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吕宫·金字经·重头小令·言情咏怀】
作者\翠柳
竹叶榴红味,柳枝丝绿垂。
景色绵绵赏不归,
谁,缕丝烟雾迷。
星难寐,只因云相偎。
日采荷新藕,动蓬香久留。
唱尽青莲意未收,
羞,谁知个中悠。
心难受,偏偏一叶舟。
柳叶枝留影,月华芳谢零,
朝暮匆匆月不盈,
盟,经年空泪瀛,
人虽病,休提鸿雁情。
月色迷离夜,梦寒惊朔邪,
雁去衡阳声未竭,
叠,秋霜菊叶绝,
枫红谢,空余笑靥些。
暮后伤心泪,晓前疾首悲,
日月如梭秋水兮,
累,登高何处依,
云憔悴,不知散作谁。
夜长人无寐,怨愁眉宇堆。
翻看诗笺知有谁,
谁 ? 罗衫宽渐肥。
红脂泪,雁南知不归 ?
玉蕊随风戏,素花和月飞。
一夜匆匆灵树堆。
迷,不知园上梨,
何时醉,那达儿真有梅。
对掌盘双腿,颂经情系谁。
字字金金心底嘶,
期,有谁知我痴,
人憔悴,虚飘飘满天白絮飞。
绿树红桃醉,水流芳草痴。
恋恋依依频笑眉,
迷,问谁能相依?
春光媚,眼睁睁鳜鱼柳叶肥。
一曲声声慢,万分心绪攀,
道尽凄凄惨惨寒。
难,泪痕无力干,
春江岸,看愁铺满滩。
巧手谁来织,美田生景奇。
世上千年水稻肥,
魁,哈尼一片痴。
游人醉,上天千尺梯。
赏析:
一、曲体解析:定格与创新
《南吕宫·金字经》为北曲曲牌,多用于言情咏怀,重头小令即同一曲调反复填词的多首联章体。翠柳此作共十一首,既遵循曲牌“四句三韵”的定格,又在语言和意象上突破传统,形成典雅与俚俗交融的独特风格。如“绿树红桃醉,水流芳草痴”遵循对仗,“谁知个中悠”“虚飘飘满天白絮飞”则口语化,增添了市井气息。
二、意象群落的营造与情感递进
1. 自然意象:
植物:竹、榴、柳、莲、枫、菊、梨、梅等贯穿四时,构成“物候感怀”的古典意境。如“日采荷新藕”暗用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怀人传统;“枫红谢,空余笑靥些”以残枫拟人,秋景映衬情殇。
天象:星、月、云、雾、霜构成迷离时空,强化孤寂。“朝暮匆匆月不盈”化用《古诗十九首》“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喻时光流转而团圆难期。
2. 动物意象:
鸿雁:“休提鸿雁情”“雁南知不归”以雁失群喻分离,反用《汉书·苏武传》雁足传书典故,写书信断绝之痛。
鳜鱼:“鳜鱼柳叶肥”取自张志和《渔歌子》,春景反衬形单影只,强化“乐景哀情”张力。
3. 身体书写:
“红脂泪”“眉宇堆愁”“罗衫宽渐肥”通过妆容残损、衣衫松垮等细节,外化相思憔悴,近于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凄婉笔法。
三、时空结构与情感逻辑
1. 时间层叠:
全篇以“暮后伤心泪,晓前疾首悲”构建晨昏交替的循环时间,又借“日月如梭秋水兮”隐喻人生易老,形成“自然永恒—人生短暂”的对比。组诗从夏日榴红(第一首)起笔,经秋霜(第四首)、冬寒(第八首“白絮飞”)、至春江鳜鱼肥(第九首),以四季轮回暗藏情事起落,突破线性叙事,呈现“剪不断”的绵长愁绪。
2. 空间并置:
闺阁(“翻看诗笺”)、舟楫(“偏偏一叶舟”)、田园(“美田生景奇”)、佛寺(“对掌盘双腿,颂经情系谁”)等场景交织,具象化情感的多维空间。如“上天千尺梯”以哈尼梯田入词,将私人情思扩展至对劳动与自然的礼赞,拓宽了传统言情题材的格局。
四、语言艺术与修辞张力
1. 通感与矛盾修辞:
“竹叶榴红味”以视觉通味觉,强化夏日繁茂;“笑靥”与“空余”、“灵树堆”与“迷”构成美与荒诞的悖论,暗示情感幻灭。
2. 方言与雅言交融:
“那达儿真有梅”(“那达”为北方方言,意“那里”)、“哈尼一片痴”融入俚语与民族语汇,使文人雅趣与民间情调共生,近于关汉卿“俗中求雅”的白描笔法。
3. 声韵呼应:
多句押仄韵(如“迷”“瀛”“累”“悴”“谁”),音调短促压抑;又间用平声结句(如“肥”“魁”“痴”),形成顿挫节奏,暗合情感起伏。
五、主题深掘:言情背后的生命哲思
表面写闺怨相思,实则渗透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云不知散作谁”“登高何处依”等句,以离散性意象叩问存在之孤寂;“世上千年水稻肥”将个体哀欢置于农耕文明的长河中,暗合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宇宙意识。
六、对比与创新
相较于元人徐再思《金字经·闺情》(“蛾眉能自惜,别离泪似倾”)的直白,翠柳之作用典更隐晦,空间调度更宏阔;较之明代杨慎《廿一史弹词》的史论色彩,此作更重私人化情感与自然哲理的糅合,体现当代散曲创作的新变。
翠柳以古曲为骨、现代情思为魂,借重章复沓、物象叠印之法,构建了“爱而不见—求而不得—哀而不灭”的情感闭环。其作既承元曲“尖新倩意”之妙,又融入存在主义式的孤独叩问,堪称传统曲牌在当代语境中的创新典范。

主播简介:玉华,河北怀来人,退休教师。爱孩子,喜诵读,好旅游。用声音传递真善美,担任多家平台主播和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播讲的长篇小说《南阳月季》《北京的雪》《大同的风》《信与爱》《赫哲密码》等作品入驻喜马拉雅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