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
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梁蜀生
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人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在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救亡图存,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彻底洗刷了一百多年来抗击外敌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谱写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光辉篇章。
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是正面战场的主要力量,中国共产党是敌后战场的主要力量。特别是在广阔的敌后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武装斗争,有效支持了正面战场对日作战,起到了决定胜败的关键作用。
据史料记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抗日战争中,与敌军作战共12.5万余次,歼灭日军52.7万余人,歼灭伪军118.6万余人,缴获各种枪支69万余支(挺)、各种火炮1800余门,抗击了侵华日军的大部和几乎全部伪军解放国土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1.2亿,解放区遍布19个省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十四年抗日敌后战场主要分为华北、华东、东北三大作战区域,国土面积约占全国的2/5。华北战场以八路军为主,先后投入军队和民兵260余万人;华东战场以新四军为主,先后投入军队和民兵35万余人;东北战场以抗日民主联军为主,先后投入军队和民众12万余人。敌后三大战场相比较,打得最艰苦的是东北战场的抗日民主联军,整整战斗了十四年;打得最频繁的是华东战场的新四军,共作战24602次,毙伤日军92596人、俘虏日军1082人,毙伤和俘虏伪军448410人,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打得最有声势的是华北战场的八路军,共发起大小战役战斗99847次歼灭日军401648人、俘虏日军5096人,毙伤和俘虏伪军407454人,收复失地85万多平方公里,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236个、人口达9700余万。
在1940年8月20日发起,经历三个阶段于1941年1月24日结束的著名的“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投入105个团约20余万人,共作战1824次,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桥梁和隧道260多处,缴获各种火炮53门、各种枪5800余支(挺)。“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壮大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
在华北战场的八路军129师太岳纵队和“抗日决死旅”与我们云南现代史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早在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设总指挥部,下辖115、120、129三个主力师,共46000余人。其中,由刘邓率领的129师所辖的385、386旅,成为该师的主要作战力量。1939年12月,阎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以共产党领导为主、由阎锡山控制的山西新军主力部队“抗日决死总队”所辖的第一、二、三、四纵队和工卫纵队毅然脱离山西新军正式编入八路军各部队的战斗序列。
继八路军115师发起平型关战役,取得歼敌1000余人大捷后,129师所属各旅和“决死一旅”等正规部队和地方武装,在华北战区的抗战中,共与日寇和伪军作战830余次,歼敌119000余人,先后参加了七亘村伏击战、黄崖洞保卫战、正太铁路破击战、粉粹日军对晋东南的九路围攻、百团大战、围困沁源、晋西北冬季反扫荡、太岳地区秋季反扫荡等重大战役和主要战斗。
如385旅配合第二战区友军发起的忻口、太原保卫战,于1937年10月19日夜袭日军位于山西应县的阳明堡机场,经一小时激战,歼敌100余人,毁伤敌机24架。此战的胜利,削弱了忻口当面之敌的空中突击力量,有力地配合了友军作战。又如,1942年11月11日,以“决死一旅”的38团为主、25团参与,有地方抗日武装和广大群众参加的山西长治的沁源围困战,历时两年半共900多天先后作战2700余次,毙伤日伪军4400多人,俘虏日伪军200余名。延安《解放日报》专门发表题为《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称赞“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29师386旅在旅长陈赓、政委王新亭的率领下,于1938年3月16日,在晋西南地区连续发起的神头和响常铺伏击战。神头岭伏击战共歼灭日军1500余人,俘敌8人,击毙和缴获骡马600余匹,缴获长短枪550余支,我军仅伤亡240余人。这是继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发动的又一次漂亮的伏击战。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129师所属各部浴血战,先后涌现了抗日决死第一纵队25团所属的“白刃格斗英雄连”等一大批英雄集体和杀敌功臣。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敌后战场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的英勇气概。
到解放战争时期,原八路军129师所辖的385、386旅和决死一旅等部队,分别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所辖的第13、14、15军这支在红军时期和抗战时期组建的抗日武装,后来在挺进西南、解放云南、清匪反霸、抗美援朝、勘界作战、进藏平叛、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抗美援越、援老筑路、自卫还击和收复老山者阴山等战役战斗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和重大牺牲。
“文革”期间,第13军由云南调防重庆;第14军从云南解放至今70年来一直驻防云南,因擅长热带山岳从林作战,被誉为威震全军的丛林猛虎劲旅,2018年军改时两个军分别被编入现陆军的两个集团军。云南解放初期,第15军后留下一个师扩编组建云南公安边防部队,其余两个师奉命参加抗美援朝。
综上所述,在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实行全民族抗战,建立的以独立自主为特征的民族统一战线,是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反对外来侵略,创造的以根据地为依托的人民战争,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基本保障;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坚持以持久战为根本的战略思想,是破除“亡国论”和“速胜论”,取得抗战胜利的正确方针;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坚持敌后抗战,建立的以游击战为主辅之以运动战和正规战的作战方式,是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编辑:艾宗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