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本专栏今刊发台见新的文章《诸城白龙山古今民间名中医》。编者略有删节。
白龙山,又名百灵山,是诸城市百尺河镇域的名山,历史上因白龙山药会名扬天下,被称之为“东方药都”。台见新,男,字政舜,号龙溪居士,笔名入云龙,生于1960年6月,诸城市百尺河镇人,汉族,大专学历,曾任教师,已退休。诸城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诸城市知名的民俗学者。曾撰写多部村志,对地方史志颇有研究。】
台见新

诸城东北乡有三座名山,分别是九龙山、白龙山、青龙山,三座山相互之间都分别相距二十里左右,形成一个正三角形,五龙河、白龙河、青龙河又将三座山紧紧的彼此连结在一起。这里不仅山环水绕,风景如画,药材遍野,土地肥沃,民阜物丰,而且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是山东著名的金龙之乡、医药之乡、曲艺之乡。尤其是白龙山,自东汉以来就以仙山闻名于世,明万历十九年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山会,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以交易药材为主的“白龙山药会”,明清时期成为江北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被誉为“东方药都”。
历史上,从这方热土上,不仅走出了邱舜、台存道、任玥、刘墉等著名政治家,而且还产生了王化贞、刘奎等闻名全国的医学大师。
在历史的长河中,白龙山医药不仅丰富了祖国的医学宝库,而且为祖国的中医药学传承、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中医药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自汉代开始,白龙山寺庙就有众多的高僧精通岐黄之术,高僧们以慈悲为怀,为救治百姓,广施援手,普度众生的事迹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因为社会动荡,朝代更迭,山寺多次被战乱毁坏,地方文史资料难以续存,所以我们无从证实具体情况。然而,“白龙山药会”却深深地影响了白龙山人,他们之中不乏有识之士,充分意识到中医药的奥妙和重要价值,到山上拜寺庙高僧为师,潜心研习中医,成为一代圣手。这些大师们一边行医,一边著书立说,他们通过对后人的传授指导,形成了中医世家。中医世家的家承,一般是世代家传,传男不传女,师傅亲自带徒弟,在行医中授课,在实践中学习,他们“宅者仁心”,救死扶伤。完全凭本事吃饭。特别是刘墉一族,在其“不为良相,就为良医”家训的教诲下,以医学大师刘奎为首的刘氏族人,精研岐黄,世代相传,成为白龙山一带最主要的中医世家。
明代诸城白龙山著名中医
邱云岘,字,名南,号,依林,生于嘉靖二十八年(1459)十月十五日亥时,卒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八月二十九日申时。原籍诸城邱家大村(现在属高密柴沟镇)析住诸城白龙山脚下张戈庄。云岘是明代南京礼部尚书邱橓的孙子,万历恩贡生邱桴的次子,以其子邱志壮出仕为官,例赠明威将军。云岘工楷书,遂学岐黄,普济贫苦,以《痘疹辨证》《杏林集》等著作行世。云岘生有九子,其中,三子邱法志,字,区五,县廪生,继承了他的医术,据《诸城邱氏支谱》记载,称其“兼精岐黄,其效如神”。清末民初,其后人邱环荣更是成为当地一代名医。
王化贞,(?——1632年)字,肖乾,生于诸城东北乡白龙山脚下王家大村,自幼习学岐黄之术,后来随父明隆庆举人王梁迁住诸城东高乐埠。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山东乡试举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转右参议分守广宁。天启元年(1621年)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广宁,抗击后金,世人称其“王边郎”。天启二年(1622年),与主帅熊廷弼因出兵发生矛盾,坐失广宁,被弹劾入狱论死。后来出狱,曾一度隐居老家白龙山下王家大村,悬壶济世。王化贞精于医术,救死扶伤,不遗余力,所得药资,多有义捐,曾在百尺河上修建了一座六孔石拱桥。著有《普门医品》、《痘疹全书》、《产鉴》、《应急验方》等书刊行于世,今仅存《普门医品》。
清代诸城白龙山著名中医
刘绶烺,字尔重,号引岚,诸城北乡逄戈庄人(今属高密市),后析居五莲山阴东槎河山庄(今五莲县户部乡杨家峪)。刘必显孙,刘棨三子。康熙癸巳(1713年)举人,官直隶唐县知县。刘绶烺一生精于医理,在南北宦游期间,闻人间疾苦,莫不施药竭力拯救,家中藏有许多医学典籍,其子刘奎,受到刘绶烺的熏陶,亦习医学,终成一代名医。
刘至存,字进之,诸城北乡逄哥庄人(今属高密市),刘棨孙,刘组焕子。历任亂滦水巡检、正定府经历,后奉命到新城捕蝗、工作出色、深受父老爱戴。因母年老,辞官奉母,家居二十余年。至存素精医学,乐善好施,常自制药饵,以济病者,道光《诸城县续志》有传。
刘奎,字文峰,号松甫,诸城北乡逄戈庄人,监生,后隐居城南五莲山阴东槎河山庄(今五连是户部乡杨家峪),祖父刘棨,父亲刘绥烺,叔父刘统勋,出身官宦世家。早年科考失意,在其父刘绥烺的影响下,他遵循家训,抱定“不为良相,但为良医”的志愿潜心研究医学,刻苦攻读,昼夜不辍。后来随其五叔刘统勋进京,拜京城名医郭右陶为师,深得其传。他沉研医理,荟萃群术,师古而不溺古,勇于探索创新,尤其在治疗瘟疫病方面,独树一帜,救民于水火之中,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代瘟疫病学大家。先后在北京、西安等地行医,一面为百姓治病,一面著书立说。一生著有《松峰说疫》《瘟疫病类编》《松峰医话》等。其中,《松峰说疫》是他的代表作,全书六卷计十四万字,载症一百四十多种,方剂二百多个,载于《清史稿》,刘奎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温病治疗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为后世敬之为大师。在他的教育下,他的两个儿子,刘秉凎、刘秉鏻也放弃仕途,专攻岐黄,成为一代良医。
钟鼎勋,字海堂,生于1875年,逝于1926年,诸邑东北乡小仁和村,监生,候补直隶巡检,后来曾出任过北直隶保定府红子店知县,是著名的官宦中医。
钟鼎勋,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他精研中国古代著名的《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部医著,认为风寒乃是万病之源,病变万端,唯明理方能穷之,因而医术精湛,在胶东一带非常有名。
钟鼎勋行医不为名不为利,一济世救人为己任。因为医德高尚,医术高明,慕名前来就医的人络绎不绝。尤其是穷人前来治病,没钱取药,他也慷慨施舍医治。本地王家庄崔永昌的母亲得了重病,浑身浮肿,因没钱医治,病危旦夕,抱着侥幸心理前来求医,钟鼎勋伸出援手,仅仅用了三副药,就治愈了,并且分文未取,患者热泪盈眶,感恩不尽。
凭着高超的医术,钟鼎勋的名声大振,盛名之下,不免萌动了攀龙附凤的念头,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秋天,经过亲戚介绍,他去了保定,托关系,想在官场上,谋一个差事。也是他官运亨通,凑巧遇到保定府知府的母亲患了重病,遍请当地良医,皆束手无策,知府不由地十分烦恼,派人到外地寻找名医。亲戚知道钟鼎勋医术高超,趁此机会,将钟鼎勋推荐给知府,知府立即召见了他,询问了他的一些情况,他对答如流,知府很高兴就让他给老太太治病。他见老太太面黄肌瘦,容颜槁枯,通过望、闻、问、切,了解了老太太的生活起居以及生病医治过程,凭着他高超的医术和经验,判定老太太是患的是因风邪引起的一种湿热杂症,马上按症开出了药方,并胸有成竹地说:“十副药保证痊愈”。知府半信半疑,找保定本地中医查看药方,都认为此方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以为钟鼎勋是江湖郎中,说大话而已。钟鼎勋却拍着胸脯,保证药到病除,于是,知府就派人照方配药,药取回之后,钟鼎勋拆开一一检验,发现假药居多,提出此药必须购自诸城白龙山药会上之药,才能发挥最好疗效。知府照办,将本地大药房刚从诸城白龙山药会上购回的中药全部提供了出来,鼎勋逐味挑选,配药,亲手熬药,亲自给老太太喂药。一副药微见成效,三服药出现疗效,六副药基本病愈,十副药大病痊愈。知府大喜,称赞钟鼎勋真是神医也!由此鼎勋名震山西,当地中医纷纷拜他为师,从此用药必选诸城“白龙山药会”上所购药材,“白龙山药会”更加名扬山西。从此,为了赶上每年的二月初一的“白龙山药会”,山西太原的药材商,大年午更吃了餶飵就动身前来参会!
民国时期诸城白龙山著名中医
刘炎昌(1870—1933年),又名燕昌,字景文,号师农。诸城县逄哥庄村(今属高密市)人。炎昌生于清朝末年,见国事日非,中年绝意进取,致力岐黄。倡导“大医精诚”,悬壶济世。行医于诸城、胶州、高密一带,敬业终生,活人无算。炎昌喜吟咏,有《伴松居诗草》行世。其子刘季三、孙刘镜如、刘镜愉均为当代著名医生。
刘荐廷(1898—1984年)字菊村,以字行。诸城县逄哥庄(今属高密市)村人。刘荐廷1929年毕业于青岛大学医学院,先任青岛市立医院耳喉鼻科医师,代主任。1932年任青岛市里医院台东分院内科主治医师。1933年任青岛寿康医院院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回原籍,行医乡间。1940年重返青岛,任震旦诊所医师,市立中学卫生教员。1943年复任青岛寿康医院院长。1950年12月,任《青岛日报》职工医院院长。1953年任青岛市公费医疗门诊部主任。1963年起任青岛市传染病院主治医师。
高老三,大约生于1880年逝于1960年,诸城高家村人(现属高密柴沟镇),一生行医救治患者无数,特别擅长医治妇科病,有保胎秘方传世。
单昭荣,字,子萱,绰号“单三王”,出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逝于一九六零年,享年七十四岁。青龙山脚下高密市柴沟镇咸家庄人。自幼聪颖过人,有过目不忘之才,饱读诗书,《四书五经》《经史子集》烂熟于心,尤其精研《易经》,本想参加科考,然而生不逢时,清光绪三十一年九月,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在“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思想影响下,专习中医。他利用三个冬春时间攻读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以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同时,他效法古人,遍尝百草,青龙山、白龙山、九龙山都洒下了他的汗水,留下了他的足迹。后来又拜邱家大村邱环荣为师,经过潜心研习,技艺大增,世人称其“百草王”。二十七岁时开始行医,诊馆“德济堂”。单三王以张仲景的“为医者要深明易理,不明易者难为医”为座右铭,不仅精通熟练运用二十八种脉象断病,而且熟知《易经》之道,在行医过程中,善于通过望、闻、问、切把脉手法,一般三剂问路,九副药一个疗程基本痊愈。同时,他还运用针灸疗法,通过攻、吐、火、拔等手法,有起死回生之术,在白龙山一带名气很大,解放后,曾为高密市培训了大批中医人才,其后人单亦祥曾以医术精湛在土庄乡医院行医多年。
刘季三,名簊,字季三,号松荫,又号老桂山房老人,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生。1975年逝世,享年69岁。其父刘景文为一代名医,季三自幼随父习学儒家经典,并刻苦学习医学,二十岁时独立行医。二十八岁时赴青岛悬壶济世。刘季三治学严谨,手不释卷。凡读过之书,逐字推敲,重要经典则反复精读,尤其对《伤寒论》终生诵读不废。
刘季三认为《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部医著,医生必须精读掌握。他认为病变万端,唯明理方能穷之。他提倡中西医结合医疗更好。刘季三坚持行医不为名不为利,以济世救人为要务。他一直坚持为贫困患者免费医疗,组织志同道合之士每周主动为无力医疗的病人义诊。著有《伤寒论约注》《伤寒论提要》《伤寒论药品简介》《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松荫庐医话》等。刘季三自20世纪40年代一直主持青岛市中医研究会。1956年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第十届中华医学会,为新中国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选为主席团成员。后来担任青岛市医学会、中医学会、红十字会副理事长、会长等职。刘季三诗词书法也颇有研究,编著《 松荫庐诗稿》《松荫庐词稿》《清代绝句选》《学书》等。
钟和村,原名钟云梯,字,和村,生于1872年,卒于1937年,享年六十六岁,诸城东北乡白龙山东侧西盆渠人。他是一名平民中医,一生行医,积德行善,治病救人,尤其擅长医治妇科病,在白龙山一带享有崇高的声誉,深受当地广大百姓的爱戴。
钟和村,七岁进入当地私塾读书,他天资聪颖,学习成绩良好,尤其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深受师傅器重。然而,他自小亲眼目睹了本地因为缺医少药,许多百姓人家遭受疾病折磨,甚至家破人亡的惨景,萌生了学医救人的念头,于是放弃科举之路,立志要救民众于水火之中,自此专心攻读岐黄。
明清时期,诸城白龙山一带受“白龙山药会”的影响,当地有很多中药房,其中小仁和钟氏就有人行医,于是,钟和村就拜本家中医师傅学习中医,心甘情愿地去药房当了一名学徒。先从学习配药入手,开始认识各种中药的形状、特点,以及药性疗效等。春秋季节还亲自跟着师傅到白龙山上采药,趁此机会了解中草药的生长习性。“白龙山药会”上,他购来《本草纲目》、《医宗金鉴》、《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名著,每天晚上都如饥似渴地刻苦钻研学习。通过不懈的努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他又跟着师傅学习号脉、看病、开处方。由于头脑灵活,虚心好学,又善于钻研,二十五岁以后,就能独立行医了。
他在自家院子里开了一处中药铺,亲自坐诊,雇了五六个伙计,伙计们有专门记账的,有照方配药的,有炮制中药的,有煎熬药剂的,其中他的四儿子就专门跟着他照方配药。
和村先生性情温和,对待患者和颜悦色,以礼相待。每当有人前来看病,他总是笑脸相迎,恭敬地让座敬茶,先与病人亲切交谈,这样一来患者就感受到了医生的热情、亲切,拉近了医生与患者的距离,让患者放下思想包袱和恐惧,心情愉悦地接受医治。
他平时非常讲究仪表美,每天坐诊前不仅自己对照镜子穿戴整齐,而且要求伙计要穿戴整齐,讲好卫生。他经常穿着斜襟蓝色大褂,左手握一支铜杆旱烟袋。给患者号病时,采用中医传统手法,通过望、闻、问、切,认真诊断。他特别重视号脉,号脉时,双目微闭,眉头皱起,聚精会神,左右参详,经过对患者脉搏的诊断,一般症状他就了于心胸,再与病人进行沟通,分析病情,然后对症下药。他先开出药方,负责配药的伙计,拿到处方,要默读一遍,看不明之处,需要询问一遍,然后才照方兑药。中药配好后,伙计需要再拿来让他过目一遍,逐味药核实,最后打包。药打好包以后,还要拿过来让他亲自交给患者,叮嘱如何熬药、用药,以及注意事项。遇到有些病症严重之人,他就让煎熬中药的伙计亲自熬药,让患者当着他的面将药喝下,以观药效。
他的药铺也自制中药,所用药材,都是经过严格挑选,晾晒、阴干、切片后,经过九泡九蒸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因而疗效显著,深受百姓欢迎。
和村先生医术高明,不管外科跌打损伤,还是内科五脏六腑之病,他都能医治,然而最擅长的是调理妇科病。诸如,妇女滑胎、月经不调、产后无乳等杂症,一般九副药就能医好。
和村先生不但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他把病人当亲人,不仅坐诊,而且经常出诊,不管白天黑夜,患者有求必应。当有的患者因兜里羞涩没钱取药时,他总是笑着说;“无妨,治病要紧”。附近百姓有些人穷得实在付不起药费,年底他就一笔勾销,并且还从自己药铺挣的钱里拿出一部分,救济那些因病致贫的患者,因此,在白龙山一带,他的口碑很好,被誉为“活菩萨”。
新中国成立后诸城白龙山著名中医
谢塘,生于1897年,逝于1957年,诸城市百尺河镇前盆渠人,少年时拜诸城白龙山白龙寺高僧为师研习中医,兼习易学、武术,在本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因为术数高超,医术高明,堂叔兄弟中又行五,所以世人尊称他“谢五神仙”。
谢塘二十岁左右就开始济世救人,不久就以专治疑难杂症而闻名。1950年政府调谢塘到本镇岳沟药所为主治医师,期间救治了大批患者,谢塘曾将毕生所学传授与他的小妹钟谢氏,并且有大量中药方传世。
李培芬,大约生于1890年,逝于1972年,诸城市百尺河镇管家庄子人。六七十年代坐诊救治病人,方圆十里八乡百姓,都争着前来看病,轰动一时。李培芬主要以治疗妇科病为主,后来去诸城城里开药房,并把医术传给了儿子李金川。
任玉琳,大约生于1920年,逝于2010年,诸城市百尺河镇中大村人,精通针炙术,师承其父任,老爷,古代社会封建,有着技艺传男不传女思想,为了学习掌握针炙术,任玉琳在娘家待到三十五岁才嫁人。行医过程,依靠望闻问切,以及把脉手法,然后用银针刺激穴位,下针时先消炎,再找好穴道,全凭手上道力,下针深浅不一,并且随时用手捻针调剂深度,最后用艾草炙烤,一般三个月患者就会康复。六七十年代,已专治偏瘫闻名,在诸城、高密、胶州三县皆负盛名,在家有时前来看病的患者需要排队挨号,经常被外地人请去治病,一连住好几个月,后来将这一医术,传给了儿子台方信,一直行医,造福百姓。
刘镜如,字子见,号雪松,公元1932年1月6日出生,诸城市逄戈庄人(现属高密市),刘氏十五世。白龙山中医世家,一家六代行医,主任医师,青岛国际中医药针灸培训中心校长。195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历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业务院长、青岛市地方病领导小组副组长,残疾人事业领导小组副组长,青岛市科协常委,青岛市医学会会长,青岛中医学会理事长。1984年始任青岛市卫生局局长兼中医管理局局长,青岛中医研究所所长,青岛医学院及山东中医学院表职教授。1987年后受聘为山东省卫生技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山东省中医及中西医高级评审委员会副主任;1992年受聘青岛市卫生技术高级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从事卫生工作40多年,领导组织过许多重大灾害抢救,如1955年利津黄河凌汛决口、 1976年唐山地震、1978青岛体育场挤压伤、1989年黄岛油库火灾等抢救都取得很大成功。临床专于广西医结合内科,精于心血管和肝胆脾胃病的诊治,发表文章百余篇。著有《常见急腹症》《中医史话》《中医基础纲要》〈刘季三治学经验》《营养·卫生·保健》《红参芦头向应用〉《人参芦不致吐》等。国家“七五”期间,领导研究的国家重点项目“红参芦头及复方制剂治疗冠心病的研究”通过门家鉴定,为国内领先,并获青岛科研一等奖。“人参芦不致吐”一文获世界医药研究中心国际优秀论文1997年),红参芦头的研究成果被收入世界《生物学文摘》还参加过山东省料一教材《中医学讲义》的编审等等。曾多次获省、市科技成果奖、科普优秀奖。曾多次获省、市科技成果奖,1978年获青岛市科技重大贡献奖和卫生部颁发的科技贡献集体奖。1990年获青岛市自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1992年获青岛科研一等奖。还参加过山东省统一教材《中医学讲义》的编审,事迹被收入《当代世界名人传》(中国卷)《世界名医大全》(中国卷)《中国当代著作家大辞典》《中国当代中西名医大辞典》《中国名人录》《中国当代高级医师大全》《中华当代名家大辞典》等六十余种辞书。刘镜如也与喜爱文史,博学多才,尤其擅长辞令。著有《刘镜如文集》《雪松诗集》《学海一蟸》等。至今刘老先生年已九十,仍精神矍铄,为社会发挥着余热。
李金川,男,汉族,高中毕业,诸城市百尺河镇管家庄子人,其父李培芬,白龙山著名的老中医。金川自幼受其父熏染,对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跟随父亲学习,四十多岁才开始单独行医,现在城里开启了中医药馆,深受百姓欢迎。
除此之外,解放前后在本地比较有名的中医还有小仁和的钟华池,大顺和的孙俊卿,管家河套的管孝明,程家庄子的的孙锡三,岳沟的葛秀丰,台家大村的台炳瑞,盆渠的李化龙,上口村的鹿石磊,大刘戈庄的孙庆先等人。
诸城市非遗协会保护的白龙山中医
钟法才,生于1947年,诸城市百尺河镇石门亭村,自幼受母亲熏陶,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兴趣,上学读书识字后,就试着读《本草纲目》。八岁那年,拜舅父谢塘为师,星期天、节假日,便到岳沟药所跟着舅父学习中医,仅仅学习了五年,舅父突然逝世了,母亲又承担了调教义务。系统地读了《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医宗金鉴》等大量的医药著作,母亲将舅父收藏的秘籍《医心方》传授与我,同时将舅父一生行医的心得笔记,以及传世药方帖子,二十岁左右便开始给人号脉,独立行医了。
从事中医多年,主要治疗——内外百疮及疑难杂症。
中医主要用中草药治疗未病和已病,未病就是以预防为主,已病就是已经生了病,简单来说,就是以预防为主,治疗次之。传承了中医望、闻、问、切的传统诊断疗法,主要手段是运用以吐、泻、攻、化来治疗,挑选白龙山一带上等药材为原料,根据家传秘方,经过九蒸九晒等多道工序,制作成药水、中成药或者汤剂,供患者使用,一般病症经过三个疗程就痊愈了。
2023年3月申报了诸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确定为诸城白龙山“内外百疮及疑难杂症”第四代传人。钟大夫一边行医,主要以医治肺癌、脑瘤为主,同时,一边收徒传承中医技艺。主要徒弟有:杜钟运、刘洁延、牛凤章等。
刘洁延,男,生于 1970年 7月。原籍昌邑人,后来,跟随爱人迁住白龙山前百尺河村。他出生在昌邑一个中医世家,曾经跟着父亲研习中医,并进入卫校学习,打下了良好的中医基础。后来,因工作需要,改行服装业。二零二三年,受白龙山文化的影响,深深感受到白龙山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由此,转而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探索研究中草药,并且,拜诸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白龙山中草药治疗内外百疮综合疗法第三代传人钟法才为师,经过几年的潜心研学,技艺大增,现在已经独立行医。
杨世臣,男,汉 族,生于1945年8月,诸城市百尺河镇小龙泉人。诸城市第五届非物质遗产“杨氏老麻药”第四代传人。清末民初,其曾祖父杨老先生,与白龙山药会期间,结识了寿圣寺一位得道高僧,并拜为师,研习中医,经高僧指教,掌握了中医望闻问切把脉手法,高僧又秘传“老麻药”秘方,由此,代代相传,救治无数患者,深受百姓欢迎。
杨世臣,自幼习医,从一九七三年开始行医五十年,没有出现任何医疗事故。
2011年“老麻药秘方”申报了中国知识产权专利,成功入选,并且收到邀请函,获得诸城市人民政府奖励2千元。2018年被诸城市非遗中心确定为“杨氏老麻药”第四代传人。2018年胶州市铺集镇大力招商引资,前去设馆坐诊,现已传授于两个儿子,并且都申报了诸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杨氏第四代传人。
邱召河,生于1963年6月,男,汉族,诸城百尺河镇西龙泉村。世代以养蜂为业,藏有祖传割制烧伤、烫伤油膏秘方,该油膏淡淡的粉红色,在患者烧伤烫伤处,轻轻涂抹,伤疼顿时消失,涂抹几次后,痊愈并且不留疤痕。
2021年申报为诸城市第六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人被确定为诸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烧伤烫伤油膏”第四代传人。
此外,我们经过深入民间调查挖掘,还有多位白龙山中医,他们身怀绝技,秉承家风,不以金钱为念,专门救死扶伤,造福地方,默默奉献。
王正喜,男,汉族,八十六岁,诸城市百尺河镇西鹿家庄,家传专治癫痫、面瘫秘方,自制药丸、膏药,或内服或外贴服,百发百中。
台方信,男,汉族,七十岁,诸城市百尺河镇中大村,是从母亲任玉琳大师,自幼习学针炙术,兼习中医。以针炙为主,拔罐为辅,主治中风,颈椎、腰腿疼等疾病。
蒋明文,七十三岁,邱家朱村人,退休教师。擅长针炙。
管廷信,男,八十岁,诸城市百尺河镇管家庄子村,家传烧伤、烫伤秘方,精选上等中药材,自己熬制,以外敷为主,治愈率很高,并且不留疤痕。
台光华,男,汉族,52岁,诸城市百尺河镇张戈庄村,祖传秘方配制药酒专治腰腿、颈椎疼等疾病,后来改为熬制膏药,进行外贴,效果很好。
钟明勋,女,出生于1967年3月,中学毕业,诸城市百尺河镇东龙泉村,原籍小仁和。她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其爷爷钟华池、伯父、父亲钟昭庆都是家传的老中医,尤其是父亲钟昭庆继承了钟氏损伤跌打药方和传接骨丹秘方,其治疗损伤跌打药方,精选上等的中草药,熬煎而成,配以老生姜片,葱白等药引子,温水内服,一般三副药就痊愈。尤其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运用钟氏秘方熬制的接骨丹,一副包好。钟明勋和弟弟自幼在父亲悉心指导下,潜心研习中医,掌握了钟氏这一独门绝技,一直行医,造福乡里,深受当地百姓欢迎。
陈国美,女,汉族,53岁,诸城市百尺河镇中水泊人,现住昌城镇杨义庄。师承本地大膏药大师,学习膏药多年,得其真传,不仅藏有秘方,而且自己会熬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有特效。
(2023年6月24日写于台家大村工作室。参考资料:王桂杰《诸城名医知多少》等。)

白龙山标志碑


(本栏目编者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退休干部。曾任诸城市枳沟镇党委副书记、诸城市水利水产局副局长等职。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参与编纂《六汪人物》。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六汪镇志》编辑、六汪乡村记忆丛书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