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耕墨韵,自成一格 —— 论周国桢的书画艺术
艺术的殿堂里,总有些追光者以岁月为墨,以热爱为笔,在传统与创新的交织中勾勒出独特的艺术轨迹。周国桢先生便是其中一位令人瞩目的艺术家,他自幼受外祖父的艺术熏陶,在书画世界里一路探索,用持之以恒的研习与创作,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艺术传奇。


在花鸟画领域,周国桢以竹子和虾作为主要创作对象,经过多年的钻研与实践,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在画坛独树一帜。
而他所画的虾,更是栩栩如生,妙趣横生。周国桢对虾的形态、结构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研究,将虾的灵动与鲜活表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简洁而精准的笔墨,勾勒出虾的身体轮廓、触须和钳子。虾的透明质感在他的笔下跃然纸上,尤其是对虾须的处理,用笔灵动飘逸,似柔实刚,既表现出虾须的轻盈,又展现出其坚韧的特质。画面中的虾或三五成群,嬉戏玩耍;或独自悠游,怡然自得,仿佛将观者带入了一个奇妙的水下世界。他的虾画,不仅在技法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更赋予了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其画中虾的形态各异,细节刻画入微,虾眼圆睁晶亮,虾头之须层次分明,清晰自然。在作品的布局结构上,虾群虽簇拥繁多,但丝毫不显重叠之象,个个虾形腾挪抖擞,变化多端,具有强烈的人文意味和视觉动态感,展现出了高超的艺术造诣。




他笔下的竹子,不仅仅是自然物象的描绘,更是一种精神品格的象征。在构图上,他善于运用留白与虚实结合的手法,营造出独特的意境。画面中的竹子或挺拔直立,直冲云霄,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气节;或随风摇曳,姿态婀娜,传递出灵动飘逸之美。在用笔上,他以书法入画,线条刚劲有力,既有篆籀之古朴,又有行草之流畅。竹叶的勾勒更是简洁明快,疏密有致,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出竹子在不同光影下的层次感与立体感。每一幅竹画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诗意,让人感受到 “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的君子之风。



周国桢在书画领域造诣非凡,其艺术成就源于童年受外祖父熏陶种下的热爱种子。书法上,他对汉简与小篆的演绎别具一格。汉简作品质朴率真,线条苍劲灵动,用笔洒脱又暗合章法;小篆则打破刻板印象,将情感创意融入其中,笔画变形夸张,兼具庄重与趣味。





在书法方面,他对汉简和小篆的研习,是对古代书法经典的传承与致敬。但他并未止步于模仿,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对传统书体进行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气息。先生笔下的篆书线条,似流云舒卷,婉转自如,圆润的轨迹如珠玉串成的璎珞,在宣纸上倾泻出流动的韵律,每一笔都似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带来直击心灵的视觉震撼。当他挥毫书写长篇佳作,那绵延不绝的线条便如银河倾泻,彼此呼应,在留白与墨色间勾勒出浑然天成的和谐之美,仿佛奏响一曲优雅的视觉交响乐。



其篆书结构独具巧思,每个字都像是一座精心构筑的宫殿,字形开阔宏大,似苍松挺立,气势不凡。在匾额、对联这类大型作品中,篆书的结构之美更是展露无遗,横竖交错如梁柱擎天,撇捺舒展似飞檐凌空,庄重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沧桑,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与深邃。



汉简书法在他的笔下,焕发出别样的生机。汉简作为中国古代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朴、率真的特质被周国桢精准捕捉。他在书写汉简时,既保留了汉简原有的古拙韵味,又融入了自己对线条与节奏的理解。其汉简作品中的线条,或如虬龙蜿蜒,苍劲有力;或似流水潺潺,灵动自然。用笔洒脱随性,不拘泥于传统范式,却又暗合书法的章法与韵律,给人一种庄重而不失随意、流畅且富有变化的感觉。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带着岁月的沧桑,又散发着现代艺术的活力。


周国桢先生书写篆书时,对笔画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追求,每一笔的起承转合都饱含着深厚的功底与独特的匠心。那些篆书文字,犹如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在墨香氤氲间流转着独特的韵味。细细品味,不仅能领略到表面的笔墨之美,更能透过字形,触摸到文字背后的文化脉络与艺术灵魂,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艺术世界,令人沉醉其中,不舍离去。
周国桢先生以其炽热的追求,在书画艺术的道路上执着前行。他以对艺术的热爱为动力,以扎实的功底为支撑,在书法与花鸟画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书画作品,是其艺术修养与人生感悟的结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庄重随意的书法,还是独具神韵的竹虾画作,都展现出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与创新精神。在未来的艺术发展中,相信他的作品将继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激励着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在书画世界里探索前行。


(文/田野)
欢迎点赞留言,喜欢老师作品随时留言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