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从考古看自然环境变化影响人类生存》的评价
(郭继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这篇《从考古看自然环境变化影响人类生存》文章,是卢化南基于长期考古工作,对自然环境变化影响人类生存的深入探讨。文章从济源区域的具体现象出发,逐步扩展到全国乃至全球的自然环境变化,提出了对人类未来生存环境的深刻担忧,并尝试给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或思考方向。以下是对文章核心内容的提炼与分析:
1. 济源区域环境变化实例: • 硅化木化石表明过去树木茂盛,环境适宜居住,但现状光秃秃的山显示环境恶化。 • 王屋山天坛顶大松树消失,现存松树多为小松树,反映植被减少。 • 阳台宫玉皇阁的松杉大柱采伐于九芝岭,现在九芝岭无大松杉树种,显示森林资源减少。 • 野兽数量减少,河流干涸,地下水下降,天旱缺水,显示生态失衡。 • 刮风夹带沙尘,甚至出现沙尘暴,显示土地沙化。 • 毁林开荒、羊啃植被导致地表温度增加、雨量减少,预测丘岭和平原将荒漠化。
2. 全国及全球自然环境变化: • 甘肃、青海等地古西域风光消失,绿洲被风沙侵蚀,沙进人退。 • 我国荒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27.9%,荒漠向东推进,沙漠化严重。 • 极端天气(狂风、暴雨、干旱、高温)加大,主要是环境污染排放量大和地球离太阳近造成。 • 地球温度升高加快,预测2400年后地球气温可达350度,人类无法生存。
3. 对人类未来生存的思考: •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缩短、自转速度降低、地核发电量减少、地磁减少,导致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极端天气增多。 • 人类无法到水星、金星上生活,火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等可能是未来人类迁移的目标,但代价高昂,只能有一部分精英能上去。 • 提出人类未来需转移到其他星球上生活,依次在星球上面生活,先到火星上,待火星上不能生活后,再到木星上,以此类推。
4. 环境保护的呼吁: • 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特别是绿化造林,因为树木能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涵养水分,利于动物栖息,挡风固沙,阻止环境的恶化和漫延。
这篇文章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数据分析,揭示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深刻影响,并提出了对人类未来生存的担忧和可能的解决方案。文章呼吁人们重视环境保护,特别是绿化造林,以延缓环境恶化,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 其中对环境保护的呼吁和重视是值得肯定的。
郭继承
2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