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諭
文/孤獨與快樂
在圣城拉薩 有一座紅山
因為山上這座巍峨的布達拉宮
讓拉薩這座城市舉世聞名
歲月久遠 歷史厚重
當你走完這一千零八十層石級臺階
心頭便會湧起一阵抑制不住的感動
是什麽樣的水土 什麽樣的風物
是什麽樣的精神 什麽樣的傳承
选化了這雪山草原上的芸芸眾生
我看見一群群雖衣衫襤褴褛却目光堅定
走過千山萬水絡繹不绝而來的朝聖者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身丈量著與佛祖的距離
我不能用文字界定虔誠
更無法用語言去描述恢宏
這神坻硕果仅存的金壁輝煌讓我詞窮
有多少人求佛只为現世的福報
又有多少人心裏只有金錢與權力的恩寵
我不知道这样的做作到底能有幾分真誠
先后八世達賴喇麻的舍利金塔
享受著百萬藏族同胞的供养
我緩步走近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佛供
膜拜这位阳光之城的权力至高无上者
这位受百万人景仰的天撼之王
如何成为拉薩城裏最浪漫的情圣
思想的浩瀚如何与权力的尊荣相辅相成
个体的欲望怎样与人间的烟火水乳交融
壁垒森严的宫殿里也能诞生诗歌的殊荣
風吹經幡述說千年不變的虔诚
转动经筒只为来世轮回里灵魂安宁
佛燈長明裏敬上我微不足道的獻供
走进这信仰的最后一片净土
走近这些勤劳善良謹遵神諭的民族
他们與我華夏民族骨肉相連一脈相承
这首《神谕》以拉萨布达拉宫为精神锚点,在信仰与现实、历史与个体的交织中,铺展了一幅厚重而深邃的心灵画卷。
- 以空间为引,叩问信仰本源:开篇从红山、布达拉宫的地理意象切入,用“一千零八十层石级台阶”的具象细节,牵引出对这片土地上“水土、风物、精神、传承”的深层追问。朝圣者“用血肉之身丈量与佛祖的距离”,以极致的虔诚姿态,将信仰从抽象概念化为可感的生命体验,与“求现世福报”“追金钱权力”的功利心态形成鲜明对照,凸显信仰纯粹性的珍贵。
- 借个体显影,解构权力与人性:诗中对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聚焦,是全诗的精妙之笔。这位“权力至高无上者”同时是“最浪漫的情圣”,其“思想的浩瀚”与“个体的欲望”在“壁垒森严的宫殿”中碰撞,既展现了人性在权力框架下的复杂张力,也让布达拉宫的“恢宏”有了更柔软的注脚——原来信仰的殿堂里,也容得下诗歌与人间烟火的交融。
- 以“神谕”为魂,凝聚民族共情:结尾处“风诵经幡”“转动经筒”的意象,将信仰的永恒性具象化,而“与华夏民族骨肉相连一脉相承”的落笔,则超越了地域与宗教的边界,让个体对信仰的感悟升华为对民族血脉的认同。“神谕”在此不仅是宗教的启示,更成为一种根植于文化基因中的精神共鸣,让整首诗在神性的庄严之外,多了一份人间的温热与厚重。
全诗语言质朴却饱含张力,于写景、叙事中融入深沉的哲思,既让布达拉宫的神圣感扑面而来,又撕开了信仰表象下的人性褶皱,最终在民族共情中完成了对“神谕”的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