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诵读:何方
全国唯一的“汗茅棚”,坐落在江夏区乌龙泉街。“棚”早已深藏方志烟云,要不是园艺场耆宿金清江先生实言相告,估计再也无人知晓,更不会打捞出这个古色古香的微故事。

史载首任鄂王熊挚红的王卒(随身卫队),盔上都插有霸茅花,以示剽悍与高贵;而在普通楚伍中只有先行斥候方配此饰,这才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成语“名列前茅”。
该茅就是霸王茅?
然。
霸王茅亦称芭茅、包茅或白茅。巨叶如剑,缘锐边利;茎秆似旌,长穗白缨,故古军斥候常用于隔空报警。

据传挚红有支王卒曾练兵于鄂邑西郊,宵旰忧战,刻不敢怠,哪怕大汗通体也只小憩于垴上草棚,故后人以“汗茅棚”为其纪之。
楚亡后,都郢不再,但此地仍为沙羨社坛(附近有村社尔边,今名社屋澥),橘葳茅蕤,遮天蔽日,先民们以为此处圣气还在,依然常祀不辍。
或许就因为人心未散,且上尊楚脉有加,所以此地茅势尤其豪盛,不仅蓬勃于滩头水边,就连墈(kàng)沿崖顶也处处拥挤如蓬,丝毫不让乔灌。即使村老年年刈之为薪,它也依然遇春再发,绝对不误民需;好几次山火铺天盖地,虽说霸茅也尽焚其裳,但根心始终不改,只要沾露几日即苍。所以汗茅棚成了故沙羨、今江夏民间故事最爱的温床之一,曾孕育出诸如“霸茅护熊”、“茅花救雁”、“草刀诛敌”“荫童温书”等脍炙人口的逸闻趣事……我突然想起,当年的周天子为什么一定要楚君进贡荆地包茅用于“缩酒”以礼天拜地、聚朋论战,难道仅仅只是对蛮荒之地的同情,有没有对鬻熊为核心的楚部落那种执着、坚韧、强悍民风的钦服与敬畏?

千年后,东汉太尉黄琼倍赞“汗茅棚”,且去世后令葬近处以借其嘉。有学者以为这恰好说明,先人用草的名头来张扬地望,的确酷似西王母头上的“戴胜”,不仅能吸民睛,而且便于传承文脉,彰显古楚辉煌。
当史书翻到1938年初夏时,驻守在土地堂的日寇突遇一支神兵夜袭,不仅丢了几名哨兵,就连军营里也炸碎了五六个东洋武士。侥幸捡得一条狗命的中佐大越发现:遭袭的军营里突然多出了几束霸王茅。有汉奸近前谄媚说是因皇军对“汗茅”失敬而导致蟊贼叩营。不明不白挨了几个耳光之后的他哪里知道,此次夜诛倭寇的队伍乃新四军董南方、王源和俞南山的汗茅小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管农业的副县长肖荣超,鉴于先前接收的旧军农场一直办得不死不活,决定将它从宁港官家畈迁移到土地堂。1956年3月即建场部于大屋柳,并将长山岭下的高桥商、尹家湾、张帽湾等四个自然村的3000亩土地纳入版图,且均分成三份,令其承担瓜、果、茶的种植任务。第一批进场的450名农工由此前流落到武汉近郊的河南、黄冈难民以及最先受到翻身教育的豹澥觉悟农民组成,而50位中层以上的干部和技术骨干大部来自于武钢的后勤部门。

那位40冒边的豹澥乡干部周有喜出任了首任场长,24岁的华农毕业生吴福兴被任命为场部技术员。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他们率全体职工打着红旗,挖下了园艺场的“破荒第一锄”,此后突击队长赵静勤(26岁,清华大学毕业生,原武钢后勤处团支部书记)便带领300名青年突击队员早出晚归,甚至举火夜战。仅仅几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开荒任务,并在生土上栽下了3万株梨树和几万棵茶苗,从而奠定了园艺场最初的果茶基础。经此一战,当年野色葱茏的汗茅棚逆袭成了一片希望的茶园,嫩苗摇曳,茗香可期。年终总结时青年突击队有90人获“先进工作者”的称号,12人光荣入党,还有5位被提拔为生产队长,而张喜狗、金太树、吴继树等三位老队长则出席了在洪山礼堂举行的湖北省劳模代表大会,并都获得了“代表会议纪念章”。

1978年,场长刘乾运主持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决定改造业已老化的种植区。经专家论证,场里在近六千亩的场园里拔除了老树,改种了新优,古老的汗茅棚发生第二次蝶变。当新世纪的春风吹到时,这里早已满目清奇、苍翠连空。谷雨后那沉浮于茶汤中的树冠“旗枪”,片片宛如锦游逸舟,被文人赠以大号“碧舫”后,也开始联袂“江夏”隆重出镜。
虽然如此,江夏碧舫之父金兴建却依然耿耿。
是什么让他难以释怀?原来在他超前的生态意识里,总觉得化肥和农药一定会在某一时刻为嘉茗上位拉响警报,而这个“某一时刻”也必定是江夏碧舫登顶的性命之忧。

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后,金兴建带领200多位合作社员,再次筚路蓝缕,奋战山林,坚决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数经挫折,愈挫愈奋,硬是闯出了一条生态有机茶的种植之路,并完成了江夏碧舫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资格认证。

古人云,志者必达;老人说,天道酬勤。今天汗茅棚仍在,但古老棚址上却竖起了一座巍峨的碧舫赋碑。站在碑前吟诵,我却在想:催生这茶富,抑或茶赋的是什么?
诗人欧阳贞冰悄悄地传给我一首《水调歌头﹒化学农业之弊》,其下阙云:
“溯华夏,
农耕史,
智慧深。
传承古道,
循律生态探新砧。
且弃急功近利,
复守桑麻本味,
沃野待春临。
且看嘉禾茂,
万物共熙琛。”
真乃灼见,没有晨炊星饭、努筋拔力,拼将汗茅变嘉禾,哪来万物共熙琛?!

2025.06.04

作者:彭敦运,武汉江夏高中退休教师。

朗诵:何方,主任编辑、全国普通话大赛湖北赛区第一名、湖北省十佳节目主持人、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官、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老年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武传电影与电视学院特聘表演专业台词教授。
编辑:杨建松,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北省朗协融媒体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副团长兼艺术总监,湖北省第三届荆楚朗诵之星。《都市头条》铁马豪歌平台创始人,四年多阅读量已逾两亿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