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清(安徽)
今天来学习包大姐的一首七律
水边柳
包德珍
清香欲醉枝头鸟,幻影疑招水上莲。
放眼临春欺画墨,柔腰带月戏云泉。
此诗以咏柳为题而非止于咏柳。前三联写景为主,通过多重表现手法构建出柔婉迷离的意境,实为第四联议论抒情作铺垫。第七句突然跳转到离别上,这显然转的有些猛了,气脉上给人以断裂感,读时心头一紧!然而,当你读到结句,便猛然发现,这才是高手险招,一句“梦在流光何处圆”又把意境拉了回来,诗人以柳絮飘飞喻人生聚散无常,赋予自然物象以深沉的生命哲思,至此便金声玉振,日月同辉了。
首联“翠袖依稀惹客牵,频频摇曳在风前”,以拟人加通感手法开篇点题,建立整体形象,一个“牵”字顿入有我之境,此联写实为主。颔联“清香欲醉枝头鸟,幻影疑招水上莲”,嗅觉与幻觉蝉联,动静相生,上下呼应,虚笔造迷离之境,美仑美奂。颈联最为给力,“临春欺画墨”的静态夸张,“带月戏云泉”的动态描摹,真是巧夺天工,一个“欺”堪比贾岛之“敲”半山之“绿”,俨然神助。尾联前面已有剖析,值得补充的是,”况逢离别多期愿,梦在流光何处圆”,这种离别的伤怀大有魏晋文人那种人生无常的意味,这里就不展开了。
在传统律诗框架中做到唯我、唯心、唯美,尤以"清香醉鸟""柔腰戏泉"等句展现物我通灵之境,是为难能。作为好事者的我,非得要从鸡蛋里挑点骨头来。于是又回头读了几遍,决意寻瑕伺隙,似乎有那么一点供商榷的地方,也正是此诗中最为推崇的颈联,愚觉得上联的“欺画墨”与下联的“戏云泉”在立意上略有重复,倘若置柳以孤影的形态出现,是否可以强化颈联的转折效果呢?一孔之见证学问用心罢了,暂且搁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