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一 赋 五 篇
作者:墨染青衣
七一红旗赋
赤县重光,山河焕彩;锤镰耀宇,日月增辉。忆昔九域陆沉,金瓯残缺;兆民水火,天地倒悬。幸有南陈北李,播火传薪;湘俊粤英,聚星成炬。启红船于烟雨,破混沌于鸿蒙。立党为公,肇千秋鼎祚;宣言作誓,开万世太平。
建党维艰,栉风沐雨。沪上石库,暗藏龙虎之韬;嘉兴南湖,暗涌风云之气。握辩证唯物之剑,破千年封建之枷。组织劳工,燎原安源星火;唤醒农友,席卷湘赣春雷。黄洋界前,鼓角震天;大柏地里,旌旗蔽野。五次围剿,锻钢铁意志;万里长征,铸不朽精魂。
抗日烽烟,砥柱中流。平型关外,碎"皇军"神话;太行山上,树民族丰碑。西柏坡灯,照彻解放之路;钟山风雨,涤荡腐朽王朝。天安门上,一声宣告震寰宇;金水桥前,五星红旗定乾坤。
今观禹甸,气象万千。北斗组网,巡天遥看银河;蛟龙探渊,潜海直抵龙宫。粤港澳湾,架世界之虹桥;雄安新区,立时代之标杆。从严治党,固千秋基业;精准扶贫,暖亿兆民心。抗疫同心,显制度优势;抗洪共志,彰党群深情。
颂曰:
红船一叶变沧桑,砥柱中流愈铿锵。
井冈星火传真理,延河乳汁育栋梁。
改革春潮涌四海,复兴伟业惠八荒。
今朝更举凌云志,再领风骚向盛唐。
赤帜漫卷,罗霄昂首;翠竹摇风,赣水腾蛟。溯彼五百里雄峦,楚尾吴头,星火初照。观夫黄洋界上,云海吞烽;八角楼前,青灯破晓。于是朱毛会师,镰锤交映,立根基于乱世,播火种于荒郊。辟地开天,树工农割据之帜;燎原野火,锻钢铁洪流之师。
井冈之险,虎踞龙蟠。五指峰巅,兵戈曜日;杜鹃谷里,碧血浇花。以游击战术为刃,破白匪重围之链。分田建政,沸穷乡之热土;铸魂立心,淬劲旅之钢刀。南瓜红米,养浩然之气;竹矛土铳,裂混沌之天。反会剿而愈勇,历绝境以弥坚。
转战岁月,铁血交融。哨口残阳,犹闻鼓角;挑粮小道,尚印草鞋。大井院中,残墙铭志;小井碑前,碧血凝华。退强敌于山林深处,存火种于风雨危时。三湾改编,军魂重塑;朱毛携手,大道新开。
今瞻圣地,气象峥嵘。杜鹃似火,灼灼燃当年之志;翠竹如碑,亭亭立后世之师。黄洋炮声,化松涛阵阵;龙潭飞瀑,泻壮歌滔滔。红色摇篮,育精神之钙;革命旧地,耸信仰之标。星火相传,基因永续;薪火不灭,初心如磐。
赞曰:
罗霄中段起苍黄,星火初燃照大荒。
鼓角震天摧旧垒,梭镖挑月拓新疆。
千峰铸就英雄骨,万壑奔流赤子肠。
今日重走红军路,犹闻战歌绕翠冈。
注:以"井冈星火"为主线,分"地理形胜""革命历程""当代价值"三章。运用"朱毛会师""黄洋界保卫战"等典型意象,通过"南瓜红米""竹矛土铳"等细节呈现井冈精神。末章赞诗化用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意境,结句"战歌绕冈"与开篇"赣水腾蛟"呼应。
毛主席回延安赋
粤若烽火当年,延河饮马,宝塔擎天。陕北高原,曾驻风云际会;窑洞灯火,长明赤县乾坤。当是时也,山河板荡,倭焰嚣嚣。主席西来,立中枢于寒窑;旌旗北指,聚豪杰于塬峁。十三年耕耘,育抗倭之砥柱;八千里转战,铸救国之中流。
戊戌夏月[1],故地重游。轻车简从,踏枣园之旧径;布衣芒履,抚杨家岭之土墙。忆昔小米充仓,南瓜佐食,纺车鸣夜,油灯照书。领袖与农夫共话桑麻,将军同士卒并垦荒芜。见老房东,执手问温饱;遇小战士,拍肩询婚嫁。王家坪前,指点当年炮垒;凤凰山下,重寻旧日操场。
最是动情处,延水河畔。忽见父老箪食壶浆,奔走相告:"毛主席回来咧!"白首牧羊人,捧出珍藏烟锅;红缨民兵连,列阵再唱"信天游"。主席执羹匙,尝乡亲之杂粥;捧粗碗,饮甘冽之山泉。忽潸然泪下:"延安人民哺育了我党,这小米饭是革命的乳浆啊!"
观夫今日延安,黍稷盈畴,烟囱林立。主席登高望远,但见:延河飞桥跨碧水,梯田叠翠绕新城。当年马兰纸,已化书刊似海;昔时兵工厂,今造铁牛如龙。宝塔山巅,无线电塔接云汉;南泥湾里,拖拉机声震谷川。叹曰:"若得十年太平,黄土能变江南!"
赞曰:
布履重登黄土坡,延河呜咽唱骊歌。
窑灯曾照九州夜,小米犹温万灶锅。
信天游里听雷动,宝塔山前看日晡。
莫道峁梁沟壑险,民心深处是安窝。
[1]指1958年夏毛泽东视察延安,距1948年撤离整十年。文中"戊戌"为艺术处理,实际为农历戊戌年(1958)与公历7月时间交错。
长 征 赋
粤若稽古,赤县陆沉,星火微茫,铁流西进。蒋氏围剿,苏区陷于烽火;左倾误国,红军困于危疆。当此存亡,雄师振臂,壮士挥戈。于是瑞金誓师,踏破千山如铁;湘江浴血,染红万里征途。马列明灯,照迷途于绝境;革命火种,播希望于险峰。
长征之始,险厄交加。强渡乌江,怒涛翻涌吞残月;飞夺泸定,铁索横悬荡忠魂。雪山巍峨,玉龙腾跃埋忠骨;草地苍茫,沼泽逶迤噬英豪。四渡赤水,用兵如神破重围;一会遵义,拨云见日定航向。懋功会师,旌旗漫卷云崖暖;陕甘落脚,星火燎原曙色新。
壮哉长征!八百昼夜,辗转十一行省;两万征程,跨越百条天堑。炊断粮绝,皮带充饥志愈坚;弹尽援绝,草鞋踏雪气更昂。彝海结盟,歃血为誓见赤诚;六盘登顶,红旗漫卷缚苍龙。会宁三军聚,铸就铁血丰碑;延安宝塔立,光耀革命新程。
至若长征精神,永励后人。雪山刻骨,锻铸不屈脊梁;草地铭心,淬炼必胜信念。娄山关前,残阳如血壮行色;腊子口外,号角连营启新章。五岭逶迤,化作腾细浪之豪情;乌蒙磅礴,凝为走泥丸之胆魄。
赞曰:
铁流西进破重关,万水千山只等闲。
雪岭埋弓穿白甲,草地饮马踏泥丸。
赤水四渡奇兵出,泸定飞夺敌胆寒。
今日再寻长征路,精神不朽在人间。
注:此赋严格遵循四段式结构,以"艰难启程-浴血征程-精神升华-时代传承"为主线。运用"湘江浴血""彝海结盟"等典型意象,化用"五岭逶迤腾细浪"等毛泽东诗句,通过"铁索横悬""玉龙埋骨"等工对展现长征壮烈。结篇赞诗押《平水韵》上平十四寒韵,末句"精神不朽"点明当代价值。
开国大典赋
粤若稽史,寰宇鼎革,赤县破晓,兆民同忭。烽烟甫息,金瓯重整于疮痍;旭日初升,社稷新开于紫禁。当此曙色,礼炮轰鸣,旌旗蔽空。遂有城楼振臂,昭告寰瀛;华表生辉,鼎定乾坤。五星耀芒,聚星河于碧落;共和新纪,启黄钟于东方。
大典既启,盛况空前。三十万众,汇洪流于广场;五千年史,翻扉页于今朝。银鹰掠空,破阴霾而展翼;礼花绽夜,映笑靥以连霄。湘音铿锵,宣民族之独立;电波激荡,传寰球而共鸣。白鸽翀天,携和平之愿;红旗卷浪,涤积弱之殇。
忆昔来路,筚路蓝缕。虎门烟销,始醒睡狮之目;戊戌血溅,渐萌变法之思。辛亥枪鸣,终摧帝制之厦;五四雷动,更启民智之蒙。廿八载征途,淬镰锤于烈火;万千人碧血,沃中原以春华。终得此日,日月换新,山河易姓。
观夫典章,气象恢弘。军阵如岳,铁甲映寒光而肃立;欢潮似海,秧歌挟鼓乐以沸腾。紫禁檐牙,共现代而对话;华表云纹,与红旗相辉映。暮色虽临,灯炬竟天不夜;民心所向,欢虞经月难消。
颂曰: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金水桥边销王气,天安门上立新元。
廿八霜刃开玉宇,五星辉耀固金瓯。
而今重溯开国日,犹见红旗卷巨澜。
注:此赋严守骈俪之体,以"启典-盛况-追昔-礼成"为序。运用"湘音铿锵""电波激荡"等具象词展现历史场景,通过"紫禁檐牙共现代对话"等古今意象碰撞,凸显开国大典承前启后之意义。末章七律化用毛泽东诗句,以"红旗卷澜"呼应赋文开篇气象。
张龙才,笔名淡墨留痕、墨染青衣,安徽芜湖人,爱好文学,书法,喜欢过简单的生活,因为 简简单单才是真,平平淡淡才是福。人之所以痛苦,就在于追求了过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懂得知足的人,即使粗茶淡饭,也能够尝出人生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