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出来的光芒
吴 勇
历史长河里,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总是格外动人。那个亡国之君睡在柴草堆上,每日品尝苦胆,将屈辱熬成了复国的力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等来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辉煌时刻。这份成就,不是天赐的奇迹,而是用三千多个日夜的隐忍熬出来的勋章。就像深海的蚌,唯有熬过砂砾的刺痛,才能孕育出珍珠的微光。
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时,把自己活成了笔下的孙少平。他蜗居在煤矿附近的陋室,用冻僵的手指握着钢笔,在稿纸上一个字一个字地“爬行”。六年时光,他熬过了无数个文思枯竭的深夜,熬过了咯血仍坚持写作的病痛。当这部百万字巨著终于完成时,他的头发已经花白,但中国文学的天空却多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小区门口的老张修车铺,三十年如一日地亮着那盏昏黄的灯。灯泡表面布满机油渍,却始终把他沾满油污的手照得发亮。最艰难的那年,妻子卧病在床,他白天俯身修理自行车链条,指尖被齿轮划出一道道血痕;深夜踩着微型电动车在街头跑代驾,冬日的风像刀子般割着脸颊。如今儿子已成家立业,劝他歇业养老,他却依然守着那个铺子:“街坊们的车还得有人修。”这句朴实的话语里,藏着三十年风雨里熬出的温度。
苏炳添的跑道下,埋藏着无数个与速度较劲的清晨。32岁“高龄”时,他硬是把自己从9秒99突破到9秒83。当同龄人早已退役,他却在凌晨四点的田径场反复打磨起跑姿势,膝盖上的护具换了一副又一副。那些年复一年的起跑、冲刺、摔倒、再起跑,最终在东京奥运会上绽放成亚洲速度的荣光。
每年六月,高考的钟声都会准时敲响。当清晨五点的城市还笼罩在薄雾中,教学楼的灯光已次第亮起,高三学子们揉着惺忪睡眼,在英语单词与文言文的字里行间开启新一天。三年的备考时光里,有人为攻克物理力学难关,把错题本翻得卷边;有人为提升作文水平,坚持每日摘抄金句。这场漫长的“熬”,不仅熬出了知识的积累,更锤炼出直面挑战的勇气。
人生这场修行,说到底就是一场漫长的“熬”,熬过迷茫,熬过失意,熬过长夜,最终熬出属于自己的那份从容与智慧。那些在暗夜里咬着牙写下的每一行字,在晨光中反复打磨的每一个动作,都在悄然编织着生命的华章。当我们熬过重重考验回头眺望,会发现曾经以为跨不过的坎,早已化作脚下的路;那些浸透汗水的日夜,正闪耀成照亮前路的光。
吴勇,1966年12月出生,1982年10月入伍,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江苏南通人。
入伍后,当过文书、文化教员、大队部书记、干事、一直到正团职上校,从未离开政工,喜欢写作,曾在《中国法制报》、《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报》、《人民武警报》、《军休生活》等报刊发表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