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玩教育”理念宛如一颗璀璨的新星,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了教育生态构建的道路。由孟子教育研究院主办的“三湖教育论坛”第30期线上论坛聚焦“玩教育——玩,是童年最大的意义”,深入探讨了“玩”在教育中的核心价值与实践路径。从课程再造到课堂转型,从评价创新到风险管控,专家们提出了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和具体可行的实施策略。这些讨论不仅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更为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愿“玩教育”理念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落地生根,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玩”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今特选本期论坛的“精彩言论”“经典案例”“精当实施”,共大家一睹为快。
精彩言论
孟国泰:
聚好玩的人,办好玩的学校,把教育玩好。
玩,是童年的最大意义;玩,是儿童成长的阶梯。
玩体育,玩出体乐:体质良好、体格健全、体能旺盛、体重均衡。
玩情育,玩出情乐:志向远大、情感丰富,意志坚强、气质高雅。
玩智育,玩出智乐:观察敏锐、记忆快准、思维灵动,想象宽广。
玩创育,玩出创乐:个性鲜活、有所创造、创新不断、人格独立。
玩和育,玩出和乐:和气和睦、和真和善、和畅和美、和合和分。
郭丽:
玩,是孩子认识世界的“语言”——家庭里,搭积木、躲猫猫,在笑声中感受陪伴;课堂上,实验、角色扮演,让知识在体验中生长;社区里,奔跑、协作,在游戏中学会规则与分享。
童年的星光密码:当焦虑如灰色的雾霭,笼罩童年的花园,标准化的模具,压平了生命的褶皱与斑斓。2025年6月1日的云端,三湖论坛似破晓的光,“玩教育”的呐喊,撕破沉闷的茧房。
让“玩”成为教育的“养分”,成长便有了最自然的姿态——原来奔跑时丈量的风、游戏中碰撞的笑、探索里摔打的跤,都是滋养生命的“隐性课堂”。
贾利民:
在“唯分数论”仍顽固存在的当下,“玩教育”是对工具理性教育的必要纠偏。日本教育改革的教训值得反思:20世纪末“宽松教育”因过度弱化知识体系导致学力滑坡,但其失败根源并非“玩”本身,而是未能构建“玩”与“学”的有机融合体系。
孟国泰先生的“五位一体”模型的价值,在于将“玩”纳入教育系统设计——如“玩管理”强调弹性学制、“玩质量”注重过程性评价,为破解“玩学对立”提供操作框架。
“玩教育”的实践智慧:在平衡中守护成长的“黄金刻度”。自由与引导的“共生哲学”,体验与系统的“融合密码”,传统与创新的“精神摆渡”,三重平衡的本质,是对“教育规律”的敬畏。
刘士秋:
“玩教育”能够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传统填鸭式教育中,知识的传递往往是单向且生硬的,孩子被动接受,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玩教育”对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玩耍通常是群体性活动,孩子在其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同伴互动。
“玩教育”还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玩耍为孩子提供了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在这里,没有标准答案的束缚,没有常规思维的禁锢。
朱思启:
玩是童年的主旋律,玩的教育观念应在家庭、在课堂、在学校、在社区、在社会,玩的教育观应生发在教育的始终!
“玩”是人类以愉悦为目的的自主活动,既包含游戏、娱乐等行为,也延伸出观赏、心理调节、生活方式等多重内涵。
“玩的教育”是一种遵循儿童天性,将教育与玩耍有机融合的教育模式。它以让·皮亚杰的理论为依据,强调在游戏中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
王红顺:
小学阶段我们欠孩子一门玩耍课!如今小学校园里再也看不到观蚂蚁、斗雀雀,捉蜻蜓嬉戏孩子;校园里再也看不到孩子们在玩自创竞技游戏。
增加学生在校园玩耍场地空间;引进一些我国、古代、现代、外国儿童玩的游戏进校园;引导学生自我开发一些游戏;当然也可让学生三五一群自由嬉戏。
每学期开展一次大型校园玩耍节,评选校园年度最受学生喜欢十大场所,评选校园年度最受学生喜欢十大游戏,并为擂主颁奖。
贾振才: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充分玩过的孩子才能充分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玩中才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
忘情的玩过的孩子才会忘情的投入,而忘情的投入才会达到真正的创新创造境界。
李建红:
在功利化教育盛行的当下,“玩”逐渐被挤压成教育的边角料。分数至上的评价体系,让孩子们困在课桌与习题之间,过早失去了探索世界的热情与创造力。
“玩”是孩子认知世界的天然方式。当孩子搭积木时,他们在探索空间结构与力学原理;在角色扮演游戏中,他们学习理解社会规则与情感表达。
回归“玩”的教育理念,需要我们重塑教育生态。学校应打破学科壁垒,设计更多基于游戏化、项目式的学习场景;家庭要放下焦虑,给予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社会更要营造包容的氛围,认可“玩”在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杨风利:
在现实的教育场景中,成人往往急于用“知识”填满孩子的大脑,用“规则”规范孩子的行为,忽视了游戏的价值。
游戏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当孩子戴上“医生”的听诊器,拿起“护士”的针筒,他们模仿着成人世界的职业行为,理解着社会规则与责任。
童心未泯的教师,会将游戏精神融入教育。在语言活动中,把故事变成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成为故事里的主人公;在数学活动里,用游戏化的闯关任务,让孩子在挑战中掌握知识。
程建军:
“玩”是生命之初的本能,是人类与世界建立联系的第一缕纽带。在幼儿园的角落里,孩子们用黏土捏出奇幻的“魔法森林”,那是一场感官的盛宴,是童年用想象触摸世界的起点。
跨越分段:以“玩”为锚,守护教育初心。长久以来,“应试阶段无玩趣”的观念如同一座大山,压在教育的肩头。然而,当我们深入观察,便会发现“玩”从未缺席任何一个阶段。
教育的终极指向:在“玩”中见证完整成长。从幼儿园的朵朵“魔法森林”到大学生的“机器人研发”,每一个场景都诉说着教育的诗意与美好。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某阶段的人”,而是“培养终身会玩、会学、会创造的人”。
文晓龙:
中国传统文化中“头悬梁锥刺股”的苦学精神塑造了重视勤学苦练的教育传统,但这种文化基因在当代教育实践中逐渐异化为对儿童天性的系统性压抑。
当前教育生态最突出的病症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顽疾。这种评价体系如同多米诺骨牌般传导至教育的每个环节。
真正的安全教育应是“通过生活学会生存”的实践教育:借鉴“小河长”课程经验,将治水实践与风险识别、应急处理能力融合,在真实场景中培养安全素养。
经典案例
河北兴隆县六道河中学:
通过“分层异动”教学范式和跨学科整合课堂,成功解决了教学“一刀切”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洪洞县幼儿园:
通过挖掘本土资源、优化课程设计、培养教师能力和家园合作共育,构建了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生态。
高一理科生的超前学习案例:
一个高一男生,从初中开始自学大学物理和数学教材,自学开普勒望远镜、制造小火箭和小型飞机,甚至自学神经网络程序并写了一本263字的科幻小说。他的学习动力来源于童年时对飞行的好奇,通过玩耍激发了他对科学的兴趣和创造力。
小学“课堂闯关游戏”案例:
某小学推行“课堂闯关游戏”,将数学运算、课文背诵等学习任务设计成关卡挑战。孩子们为了集齐“闯关印章”,主动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完成作业。在“词语接龙”游戏中,孩子们巩固了词汇量,学会了耐心倾听他人发言;在“时间管理小达人”游戏中,通过模拟作息打卡,培养了按时完成任务的习惯。
初中“城市生存挑战赛”案例:
某校组织“城市生存挑战赛”,学生分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用少量资金解决交通、饮食,并为孤寡老人采购物资的任务。过程中,孩子们为分配资金产生分歧,因路线规划争执不下,但最终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协商解决问题。当他们将节省下来的钱为老人购买生活用品时,团队合作的责任感与关爱他人的善意自然流淌。
精当实施
课程再造:
开发“游戏化知识体系”,如小学数学设计“超市交易模拟”游戏,初中物理创设“电路探险”虚拟游戏,让知识在游戏情境中自然转化。
跨学科玩学项目:
借鉴国际“现象学习”模式,以“校园环境优化”为主题设计系列活动,如生物课开展植物培育观察,数学课进行空间测量与成本核算,艺术课参与景观创意设计。
本土资源活化利用:
乡村学校利用自然环境开展“山林探秘”游戏,城市学校依托文化场馆设计“文物解密”任务,如城市小学与科技馆合作开发“太空探索营”,学生通过模拟宇航员任务融合多学科知识。
家校协同开发机制:
发起“家庭玩学工具箱”共创活动,鼓励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创意教具;定期举办“亲子玩学分享会”,记录游戏中的思维发展与情感交流。
分层玩学架构:
感知体验层(低龄段):采用“多感官玩学法”,通过观察、倾听、操作、表达、模仿等多元体验学习。如幼儿园“光影游戏”中,幼儿通过光影变化理解物理原理,同时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探究实践层(中龄段):推行“项目式玩学”,如小学“校园节水计划”中,学生通过设计“水资源循环游戏”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与工程思维。
创新创造层(高龄段):开设“玩学工作坊”,如中学“发明创造挑战赛”,学生通过“创意构思—原型制作—测试优化”流程,将设想转化为实际方案。
玩学契约机制:
目标协同制定:课前与学生共同确定玩学目标,如“通过‘诗词游戏’积累新词汇并理解文化内涵”“在‘科学挑战’中尝试跨学科解题思路”。
规则共同创建: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游戏规则,包括角色分工、积分体系等,培养责任意识与协作能力。
风险共担机制:制定《玩学安全与规范清单》,明确身体安全、知识产权、心理健康等边界,保障自由探索与规范引导的平衡。
玩学能力评估模型:
五维评价框架:基于“五乐”目标,从身体运动、人际合作、逻辑思维、创新实践、文化理解五个维度设计评价指标,每个维度设置具体观测点(如“在团队游戏中主动协调分工”“在跨文化活动中准确表达文化差异”)。
情境化评价工具:运用《玩学过程记录手册》,通过图文、音视频等多形式记录学生在游戏中的关键表现。如学生在“历史情境游戏”中不仅还原史实,还创造性改编情节,可作为综合能力发展的证据。
玩学激励系统:
积分流通机制:学生通过参与玩学活动积累“玩学积分”,可兑换课程选择权、角色体验权等奖励,年度积分优异者授予“玩学之星”称号及社会实践机会。
成长叙事评价:每学期举办“玩学成果展”,学生以叙事形式展示成长历程,教师结合分析撰写《玩学能力发展报告》,聚焦“从经验到能力”的转化过程。
玩学标准体系:
知识核心素养清单:制定各学段玩学活动的核心知识与技能要求,确保玩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如小学数学聚焦运算原理,初中语文聚焦语言运用。
思维发展层级:参照认知发展理论,为玩学活动设定“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层级标准,引导思维逐步深化。
玩学反思文化:
玩学复盘机制:设计反思框架,引导学生从事实、原理、迁移三个层面总结玩学收获,将体验升华为认知。
教师行动研究:要求教师记录玩学案例,分析实践中的问题与策略,形成校本化玩学实践指南,持续优化玩学设计与实施。
综述:青力、阿鹰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