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有一片叶子记住我们的故事
——单小花作品集《樱桃树下的思念》随感
哈若蕙
1
微风拂过
树叶在眼前飞舞
一股清香沁入心扉
我们沐浴在喜悦之中
如在绿水中浮浮沉沉
又如在马背上起起落落
会有一片叶子
记住我们的故事
于是,一棵树
整片树林
整个西夏故土
都沉浸于一种回忆——单小花《患梦》
《樱桃树下的思念》(宁夏人民出版社2023年12月版)是单小花的第二部散文集。
小花把即将付梓的书版电子文件连同设计好的封面一并传我,看着令人欣喜。
打开封面设计图,一股乡野的风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主封其实是由封底延展出来,过翻口向左包裹而成。主色调是浅浅的粉,封面绘图则是由小花堂妹创作的一幅充满野趣的写意国画小品,与透过镂空工艺露出的书名题字“樱桃树下的思念”紧紧呼应。这题字也不张扬,很是内敛温润,书者为著名作家石舒清。
久久凝视中,我在想,这深情包裹着的该是一份怎样的思念呢?或许是忧伤,是怀想,是亲情友情,是磨难跋涉,是步履维艰,是那年花开,是泪光点点,是温暖相牵,是梦境,是畅想……所有的一切,都在等待着你,轻轻打开书页,用心去体味小花的文学表达所蕴含的一切吧。
《樱桃树下的思念》这一书名,出自单小花获得宁夏第十届文学艺术奖三等奖的同名散文。这篇散文是小花的代表作,放在这本文集的第一辑第一篇,全文约两千六百字,娓娓道来,文字朴实而清新。作者从母亲将一株带着娘家土的红樱桃树苗亲手移植到老屋屋后开始写起,写母亲移栽树苗时的满心虔诚,那样的轻手轻脚认真而专注,写母亲的笑语盈盈:“快着呢!桃三年,杏四年,核桃枣儿十八年。三年后,樱桃树就开始结樱桃了,这是定数,灵验得很。”写树苗在母亲的百般呵护中“一天一个样儿”,写樱桃树不负所望,三年后花满枝丫。“阳光温柔地洒落在樱桃树上,光芒四射。樱桃花黄色的花蕊上有许多花粉,微风一吹,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写樱桃成熟后,母亲与家人分享甘甜的欢乐与温馨。写冬天时落在光秃秃的樱桃树枝上的麻雀们等着母亲给它们撒食。写花开花落,种樱桃的人去了,只留下了一树一树的思念。那是父亲对母亲的思念,那是孩子对父母的思念,那是樱桃树对家园的守护与福佑。时光流转,日月其新,雨水充沛的家园,“樱桃树枝繁叶茂,风姿绰约”,浓荫下好一幅少长咸集其乐融融的农家乐图景。
在这篇散文中,小花的笔触轻轻柔柔,小花的叙述不疾不徐,时空穿越,一棵樱桃树串起的是对骨肉亲情和故土家园的不尽眷恋。
盘点单小花《樱桃树下的思念》一书中的五十五篇作品,用散文化的笔触记叙人生,用真挚的情感书写“我”的故事、身边的故事、家乡的故事、文学的故事。与她的第一部散文集《苔花如米》一样,在小花的笔下,没有什么风雅闲情,没有什么“为赋新词强说愁”,没有什么高深玄妙的哲理箴言,二十六万字的作品,篇篇页页只凸显着一个字:真。或许这就是单小花文字最重要的底色和本色。
02
相遇的一幕幕
如枝头的花
绽放
飞舞的柳絮
是我眷恋的语言
——单小花《你是我余生的念》
小花的家乡西吉,本是宁夏南部山区一块干旱贫瘠的土地,人们曾长期地生活于艰辛困顿之中,是党和国家的脱贫攻坚战略与二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西吉的山山水水不再是烂泥沟,不再是黄尘漫,黄土地上有了一片新光景。与此同时,西吉还是一片文学的沃土。2011年10月10日,中国首个“文学之乡”落户西吉。2016年,时任中国作协主席的铁凝在西吉考察时曾说:“文学不仅是西吉这块土地上生长最好的庄稼,西吉也应该是中国文学最宝贵的一个粮仓。”而西吉吉强镇泉儿湾村的单小花,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蜕变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女作家,她的人生经历和文学行走正是“文学之乡”西吉的又一个生动注脚。
从《苔花如米》到《樱桃树下的思念》,小花的写作总是紧贴于这片自己熟悉的土地、熟悉的人,甚至自身。或许这多多少少会引起读者对小花创作视域相对受限的感觉,那么又该如何审视小花的创作呢?
纵观文学史,无论是名垂史册的大作家,还是寂寂无名的写作者,他们创作出的不仅是为人传诵的美丽诗文,还有他个人不经意的历史。往远里说,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平白清新,苏轼的旷达豪迈,李清照的婉约凄切……与他们的身世经历、宦海沉浮、家国兴败、人格修炼紧密相关;往近处看,优秀作家的创作也总会浸染着他们因生活而淬炼出的独特色彩。
具体到小花的创作道路,则始于以文学纾解苦难的“自我救赎”。生活对她而言,过早地展示出严酷的一面。当她被生活压得喘不上气来的时候,当她面临人生的至暗时刻,她走向了文学。
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包办婚姻,嫁为人妇,生儿育女,土里刨食维持生计;丈夫习染恶习,躲赌债出走直至离婚,小花独自养育几个儿女,“干了男人的活又干女人的活, 挖药材、捡破烂、抱砖头、卖甜醅、卖玉米、打零工……风里来雨里去,大事小事一人扛,饱尝了人间的辛酸“(《吃水须记挖井人》)。为宣泄心中的苦闷,更是为寻找心底的一束光,2012 年深冬,在对母亲的思念中,十六年没摸笔墨的小花,开始了边查字典边摸索的写作。“我边写边查,感觉用文字来释放自身淤积的愤懑与压力是一种精神解脱,有时写到伤心处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就放声大哭,眼泪将字迹浸得模糊不清。但每次写完之后心里都会骤然清亮很多、舒适很多,感觉如同向知己倾诉,得到了莫大的安慰。”(《我的文学之路》)“我发现,最能救赎灵魂的莫过于文字,最能治愈心灵的良药莫过于文学。”(《蒲公英的微笑》)懂得感恩的小花,一遍遍地提及和感谢那些在文学道路上接纳鼓励她、扶持帮助她、指导关怀她的可亲可敬的各级组织和师友:西吉文联、宁夏作协、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郭宁、马金莲、彭学明、铁凝等等。
生在“文学之乡”的小花是幸运的,而她所经历的磨难与脚下的乡土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为她文学创作的“第一仓库”。不管是家里的狗、牛,地里的玉米、洋芋,还是干活的人们,都是她鲜活的素材、创作的灵感。初涉写作的单小花,就这样顺从着内心情感的流动,回溯过往。将那些亲情难忘,那些乡土物语、那年花开,化作了一颗颗思念的红樱桃,串成了串,连成了岁月。
较之于《苔花如米》,小花的第二部散文集,无论篇幅上还是题材上都有了新的提升与变化。《樱桃树下的思念》作为《苔花如米》的姊妹篇,或是小花散文创作的集锦篇,不少故事中的主人公也开启了他们追求美好人生的续章,不仅书写的笔触有了从或浓或淡的忧郁到明丽欢快的过渡与转变,写作技法上也有了可喜的突破。
《吃水须记挖井人》中,我们跟着小花去了她脱贫致富后的娘家,看见住上楼房,各种电器一应俱全的哥嫂新家,看见穿上了裙子会化妆了的三嫂,看见“脸上的笑容一直就像涟漪一圈儿一圈儿地荡漾着”的二嫂,和满脸幸福的大嫂。今天的日子与记忆中一幕幕往昔的贫寒相互叠映,让人不胜唏嘘。《锅锅灶》中,没上过几天学,从小放羊种地,吃过不少苦的三姐,如今已经在银川安家。探亲回到老家最想做的就是与儿时的姐妹们相约去野外烧锅锅灶(在野外垒起土灶烧烤土豆)。作者描写“烧锅锅灶要经过挖、垒、烧、捂、掏等程序”,每一道都马虎不得。描写三姐重操技艺,手法娴熟,一系列的操作让人眼花缭乱。垒成后的锅锅灶添柴点火,只见:
火越烧越旺,锅锅灶缝隙里的火苗向外喷射。烧着烧着,土坷垃被火烧得红红的,像火球似的。……扒掉柴火,她迅速将洋芋填进灶膛,拿了一块大土块堵住了灶膛的前门。紧接着将锅锅灶上面垒的土坷垃用铲子推倒,打烂倒进灶膛里,最后将周围的土铲在一起,用铲子拍得严严实实的。把锅锅灶的顶端捂住,像蒸馍馍一样,不使漏气。一个小时左右,捂在锅锅灶里的洋芋就熟了。
“锅锅灶烧的洋芋外焦里软,后味悠长,比家里煮的洋芋好吃得多。”文章收尾处,作者情不自禁地感叹:
幼年时,烧锅锅灶是为了能吃饱肚子。如今,烧锅锅灶是件稀罕的事,图的是解馋;是为了找到那份逝去的童真,那份糊着脏脸,吃着黑焦洋芋的孩子心态;更是一种生活的情趣、久违的快乐,一种远离城市喧嚣的返璞归真。
《王民印象》是作者的一篇采风散记。写昔日印象中穷山恶水的王民乡,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极目乡村田野,如画的村庄点缀在青山绿水间。让我不由得想起领导人的一句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家家户户都是一样的大门、一样的房子、一样的牛棚、一样的草池。墙靠墙,房对房,院连院。家家都接上了自来水,家家种草,户户养畜。路畅、水清、房亮、村洁,村民脸上荡漾着灿烂的笑容,到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面。
在这里,作者一行参观走访了养牛大户苏海,王民村的南瓜基地,探访了王民小学、王民乡党群服务中心的图书馆。一路行车走走停停,见王民乡漫山遍野的空地上长满了芨芨草,联想起十六年前一对亲兄弟因为一把芨芨草反目成仇的往事不胜感慨;前往基地的途中,他们特意停车,一边张望着司机兄弟引以为傲的幸福家园小湾村,一边听司机兄弟的说道:“精准扶贫好,每年开春,免费的地膜、粮食种子,一大车一大车地送到家家户户,我只出点力气罢了。一年下来,林款补助、土地补贴、生犊补助等等,见收着就好几千块钱。……我家的日子比以前不知好了多少倍,如今,不愁吃,不愁穿,不出门就能挣上钱。知感党的恩啊!”
这篇散记形散神聚,移步换景,夹叙夹议,读来倒也是摇曳生姿的。
《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日子》《那年花开》《磨难岁月》《巧巧》《养蚯蚓的人》等篇,是收在《樱桃树下的思念》“那年花开”一辑中的作品。我个人觉得,这一辑的作品无论是可读性和艺术感觉上都更加舒服。
《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日子》,写四月初春栽树季,一群肯下力吃苦挣钱的妇女们上山栽树的事。一群叽叽喳喳的妇女,热热闹闹地干活,负责揽活的马华、快人快语说话风趣的白头巾大姐,以及爱美的小媳妇、包工头等几个人物,勾勒得栩栩如生,人物对话生动机灵,常令人忍俊不禁。火石寨、月亮山、大窑滩等地名的出现也一下子拉近了文字与生活的距离。那一份劳动的场面与氛围,不是亲身经历是很难再现笔端的。
《那年花开》《磨难岁月》《巧巧》几篇作品,均有贯穿始终的人物和情节线索以及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了人物命运。实际上已经具备了短篇小说的一些要素。
《养蚯蚓的人》记叙了兴隆镇单南村一位叫单贵平的年轻小伙养殖蚯蚓的故事。这是一篇非虚构纪实散文,选材新颖,访谈细致,既写了单贵平投资蚯蚓养殖的缘起,也具体、全面地写了从种苗引进、养殖床土、发酵食料,室温、温度控制等科学养殖过程。最后,还介绍了单贵平不断拓展思路,延伸产业链,希望带动村民致富的长远规划。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知识型,有头脑、有创意,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勇于尝试的新农民形象,从而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如单贵平一样的新农民必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单小花的这些作品,的确浸染着她自身的经历,她张开所有感知的触角,只是想诚实地记录和书写她视野所及的高天厚土、天地人心。她还需要升华,需要走向悠长深邃,但那将是她下一阶段的行程。
03
一枚枫叶
在秋风中舞动,扭着秧歌
把低头认输的,梳妆对镜的
统统甩进斑斓的色彩里
揉在夏日热情的记忆里
我低头,月光,亲爱的
你落满了双鬓
多少失意,追着风
挽着昨日之手
离我而去
——单小花《一枚枫叶的追忆》
因为患梦
我和每一寸土地
没日没夜地苏醒
——单小花《患梦》
“文学点亮心灯。”这是单小花最爱说的一句话。
文学扎根于生活的沃土,绽放出多彩的梦。
是啊,小花是个爱做梦的人。她体弱多病,时常晕眩,往往让她分不清眼前的日子是梦是真,但是心中有梦,眼中有光,脚下有路。现在的小花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生活之困, 但她已然有了不同以往的自信和灿烂的微笑。
曾经的文学梦想实现了,那些无比向往的“温暖的眼神”见到了,那在广阔天地畅游的脚步迈开了,故土家园换了新颜,乡村振兴的美景正在阳光下铺展……
文学之路很长,正如人的成长。
《苔花如米》《樱桃树下的思念》代表了小花这一阶段的文学成果,接下来,小花还是需要做更大的梦、更多彩的梦,去走更远的路,去看更多的风景,去思考和书写更广阔更深邃的社会与人生。
我们期待着。
2024年3月18日于银川
【作者简介】
哈若蕙,女,回族,祖籍南京,生于北京。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宁夏广播电视大学、宁夏人民出版社供职,2009年调任宁夏文联,先后任宁夏文联副主席,一级巡视员,兼《朔方》杂志主编。中国作协全委会(第八届)委员。著有《一片冰心》(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哈若蕙作品选》(阳光出版社2020年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