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文明,不要在物欲横流中迷失善良
文/时培仑
小时候,在东北老家,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劈柴担水,养猪种菜,春种秋收,园子里种着蔬菜,院子里喂养着鸡鸭,盛夏时节,摘一些自家种的瓜果蔬菜,咬一口唇齿留香。人们虽不富裕,但民风淳朴,村里的农人像脚下的土地一样朴实,走街串巷的商贩也把诚信作为行走乡邻的名片。
那时村里还没有自来水,吃水要去村头的水井里挑,后来邻居家打一口压水井,左邻右舍都到他家院里子挑水。压水井需要先在井头上注入一些水将地下水引出来,才能输出源源不断的水。邻居家经常在水井傍放半桶水,方便邻里来挑水引水。村子里互帮互助是常态,谁家里有个大事小情,大家都会热情地施以援手。比如谁家盖房子,大家都会出工出力,不要报酬,只要中午管顿饭,晚上喝顿酒,这些土生土长的能工巧匠们就会像给自己家盖房一样用心。
如今人们早已告别了劈柴挑水的时代,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水电暖气。密集的楼群里,门对门、户挨户,住的如此之近,却又离的无比之远。一栋楼里生活了许多年,可能还不知道彼此的姓名。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越发稀缺。几年前,家里装修房子,只因没有从物业处购买装修材料,在往小区里运沙子、水泥时,物业百般阻挠,不让运货的车子进小区,不许使用电梯运送装修材料,没办法,只能花大价钱雇人扛到楼上。这种强盗式的物业居然堂而皇之的存在了好多年。
随着轿车的普及,在我们这样偏远的地级市,也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交通拥堵,停车难的问题。据统计 2024年中国家庭汽车普及率约为 63%,日益紧张的停车位,时常拥堵的道路交通,既是现代城市治理的难题,也成为市民出行的困扰。有限的资源更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而抢行占道、乱停乱放等不文明行为使原本有限的资源更加紧张,让已经拥堵的交通愈发糟糕。上周末送孩子去补习班,10分钟的路程硬是走了40 多分钟,在商业区的一个十字路口,一辆横向行驶的车尚未通过路口时红灯亮起,大家你争我抢、互不相让,结果大家都困在拥堵的车流中煎熬。
作为一个跑步的爱好者,我对城市中的公园绿地特别是塑胶跑道情有独钟,每次看到跑道被破坏都很痛心。城市打造沿河景观,在河边的人行步道上铺就了红、黄、蓝三色塑胶跑道,不仅赏心悦目,而且成为跑者的乐园,然而好端端的跑道上经常有烧纸留下的痕迹,像面容姣好的脸庞上生出的癣疥,又像儿时溺在床单上的"地图"。晨光中肃然矗立警示牌,扩音器里低哑的机械男声不知疲倦的提醒,却都未能阻止在跑道燃放烟花、烧纸祭祀的行为。
物质生活的富足并不必然带来精神上的富有。作家刘震云说,人性发展非常缓慢,在几千年历史中几乎毫无进步。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物质文明有了巨大进步,而精神文明却没能全面跟上、同频共振,从某种程度而言,有些方面甚至在倒退,一些丑恶的行径在现代化技术手段加持下被无限放大。诚信缺失的恶果使大家都生活在一个个精心编织的谎言中无处可逃,偷工减料的工程比比皆是,无孔不入的电信诈骗防不盛防,尤其是食品、药品安全这些事关人类生命健康的领域,问题层出不穷,屡禁不止,每年的"315"晚会都让人大跌眼镜、触目惊心!那些为了追求利益而僭越底线,无视他人生命健康的人,不仅是对道德的践踏,更是人性的堕落,良心的泯灭。
作家梁晓声对文化内涵有个经典的概括: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我们在追求物质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却把为他人着想的善良留在了原点。当人性的光芒在利益的重重包裹下面蒙尘染垢时,生命之舟将驶向何方?
海德格尔说"技术的本质绝非技术性的"。当井台的水痕与车轮的划痕在时间轴上重叠,当守望相助与盘剥欺诈错时空相遇,我们或许该重新思考,文明的终极目标,究竟是征服自然,还是唤醒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