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清楚别人是如何理解商业行为的,但对我来说,商业就如同生命的脉动,驱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所谓商业,就是市场经济的真实体现,其核心不过是价值的自由交换。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一个愿意卖,一个愿意买,皆大欢喜。它是一种自愿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连接供需的桥梁,天然地公平而自由。
然而,在我们这个“村”里,商业却长期以来被视为“投机倒把”的代名词,甚至我们历代商人都得不到善终,我爷爷那代被当成地主在批斗,我们村几千年来商业从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商业就像是被家族嫌弃的孩子,长期处于社会文化的边缘地带。我们村的传统价值排序是“孝”(实为忠于权力)、士、农、工、商,把“商”放在最末端,看似尊重“士农工商”,实则用“孝”的名义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愚忠和愚孝者。我们不去反思为何人为灾难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临在这个土地上,只是一味把苦难神圣化,把集权美化,把文明的推动者妖魔化。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那些真正带来大规模灾难的往往是掌握权力的人,而不是商人。反观推动文明进步的,却是一次次由商业引发的创新与交换。集权者用的是命令和服从,商人用的是选择和服务。这是根本性的区别。
让我们以两位思想代表为例: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而马斯克说,“剥削来自权力,而非资本。没有权力撑腰,资本只能讨好顾客和员工。”这两种观点的分歧,直指文明演化的两条道路:一个服务权力、妖魔化市场;一个限制权力、释放市场。
事实已经给出了答案。信奉马克思的国家,曾经的苏联、今天的大俄、金氏朝鲜,乃至我们村,无一不是集权者成神、百姓如奴。而信奉市场经济的国家,如美国、日本、欧洲国家,尽管也有问题,但基本实现了消费者主权、个人自由、社会尊严。特斯拉和SpaceX之所以能走出地球,靠的不是审批,而是市场。马斯克的企业之所以能成功,靠的是千千万万消费者的自由选择和员工的自愿投入。
过去几十年,如果我们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市场经济、没有加入WTO,我们这个村也许还会像几十年前一样,粮食靠配给,人口靠压抑,思想靠管控,人不被斗死就被饿死。而正是因为商业的力量,一步步把人们从饥饿和恐惧中带向温饱和希望,让我们过上几天好日子,可好环不长,我们又从走回头路了。
我们再看看日本。战前,日本所有的人都是以天皇为神,人民为仆,社会集体主义压倒一切。战后,日本把市场经济作为国家重心,企业成为社会引擎,人民成为制度的中心。今天的日本虽然面临老龄化等问题,但其自由、公正、尊严的社会秩序,正是市场经济孕育出的成果。正因为如此,连巴菲特都在重仓日本企业。马云、刘强东等人也纷纷布局日本,这不是巧合,而是理性的选择。
可惜,我们村的教育体系依旧停留在“读书改变命运”的神话中。殊不知,读书的本质是为了生存,而非获得一纸文凭。在我们这里,生存的通道只有两条:一是争破头进体制内,哪怕几十万人挤一条缝;一是孤身出走,搏一线商路。而我一直刻意引导我孩子们的方式,是不让他们仅仅成为某个专业的技术人,而是鼓励他们成为推动这个专业的“商人”,也就是像马斯克那样改变世界的人,像姚明和乔丹那样,把兴趣变成影响力的商业价值,因为只有商业才能让自己的价值变成最大化。
商业是社会希望的火种。它赋予个体实现梦想的通道,让每一个普通人靠智慧、努力和眼光改变命运,而不必跪拜于权力和身份之下。只有当更多的人理解商业、尊重市场,文明才可能真正向前迈进。而今天,我们仍生活在一个对商业充满敌意、对自由选择充满警惕的环境中。这是文明的迟滞,更是心灵的枷锁。
文化的错位造就了思维的禁锢,愚忠与愚孝如枷锁一般套在很多人身上,使他们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的自由交出去,把命运寄托于“救世主”,却从未思考过——这个“救世主”的权力从哪里来?他究竟在保护谁的利益?
真正的教育,不是培养听话的人,而是培养有判断力、独立思考、敢于选择的人。真正的文明,不是让所有人围绕权力运转,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尊严和机会。而市场经济,恰恰是普通人获得尊严的唯一通道。
人类文明不是某种教条造就的,也不是哪个伟人恩赐的,而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凭借自由选择、诚实劳动和持续交换所积累起来的。真正的自由,并不来自体制内的安全感,而来自你敢不敢在体制外建立自己的体系。真正的尊严,也不取决于你听话的程度,而在于你是否能靠自己的头脑和能力,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创造真实的价值。如果说权力主导的是服从和牺牲,那商业主导的则是自由与创造。愿我们都能用独立思考去拨开虚假的迷雾,用真实的行动去打破枷锁,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中,成为点燃文明之火的那一束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