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红色印记 赓续奋进薪火
为深学笃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党的二十大精神,厚植党员干部红色基因,福清市老科协精心策划组织党员会员前往福州鼓山,参观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
2025年6月23日早上八点,福清市老科协近50名党员、会员,统一乘坐大巴车,整装待发 奔赴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开启一场涤荡心灵的精神之旅。

在行车途中,福清市老科协支部书记陈大光详细介绍了开展此次党日活动的意义,强调通过参观学习,大家要从革命先辈的奋斗史诗中感悟信仰力量,强化责任担当。
随后,福清市老科协秘书长郑玉琴通报了本次活动筹备情况,并着重强调了活动期间的安全注意事项,确保参观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大概九点左右,车辆抵达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党员们怀着激动和崇敬的心情开始了当天的参观学习活动。
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坐落于福州市鼓山脚下(毗邻福州鼓山风景区),是福建省唯一省级综合性革命历史纪念馆,福建省最重要的红色文化地标之一。该馆于1998年开馆,占地30亩,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融合中西建筑风格与福建土楼元素。

馆内设有《福建革命史陈列》《解放福建》半景画馆等核心展区,通过800多件革命文物、800多幅历史照片及声光电技术,全景展现福建革命斗争的历程。
前 言
1931年11月7日,中国革命历史上永远铭记的庄严日子。这一天,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劳苦工农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它管理和指挥当时中国十多块苏维埃区域,约40万平方公里、近3000万人口。其中中央苏区是最大的一块革命根据地。新型的红色政权,以及它所属的各级苏维埃政府,是无数革命先烈、红军将士、人民大众浴血奋战的结果;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大进步和飞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管理国家政权的一次大胆探索和尝试,它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历史先河。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苏维埃是工农劳苦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机关;是革命战争的组织者与领导者。
福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点燃了风云岁月的明灯;飞扬着苏区英雄儿女的风采;渗透着革命先烈殷红的鲜血;树立着永放光芒的丰碑。波澜壮阔的苏维埃斗争历史,赋予了八闽红色土地彪炳史册的壮丽诗篇。中共闽西一大、古田会议、南阳会议、才溪乡调査…,这片红色土地上的革命圣地如璀璨的群星,光华夺目。血与火的革命斗争洗礼,铸就了福建苏区人民“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
让我们走近《中央苏区--福建》历史陈列,让我们在福建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去感知当年福建人民是如何用他们的赤诚和热血铸就历史的辉煌与荣光……。
该馆共设有四个专题展区:

第一展区:《红色福建,革命火种》
主要展示福建红色革命起源与发展,包括1921年建党至1932年中华苏维埃成立等关键事件。
第二展区:《八闽儿女,共赴国难》
主要聚焦抗日战争时期福建人民的英勇
斗争,如福州防空保卫战等。
第三展区:《解放战争,走向胜利》
主要呈现解放战争历程,涵盖闽西战役、福州战役等胜利节点。
第四展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要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及红色精神传承。
活动伊始,令我们感到惊叹的是,当天接 待我们的讲解员竟是小学四、五年级的小朋友志愿者,并得知她们已经是久经沙场的老手了,对馆内的展品和内容如数家珍,讲解时落落大方,语音宏亮,表达准确,令在场的所有人钦佩不已!

讲解结束后,大家纷纷与其合影,并
给予小朋友满意的评价。
在红领巾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怀揣敬畏
之心,首先走进《红色福建,革命火种》展区。
这里,泛黄的文献、斑驳的文物与栩栩如生的场景复原,随着讲解员的生动讲解,将福建苏维埃政权从破土萌芽到蓬勃壮大的峥嵘岁月娓娓道来。
通过小朋友的专业讲解和深入参观,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福建人民在中国革命斗争时期的重要地位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福建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先声
1927年秋,南昌起义军入闽,播下革命火种。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福建党组织于1928年领导了龙岩后田、平和、上杭蛟洋、永定及崇(安)浦(城)等地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了福建第一块苏维埃区域,进行了土地革命的初步尝试。

1929年1月,为打破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大规模“会剿”,并解决井冈山根据地面临的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井冈山前委决定,由彭德怀率部分红五军守卫井风山,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主力3600余人出击赣南。不久,井冈山根据地失守,毛泽东审时度势,决定红四军不再返回井冈山,改为掉头东进,向闽赣边界地区游击,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先声。
此后,赣南、闽西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地开展。1930年3月,闽西苏维埃政府和赣西南苏维埃政府相继成立,标志着红四军开辟的闽西、赣西南两大苏区正式形成。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成为开创、发展和巩固中央苏区的中流砥柱。

二、福建苏区为中央苏区创建奠定了基础
中央苏区,即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最具深远影响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中心区域和大本营,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的所在地。
中央苏区是以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为基础创建的,是在反“围剿”的炮火硝烟中形成的。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开辟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不断发展,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8月14日,攻占长汀城,20日在长河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制定了在赣南、闽西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方针,为创建中央苏区绘制了蓝图。
1929年5月,红四军第三次入闽,三次攻占龙岩;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7月在上杭蛟洋召开,制定闽西工农武装割据总任务。
1930年3月,闽西苏维埃政府在龙岩成
立,标志着闽西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1931年秋,中央红军取得第三次反“围剿”
胜利,闽西、赣南苏区连成一片,形成了全国
最大的红色区域——中央苏区。苏区面积8.4万
平方公里,人口达453万。
1932年3月,福建省苏成立,1933年5月,闽赣省苏成立。福建辖有43个中央苏区县,面积已达4万多平方公里,200多万人口,占中央苏区的半壁江山。


三、福建成为苏区建设的模范
福建苏区(以闽西为核心)作为中央苏区的坚实臂膀、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苏维埃政府坚持执政为民,为群众谋利益,在苏区农村开展土地革命。
福建苏区40多个县,300多万农民分得土地,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有10多万工农子弟踊跃参军参战,为保卫和发展苏区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毛泽东根据地建设思想指引下,福建苏区军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大力发展农业、工业、商贸合作社,有效促进了苏区经济的繁荣,为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支援革命战争,改善群众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各级政府积极创办各类学校,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活跃了苏区文化生活。“中央苏区模范乡”才溪、“苏区乌克兰”宁化等盛名远扬。
四、福建是长征关键出发地和兵源主力
由于党内王明极左路线的错误,造成“第五次围剿”失败,1934年10月,红九军团、红三军团等红军主力分别从福建长汀、宁化出发,开始长征。

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明确记载:长征“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等地出发”。长征开始时,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称“红军战士大多来自江西和福建,当时近3万名福建子弟参加长征,占中央红军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闽西子弟超2万人。
长征途中,福建子弟兵分布于红军各部,担负着重要领导工作,承担着前锋和后卫的艰巨使命。他们大部分英勇献身,只有近2000人到达陕北。浴血长征路。福建子弟兵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壮丽的篇章。
福建担任军事掩护与战略阻击
1、长征前哨战。1934年9月松毛岭战役,福建军区部队阻击国民党东路军7昼夜,为中央红军集结赢得时间;福建独立第七、八、九团破坏敌军交通线,牵制敌方兵力。
2、福建长征后卫师牺牲惨重。红34师(“绝命后卫师”),6000余人中绝大部分为闽西子弟,湘江战役为掩护主力几乎全师牺牲。
大家凝神倾听着讲解员的讲解,恍若穿梭时空,与浴血奋战的先辈们隔空对话,深切感悟到革命先辈为理想赴汤蹈火的无畏气概。
五、福建提供后勤保障与物资支援
在粮食物资供给方面:苏区开展“节省三升米”运动,群众自发捐粮支援长征,其中宁化作为“苏区乌克兰”,年均向前线输送粮食约950万斤,保障红军军需。同时,苏区突破封锁发展贸易,通过钨矿出口(占全国产量70%)换取食盐、药品等紧缺物资。闽西长汀建立军需工厂,生产被服、枪械等装备。

六、福建对政权基础与精神传承的贡献
在制度与思想奠基方面:古田会议(1929年)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为长征中党的领导提供制度与思想的根本遵循。闽西首创《苏维埃组织法》《选举条例》等制度,积累局部执政经验。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组建党组织和红色游击队,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不屈不挠,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保存革命火种,建立了闽西、闽粤边、闽北、闽东、闽中和闽赣边六块游击区,牵制了20万国民党军队,有力地策应了红军主力长征,保存了中国革命在南方的重要战略支点,对党和革命作出巨大贡献。
福建苏区以人力、物资、军事牺牲和制度探索,为长征提供了坚实的战略支撑,其“倾其所有”的奉献深刻诠释了苏区精神的内核。
卢沟桥的正义枪声吹响了全国抗战的号角,推动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福建各游击区党组织积极与国民党福建当局和谈,逐步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促进了抗目民族统一战线在福建的形成;近5000名福建红军游击健儿改编为新四军北上,奔赴华中抗日前线。
祖国危难,民族危机。素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海外华侨心系祖国,支援抗战。在陈嘉庚、胡文虎等爱国侨领的影响和组织下,踊跃捐赠、参军参战;身陷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胞也秘密组织义勇军,涉海渡峡,与祖国同胞携手并肩,共同抗击日寇,为夺取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福建苏区不仅为红军输送源源不断的物资与兵力,更在政权建设、经济发展等领域锐意探索,积累下熠熠生辉的宝贵经验。党员们于此全面洞悉福建苏区的历史分量,对先辈们的赤诚奉献肃然起敬。
接着,大家进入“新时代新福建的巨大成就”展区,科技感十足的多媒体影像与精致的实物模型交相辉映。
该展区紧扣“奋进新时代”主题,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和“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全方位勾勒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在经济腾飞、科技突破、民生福祉、生态守护等领域书写的壮美答卷。

此展区浓缩了福建在高质量发展、两岸融合、民生福祉等方面的突出贡献,生动诠释了“福”文化的时代内涵。主要在几方面体现该馆核心内容:一、把新福建宏伟蓝图变为现实;二、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三、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四、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五、创造高品质生活。
短暂的参观活动转眼结束!通过重温福建革命历史,老同志们不仅目睹家乡沧桑巨变,还加深了对红色基因的理解,更激发了发挥余热、服务社会的热情。
七十年代的部分家具摆设


1984年福建省布票(伍市寸)

1988年福州市肉食品临时供应

1988年福州市糖食供应票
通过参观学习,党员们心潮澎湃,纷纷表示将紧紧凝聚于党中央周围,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新时代继续贡献银发力量!
此次参观,是一堂震撼心灵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更是一场滋养党性的精神洗礼。福清市老科协将以此为序章,持续深化党建引领,策划更多别开生面的学习活动,锻造高素质党员队伍,为福清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期待下次再相聚!
参观结束后,大家来到了老科协预订的一家装修精致的素菜馆。这里是自助美食,品种繁多,烹技精湛,让大家在这里轻松、快乐地尽享美食,一饱眼福和口福……。






附:活动期间留影花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