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慧英:三标课堂,点亮教育新征程的璀璨灯塔
在教育的广袤天地中,每一次教学改革皆是一场心灵的深度探索与智慧的精彩碰撞。近期,我全身心投入到“三标课堂”的实践探索里,怀揣着明确且美好的目标:借助这一范式,不仅助力学生扎实掌握知识,更要着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茁壮成长的欢乐乐园。
于实践而言,我深切领悟到,“目标设置”宛如课堂的灵魂灯塔。每一堂课开启前,我都会精心雕琢,设定出清晰、具体且富有指向性的学习目标,并耐心引导学生明晰这些目标背后的深远意义。如此一来,学生便能有的放矢地开启学习之旅,极大减少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以讲解生物的生理作用公式为例,我不再局限于公式的简单推导与机械记忆,而是将目标精准定位为“能够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并精心设计一系列紧密贴合生活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真切体验知识的强大力量。
“达成目标”无疑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坚固基石。我依据学科特色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精心制定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教学标准。这些标准犹如精准的标尺,不仅全面涵盖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还深度涉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借助这些标准的引领,我能够更加精准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身原有基础上稳步取得进步。
而“限时测评改”则成为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强劲引擎。我尝试在班级中设立“学习之星”“进步之星”等闪耀奖项,通过公开表彰和丰厚奖励那些在学习上表现卓越或取得显著进步的学生,成功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奋勇争先的学习氛围。这种正向激励的方式,如同一股强大的动力源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对学习充满热爱,勇于挑战自我、突破极限。
当然,在实践中,我也遭遇了一些棘手的挑战。例如,如何确保所有学生都能紧紧跟上课堂的节奏,避免任何一个孩子在学习道路上掉队?这就要求我更加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差异化的学习任务和评价标准,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契合自身的学习节奏中绽放光彩、茁壮成长。
我由衷地深感“三标课堂”的独特魅力。它不仅促使我重新审视教育的深刻意义,更让我坚定不移地坚信:教育的真谛在于点燃学生内心那团炽热的火焰,引导他们发现自我、超越自我,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
崔娟:“三标地理课堂”的实践落实与深度反思
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征程中,积极落实“三标课堂”理念,宛如一场静谧而深刻的变革,在教育的深水区悄然涌动。当课堂模式从传统的知识单向传授,转变为“设置目标、达成目标、反馈目标”三位一体的全新教学范式时,地理学科所独具的空间思维魅力与综合素养培育价值,得以真正地释放与彰显。
实践:地理眼光下的思维绽放
在实践“三标课堂”的过程中,最为显著的变化是学生们开始以地理的独特视角去审视世界。以“气候类型”这一章节的教学为例,我摒弃了以往让学生单纯死记硬背气候特征的做法,转而引导他们构建“纬度位置 - 海陆 - 气候类型 - 气候特征”这一系统的分析框架。这一框架犹如一把钥匙,为学生打开了理解气候成因与特征的大门。
课堂上,学生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探索的求知者。他们运用这个思维工具,深入剖析家乡的气候特点。从家乡所处的纬度位置出发,分析其受太阳辐射的影响程度;再考虑周边海陆分布情况,判断海洋与陆地对气候的调节作用;进而确定家乡所属的气候类型,并详细阐述其独特的气候特征。当看到学生们能够自主、准确地运用这一框架进行思考和分析时,我深切地感受到“三标课堂”所提倡的“迁移应用”标准正在课堂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反思:形式与内容的平衡之困
然而,在实践的反思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课堂出现了“形式大于内容”的误区,这犹如一场华丽的表演,看似热闹非凡,实则缺乏实质内涵。
曾有一节地理课,为了体现“三标课堂”的互动性和多样性,我设计了小组讨论、地图绘制等多个教学环节。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热火朝天,地图绘制也五彩斑斓。但仔细审视后却发现,这些环节缺乏清晰的能力培养主线,就像一盘散沙,难以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和能力提升。学生们在热闹的氛围中,虽然参与度较高,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这一现象给我敲响了警钟:三标课堂的本质并不在于教学形式的丰富多样,而在于思维训练的深化。真正的地理素养,不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短暂热情,而是要让他们在离开教室后,依然能够保持对地表景观和我们身边世界的强烈好奇与深入思考。就像一位优秀的地理探险家,无论身处何地,都能用地理的眼光去发现世界的奥秘,用地理的思维去解读自然与人文的现象。
初中地理“三标课堂”的实践是一场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探索之旅。我们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看到了学生们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地理素养的初步形成;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和改进。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让“三标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引领学生在地理的广阔天地中自由翱翔。
作者:安慧英、崔娟(三晋名校实达中学)
青力点评
1.实达大先生安慧英的这篇文章紧扣“三标课堂”实践展开,目标清晰,从目标设置、达成目标到反馈目标再到限时测评改,层层阐述三标要点及实践成效,还提及实践挑战。内容具体,以生物公式教学为例增强说服力。结尾升华主题,点明教育真谛。语言平实却有力,为教学实践提供可鉴思路,兼具实践价值与教育思考深度。
2.实达大先生崔娟的这篇文章围绕“三标地理课堂”展开,实践部分生动呈现教学转变,如以“气候类型”教学为例,体现“迁移应用”落地;反思部分深刻,指出部分课堂“形式大于内容”的误区,强调思维训练本质。整体逻辑清晰,既有成果展示又有问题剖析,为“三标课堂”的优化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方向。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