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92岁的“老阿姨”龚全珍紧紧握住他的手,郑重说出那句“你在做功德”时;当曾经家境贫寒的少年,开着自己奋斗得来的汽车,回乡翻新祖屋时,刘爱萍在职业教育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找到了比任何荣誉都更珍贵的人生意义。
这位深耕职教20余年的“拓荒者”,从中职校长岗位到教育集团副总裁、高职学院副院长,参与创办5所职业院校,其中两所院校在他担任校长期间被评为全省优秀技工院校;在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样本学校,他本人更被市政府表彰为全市优秀校长,且是全市职业教育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校长。
他不是科班出身的教育理论家,却在一线实战中淬炼出“五心四有三出彩”的育人哲学——在他看来,职业教育的本质是爱的教育,是让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终身使命。而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劳动者都能在岗位上找到尊严与价值。

在职业教育的赛道上,专业与院系建设是院校发展的核心命脉。刘爱萍深耕职教领域多年,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需求导向-动态调整”机制,为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上指明方向。
他深知,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离不开科学完善的动态监测体系。为此,他总结出“四位一体”数据整合模型,从产业宏观数据出发,深度剖析政府规划文件与行业白皮书,敏锐捕捉区域产业转型信号;聚焦企业实时需求,借助招聘平台高频技术关键词与龙头企业定向调研,精准锁定人才缺口;在技术迭代数据领域,紧跟行业技术路线图,提前预判未来技能需求;通过分析教育供给数据,依据毕业生流向、职业资格获取率,巧妙避开专业同质化竞争的陷阱。
为了全方位提升学生的长期竞争力,刘爱萍主导构建“四维课程革新体系”。优化课程体系,搭建起文化基础、专业基础、核心技能层层递进的架构,为学生筑牢知识迁移的根基;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建立行业技术追踪机制,及时将工业互联网、AI算法等前沿技术引入课堂;强化实践教学,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新能源汽车产线调试等真实场景中磨砺技能;创新融合职业素养教育,开发50门跨领域选修课,让汽修专业学生既能钻研故障诊断技术,又能玩转网络直播带货,真正实现“技能 + 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产教融合的探索中,刘爱萍提出“产教融合4.0” 理念,致力于打破校企边界,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他通过五大关键路径平衡校企利益关系:锚定共同目标,告别 “学校输送劳动力、企业提供岗位” 的浅层合作,以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为核心展开战略协同;推动资源双向赋能,学校以科研资源助力企业技术改造与员工培训,企业则提供实习项目与专家指导,实现教学与产业场景深度融合;以长效机制护航合作,通过共建产业学院、明确收益分配、制定风险共担条款,保障合作有实体依托、利益清晰、责任共担;依靠政策与制度托底,政府提供税收优惠、场地支持,学校与企业将合作成效纳入考核体系,激发双方积极性;通过建立联席会议、举办文化活动,实现校企之间的 “零距离” 信任沟通,让双方从单纯的合作关系升华为紧密的情感共同体。
20余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唯有将目标、资源、机制、政策、情感协同联动,校企才能真正实现 “共下一盘棋”,达成 “学校育人才、企业用人才、产业兴人才” 的良性循环。
如今,除了负责职业培训与对外合作交流,刘爱萍还怀揣着更宏大的文化理想:在中国工匠祖师鲁班、造车鼻祖奚仲的故里枣庄,推动建设国内首个“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用文物展陈与元宇宙技术诉说职教千年底蕴;助力打造“车神奚仲”纪录片,将上古造车智慧融入现代汽车职教,让学生在文化寻根中建立职业自信......
如果你也想探寻汽车职业教育的破局之道,解锁产教融合的深层密码,诚邀你锁定直播,一同聆听刘爱萍的职教故事与前沿见解!
直播连线主持:汽车人才研究会内容部总监 邱玉芳
在7月3日(周四)的直播中,汽车人才研究会内容部总监邱玉芳将与刘爱萍院长深入探讨——
1、从校长岗位(10 年)到教育研究与投资管理(7年),您的角色经历了不少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您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发生了哪些关键的变化呢?
2、在院校管理方面,专业与院系建设至关重要。您认为二级学院建设的“需求导向 - 动态调整”机制如何运作?
3、建立“产业需求动态监测平台”对于精准的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建立这个平台需要整合哪些数据源呢?
4、请您从一线视角谈谈您看到的产教差距和根源,以及如何寻找破解之道?
5、您提出了“产教融合 4.0”的概念。与之前的1.0(人才供需合作)、2.0(人才订单培养)、3.0(现代产业学院)相比,4.0 版本(校企命运共同体)在治理结构、利益分配、技术协同上有哪些本质的突破呢?
6、如何平衡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关系,真正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呢?
7、“职教高考”制度全面实施后,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的边界会如何演变?您是否看好“职普融通”的深度融合模式?
8、在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仍待提升的当下,您是如何保持办学热情的?请用一句话总结您的职教理想。
信息来源:中国汽车H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