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曦散文】闲时光⑩
晨露未晞时,我常在青石巷口看苔衣。那些绒绒的碧色总让我想起《菜根谭》里的句子:"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暗长。"原来世间至深的智慧,往往生长在最幽微处。
明代藏书楼天一生水,檐角垂落的雨帘总在石阶上敲出慈悲的韵脚。先贤将"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刻在照壁上,六百年后仍有书童捧着《了凡四训》从廊下走过。袁了凡在《立命篇》中细数改过迁善之法,恰似苏东坡在黄州城头种下的橘树——当时只道是寻常,待得绿荫满庭,方知因果从来不负人。
我曾在博物馆见过一方宋代歙砚,砚底刻着"但行好事"四字。笔锋转折处犹带松烟墨痕,仿佛看见旧时书生在烛花爆响的深夜,将省下的灯油分给更夫。这种润物无声的善意,不正是《围炉夜话》里说的"百善如流,自成江海"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衣袂间藏着多少布施故事,那些飘落的璎珞,终化作河西走廊的沃野千里。
居福州时,常去拜访开元寺,方丈以陈茶待客。粗陶碗里沉浮的不仅是茶梗,更有《法华经》中"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的深意。想起东京梦华录记载的汴梁茶肆,商贾们约定俗成留半盏残茶在檐下,专为汗流浃背的挑夫解渴。这般细小的慈悲,竟在清明上河图里蜿蜒成河。
归途遇雨,躲进路亭避水。石柱上斑驳的对联写着:"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忽然懂得《文昌帝君阴骘文》中"济急如济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的深意。那些在他人困厄时悄然搭上的手,何尝不是为自己修渡的舟楫?就像龙泉窑的青瓷冰裂纹,看似残缺处,实则是通向圆满的秘径。
晨曦,2025年5月于西南

作者简介:苏娴,笔名晨曦,毕业于法律与中文专业,研究生学历,文学爱好者。共发表文学作品两千余篇,由中国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了系列丛书《风》《花》《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