀,约定三日后来取货。师傅却把铁块丢在墙角不闻不问,直到约定交货时间快到,还未动手。闰四着急了,问师傅为何还不打刀。师傅这才拿起白铁,叹息说:“再好的铁,不经过打造也是废铁。人也一样啊,再聪明伶俐,不经磨炼也学不好手艺,终究也是不能成才呀!”说完,用眼睛瞟了一下陈瑞兆,见他满面通红,知道自己的目的已达到,才着手打菜刀。
自此,闰四开始定下心来,认真学艺。他有的是力气,抡起大锤呼呼生风,人又聪明,打、锻、铸、淬等只要师傅点到就会。3年学徒期未满,师傅就让他另起炉灶,成了地方上有名的铁匠。虽技艺精湛,但顾客稀少,仍不能殷实家业。 闰四性格豪放,索性挑起风箱红炉,串乡行艺,既为生计,亦为增长见识。久之,四乡的人都知他的名声和手艺,直呼他为陈铁匠,后来年岁大了,又尊称为铁匠四爹。
四
陈瑞兆是乡间的一个另类,外形高大英俊,满腹经纶,满口锦绣,但是,连一个秀才的身份都没有,铁匠手艺虽精,仅能糊口而已。这样的陈瑞兆,把自己成功地变成了一个“剩男”。
那年,当见到山花一样美丽纯朴的邓秀英时,三十岁的陈瑞兆才春心萌动,才做出追求异性的举动。那把精美的绣花剪刀不能打开秀英的芳心,却剪出了自己的另一种命运,或者说是另一番大天地。
创作了长歌《双合莲》的陈瑞兆,更增添了他的婚配难度。或许是自己没有从邓秀英那里走出来,或许是别人以为他没有走出来,不敢走进一个心有所属之人的婚姻里。
咸丰六年(1856)秋,江北荆州洪荒,有胡姓姑娘,流落到杨林畈。陈⺟对这位二十二岁落难女孩顿生同情之心,同时也萌出喜悦之情,决意纳为⼉媳。三十八岁的陈瑞兆,在那个时代已经算是半老之人了,他欣奉母命,与年轻自己十六岁的胡姑娘结为连理。
这应该叫喜结连理。土著中年与难民少女,各得其所。这对夫妇相敬如宾,她敬他的英俊和才华,他敬她的青春与贤淑。他们的爱情结晶纷至沓来,他们连生4子,名为和恭、和敬、和惠、和义。
长子和恭更多地传承了陈瑞兆的基因,聪颖异常。陈瑞兆倾其所能,供和恭读书。同治十二年(1873),和恭取得府试第一的优异成绩,补学官弟子。一时间,和恭文誉大起,乡绅争相迎至家中,请他教授子弟。
铁匠四爹不再行艺,得以赋闲,但脑中常思考着一段历史。道光二十一年( 1 841)冬,白霓桥人钟九,为金太和钱粮一案,集众捣毁粮房,杀死知县,自封大元帅举事,与清军激战一月有余,最终被俘押往京师斩首。
当时铁匠四爹正当二十出头,虽没参与起事,然耳濡目染,对钟九的壮举刻⻣铭心,总有写出来的使命感和创作冲动,只是一时没有条件动笔。
咸丰五年(1855)后,太平天国起义风起云涌,翼王石达开率军数万,在崇阳 境内与清军激战,杀死知县,建立政权。最终,天下还是清朝的天下,但是,这个王朝的根基和合理性都受到了挑战。铁匠四爹决计将钟九义举写成长歌告诉世人。他的内心深处还有一个情结,《双合莲》流行于世后,被某些卫道士斥为“淫词滥调”,他要写一部正歌来“雪耻”。
创作准备阶段,铁匠四爹常背着包袱雨伞四乡采风,探田夫野老,访乡贤耆宿,钩沉30年前发生在崇阳大地上的史实,抚摸历史的伤痛,追寻人物的命运。
农民起义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事件复杂,驾驭难度大。科班出身的长子和恭,成为铁匠四爹心理的倚靠和智力的支持。在创作中,父子俩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铁匠四爹有如虎添翼之感。思维碰撞的火花时时闪现,思想的冲突意见的相左也时常发生。和恭为功名计,对清廷抱有幻想。铁匠四爹则不然,欲穷尽揭露⽽后快。长歌的取名,既体现了思想交锋,也体现了相互妥协。父曰:“抗粮歌” 。子曰:“钱粮案”。前者锋芒毕露,后者过于含蓄。铁匠四爹不依,和恭无奈,最后来个折衷,将长歌定名《钟九闹漕》。
我读《钟九闹漕》,对其中的一处印象特别深刻。《钟九闹漕》用3支歌15句歌词写知县金云门:“时届秋冬两相交/折爷要往别县调/又是金官来圆印/内洲人氏见识高/断事如神不差毫。”“金老太爷到县来/光棍痞子不上街/捏罪栽赃都不敢/无头冤案治得开/千方百计巧安排。”“辛丑年来雨水多/落到五月民调和/晴雨相应发安乐/乡里小儿唱谣歌/金官是个活阎罗”。需要提示的是,语境已变的“阎罗”,含义大相径庭。今人说“阎罗”是恶与坏,比如“彭霸天活阎王,抢走了渔船撕破了网,爹爹棍下把命丧”。古人则是威严与公正,比如包公就叫“黑阎罗”。铁匠四爹写了5任知县,对4任持否定态度,唯独对金云门一赞到底。
我们今天来深入地研究金云门这个人,发现他是一位公德与私德均无懈可击封建官吏。偏安方山南麓一隅的铁匠四爹,要站在方山之巅的高度,才能对一个知县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有《双合莲》创作实践的垫底,《钟九闹漕》毫无悬念地达到高品位的艺术水准。于纷繁复杂的因果关系中理出清晰的事件脉络,在众多的各色人等中写出主要人物特色鲜明的形象。它场面宏伟,大气磅磗。它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在范文澜著的《中国近代史》里,波澜壮阔的钟九闹漕事件只有廖廖40字:“一八四一年,湖北崇阳人钟人杰聚众数千人起义,自号钟勤王,并竖都督大元帅红旗,次年战败被杀。”其他史书则少有记载。幸好有铁匠四爹的这部长歌,留下一部详实的信史,留下了一部生动的活剧。
《钟九闹漕》的体量与《双合莲》惊人地相仿,全诗356支歌,1780行,12460字。作成之后,铁匠四爹既没署名,也没敢轻易公之于众,只是抄写数本,在民间隐秘流传。
五
生活的主宰神,经常不按常理出牌,它让生活的本质充满了不确定性,它让生活的流程充满偶然性,它让生活的面貌充满多样性。
光绪六年(1880),和恭“科试名列勇军,为廪膳生”,意思说和恭科试名列前茅,可以享受公家补贴的大米了。当时,夏时泰任崇阳知县,夏知县见到和恭的应试文章,大加赞赏。这个平民出身的青年才俊,居然成为夏知县官邸的座上宾,夏知县常与和恭品诗论文,引为知音。过了两年,夏时泰调任湖北乡试同考官,和恭的试卷正好由夏时泰批阅。夏时泰推荐了和恭,主考官也同意录取,但是,名额满了,和恭没能中举。
铁匠四爹与妻子胡氏,是典型的老夫少妻,有时铁匠四爹还开玩笑说,不知能不能与妻子白头到老。想不到,这年秋八月,胡氏一病卧床不起,竟至英年早逝,殁年四十九岁。待长子和恭应试归家时,已入殓3天。
学优的儿子科场落第,年轻的妻子早早离去,两个打击密集地交织在一起,铁匠四爹猝不及防,铁匠四爹悲寂莫名。
孤独寂寞的铁匠四爹,百无聊赖的铁匠四爹,终日以书为伴,打发清冷时光。他将和恭读过的二十四史古籍尽皆览遍,不意从中深悟中华文明之浩瀚,感触历朝兴衰如烟云。一簇灵感的火花在心头闪耀,铁匠四爹想将二十四史作成孝歌。孝歌是为亡灵守夜时所唱之歌。用二十四史作孝歌,既能悼念亡者,又能教育后人,定是益世之举。
铁匠四爹毅然投入到第三部长歌的创作。浩如烟海的二十四史,上下数千年,要在一夜之间唱完,必须高度概括和提炼,有主有次地反映。铁匠四爹与和恭一起理清创作思路,决定以时间为序阐述兴废,英明君主重点介评,典型史实不惜笔墨。铁匠四爹边写边唱,边唱边改,寒来暑往,伏案数载,一部两万两千余言的史诗终于问世。《二十四史歌》精炼地向人们展示了从黄帝到明末4000年中各个王朝的历史兴衰,作为一种仪式孝歌在民间广泛流传。这是一部比前两部都要堂而皇之的长歌,为铁匠四爹赢得了博学多才的声誉。
三部长歌,均为七言五句子长歌,是鄂南最盛行的长歌形式。
铁匠四爹七十大寿时,崇阳知县夏时泰撰文赞曰:“陈公通声律,懂音韵,著有二十四史治乱歌,授里中年少,俾知数千载事。”这应该是铁匠四爹在世时,受到的最高褒奖。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陈氏修编大同宗谱,铁匠四爹被族人推举督修,和恭被聘为主笔。这一部宗谱,绝对是十分珍贵的宗谱,是应该进档案馆和博物馆的宗谱。
光绪二十八年(1902),铁匠四爹寿终正寝,享年八十五岁。
六
每一部优秀的长歌,都像蒲公英的种子,都会飞翔。飞进心田,在人们的心田里发芽,在人们的口中开花。
经百年传唱,一部长歌会呈现多种多样的面貌。朱光潜认为:每一首长歌的作者首先是个人,其次是群众;个人草创,群众完成。如果一首诗歌引不起共同的情趣,违背了共同的信仰,它就不能传播出去,立刻就会消灭。
最早的搜集整理者起步于1950年代初期。那时,朝气蓬勃的新生政权对一切充满了善意,对优秀文化充满的是敬意,这让一切身处其中的文化人都有了一份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1953年,退伍军人、小学教师孙敬文搜集到《双合莲》手抄本,此后他一直对手抄本进行着深入研究。1954年,蒲圻县中学教师宋祖立参加驻崇阳县农村工作队,发现了《双合莲》手抄本,这位西南联大毕业生感到震惊,便逐级上报。湖北省委宣传部安排副部长吕庆庚负责并参与手抄本整理,当年即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当年发现,当年公开出版发行,如果不是文献记载有误,那就无以复加的重视了。26年后,宋祖立、吕庆庚整理本选入上海民间文艺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中国民间长诗选》第一集。1955年,孙敬文与其弟孙尚文对搜集到的《钟九闹漕》进行了第一次整理,于1957年被载入《湖北民间文学丛书》之六,也选入上海民间文艺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中国民间长诗选》第一集。
最早发出惊呼的学者是刘守华。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民间文学专家、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刘守华,1980年发表论文《论湖北的两部民间叙事诗》一文开篇写道:“我国是一个诗歌艺术高度发达的国家,民间流传着许多精美动人的叙事诗。古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代表了古代汉族民间叙事诗的光辉成就。至于近代汉族民间叙事诗的代表作,可能就是19世纪中叶产生于我省崇阳的两部民间叙事诗——《钟九闹漕》和《双合莲》了。它们和其他兄弟民族中流传的许多民间叙事诗一道,构成我国诗歌艺术宝库中一份极为珍贵的财富,具有千古不朽的价值。”这是一个经由持论者20年深入研究作出的著名论断,著名在论据支撑扎实,著名在全国民间文学界广泛认同。
我主政咸宁市文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申报“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之乡”。2016年10月25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咸宁市“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之乡”。咸宁是全国唯一的“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之乡”。在申报过程中,我有两点感受特别深刻。一点是,从考察验收到高峰论坛再到授牌,全程只有6天。中国民协组联部主任侯仰军说:“这个速度已经空前了,也可以断定是绝后的。”另一点,所有来自北京的考察验收的专家学者,他们都众口一辞地说:《钟九闹漕》和《双合莲》具有千古不朽的价值。咸宁固然有丰富的长歌资源,500行以上的长歌超过百部,但是,学者耳熟能详的还是陈瑞兆创作的两部长歌,只要有了这两部长歌,专家们就能放心地把“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之乡”的牌子授给咸宁。所以,他们是以“秒决”的速度同意了授予咸宁市“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之乡”。
七
每一位作家都坚信或者希望,最好的作品在下一部,铁匠四爹也是这样的心理。他创作《钟九闹漕》时,就是想让《钟九闹漕》“雪洗”《双合莲》带来的“耻辱”。他创作《二十四史歌》时,认为这是自己最“正”的一部长歌。可是,群众不这么想,岁月也不这么想。岁月给他作品的排序正是顺着他的创作时序,越早的越受欢迎。
1979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掀开序章,文艺的春天同时到来。这年10月,崇阳县文化局组织各公社文艺宣传队在县城进行创作小戏汇演。这次汇演,杀出一匹黑马,并且经常在崇阳戏剧史上书写浓墨重彩的篇章。古市公社文艺宣传队演唱了一曲新戏,是汪锡光改编的琴腔花鼓戏《双合莲》,令观众耳目一新。汇演结束后,看戏的,唱戏的,都意犹未尽,于是,琴腔花鼓戏《双合莲》又在县城连续演唱7天。此系民间叙事长歌《双合莲》第一次改编成戏剧。
次年,花鼓戏《双合莲》又被邓雨露、刘昌明、定福生改编成提琴戏,提琴戏更是崇阳戏剧的正宗,人民群众的最爱。同一个演出团队,同一个剧目,短短两年时间演出《双合莲》超过百场。一份薄薄的文件记录了这一少有的辉煌。1984年1月20日,咸宁地区文化局下发《关于授予崇阳县文化馆提琴戏演出队“双合莲”演出百场奖的决定》。提琴戏《双合莲》,在崇阳演出30年经久不衰。
有贵宾来崇阳,最高规格的招待就是演提琴戏《双合莲》。1983年,时任江西省副省长的黄为回到故乡,县里为他演了《双合莲》。他后来写信说:“当我看了40多年不见的家乡戏时,我简直如醉如痴,太高兴了,我获得极好的艺术享受……”
《双合莲》成为提琴戏最经曲的剧目,成为全县提琴戏剧团争相演出的剧目。1980年代,青山磨刀大眼泉剧团把《双合莲》作为拿手戏经常演,以至产生了一句谚语:“大眼泉的戏不要钱,出门就是《双合莲》。”
一个贫困县,居然大气魄大手笔地拿出1000万元拍一部电视片。这部电视片就是县提琴戏协会委托陈桂芳改编的电视戏剧片《双合莲》。2009年5月26日,电视戏剧片《双合莲》在崇阳会议中心举行拍摄开机暨新闻发布会,紧接着就在天城剧院开拍,次日凌晨封镜。电视戏剧片《双合莲》,由最优秀的私营剧团文昌剧团和县汉剧团组合队伍,排练演出,联袂完成电视戏剧片拍摄。同年9月5日,中央电视台11频道(戏曲频道)首次播映。与此同时,电视片光盘在县内大量发行。
电视戏剧片《双合莲》录制刚刚结束,县提琴戏协会组织剧组原班人马,先后在天城剧院、白露广场、石城杨林畈举行答谢演出。石城杨林畈是陈瑞兆的故乡和他的后裔聚居地,剧组是到这里来感恩和朝拜。
八
2019年11月9日,这是立冬节的次日,阳光明亮而温暖,天地间却是一片经典的秋色。我来到心念很久的石城杨林畈,陈瑞兆的故乡。
这是方山南麓广大的低丘缓坡地带,视野开阔,植被丰茂。陈瑞兆出生在那个叫港背陈的自然塆里。杨林港从村塆东边逶迤流过,柘田港穿村而行,陈瑞兆家临港而居。
陈瑞兆所居房屋如今只有遗址。村支部卢支书和陈瑞兆的后裔陈可辉,共同向我们指认哪里是正房,哪里是铁匠坊。
房址后是一小片树林,绝大多数是树龄不长的小树,只有一棵高大的五角枫有一两百年的树龄。这棵五角枫一定见证了铁匠四爹铁锤敲击铁砧发出的叮当声,也一定听到陈铁匠创作长歌的吟咏声。五角枫斑驳的树干,多少次被铁匠四爹粗糙的手掌抚摸过,它伟岸的身躯让铁匠四爹靠上去歇息疲乏的身体、思索社会人生。
铁匠四爹的坟墓在村后的新塘山上。新塘山也不高,其实是一片坡度低缓的岗地。坟墓前几年修葺一新,是经政协委员提案,政府拔专款修葺。有墓围,有墓碑。墓碑高达两米多,由四部分组成。正中为墓名,圆石柱各绕金龙一条,左侧为《大事记》石碑,右侧为《墓志铭》石碑,三块墓石间隔方形石柱雕刻对联“德艺瑞天地,诗书兆古今”。顶部石碑四个大字“民诗泰斗”。另外两块石碑是《修墓记》石碑和崇阳县文物保护单位铭碑,
卢支书说,他们正在申报乡村振兴项目,以打造陈瑞兆长歌文化为载体,修景观路进陵园,原样修复故居铁匠坊。铁匠四爹过世的那年是1902年,现在村中还有老人记得故居和铁匠坊当初的模样。
(该文原载湖北人民出版社2020年8月版《崇山之阳》、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4月版《幕阜长歌》)
李专,湖北省阳新县人。曾任咸宁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咸宁市作家协会主席,现为咸宁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湖北省科技学院兼职教授。出版《卷中岁月》、《行走的歌》、《风雅二十四节气》、《崇山之阳》、《幕阜长歌》、《路自通山》等著作。《列宁格勒的树》入编中学语文课本,《父亲亅的抚摸》等作品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