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华
李效泉,河北深县人,原第一五五医院内一科主任医师。1929年11月出生,1952 年2月在朝鲜温泉里自动入伍,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李效泉同志1951年4月入朝后在军后勤二、三、四队工作,参加五次战役。1952年2月入伍志愿军二十军五十九师收容所,担任教员,1952年10月至1983年2月在二十军五十九师,历任后勤卫生科军医、医疗所所长、五十九师医院副院长等职务。1983年3月至1990年8月第一五五医院内一科主任、主任医师。1951年至1959年6次荣立三等功。1990年9月退休。
6月30日,农历六月初六,天贶节文化韵味正浓,我怀着崇敬与期待,拜访了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且热爱读书的李效泉先生。见到李先生,亲切感油然而生,我们同姓且都属蛇,这奇妙缘分让交谈迅速热络起来。翻开相册,年轻时俊秀英武的他,让人不禁感叹岁月变迁。
医学院的求学时光
1945 年,李效泉先生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当时正值抗战,学院迁至重庆歌乐山。这所学院是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第一个医学院,即如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前身,1927年由公共卫生学家颜福庆在上海吴淞创立。抗战期间,学院内迁至云南昆明和四川重庆坚持办学,后历经多次更名与合并。抗战胜利后,学院搬回上海,师生约 200 人。老师们大多有英美留学经历,上课和教材皆为英文。
国立上海医学院同学合影(左一李效泉) 教解剖学的齐登科老师是唯一没有留学的老师。他是河北人,非常爱国,威望高且学问好。他成就斐然,收集制备数百件解剖标本,建立知名解剖标本陈列室;解放后,带领教师自编多种解剖学中文教材,是第一个编写中文医学书的人,扭转了依赖外文教材的局面。齐登科给脚上一小肌肉命名,得到了国际医学界承认,还有一个英文名字。解放后被聘为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人体解剖学及神经解剖学专题委员会委员。
李效泉先生还介绍了其他难忘的老师。张昌绍老师是中国药理学奠基人之一,考入医学院后赴英美深造,谢绝挽留毅然回国。他主编多部药理学经典教材,在化学治疗学和传出神经药理学领域贡献突出,是中药抗疟研究先驱,对青蒿素研究影响深远。黄家驷老师是中国著名的胸心外科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胸心外科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奠基人之一。沈克非老师是中国著名的外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家,被誉为“外科第一刀”,对中国现代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杨国亮老师教皮柳科,是我国著名的皮肤病学家和医学教育家,皮肤病学奠基人之一,为我国的皮肤病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97 岁的李效泉先生谈起大学老师时,名字和专业都记得准确清晰,令人感动。
读书时,李效泉先生两次被动员去基督教堂,学会了两首基督教歌曲。他情不自禁地用英文和中文唱了起来。“跟着耶稣,何时何地都要跟着耶稣”。“三百只羔羊,少了一只羊。莫非就是你。”这两首歌出自《路加福音》 和《马太福音》, 耶稣讲述牧羊人寻羊的比喻强调上帝对每个灵魂的珍视,传递出核心的爱心。
抗美援朝的烽火岁月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让我少年时就了解了抗美援朝战场的故事,“最可爱的人”成为志愿军的代名词,激励着世代中国人铭记英雄、传承精神。
我重点想了解李效泉抗美援朝的经历。他思路清晰,博览群书,关心国内外大事。从民国到抗美援朝,将历史娓娓道来。他的父亲李莲峰先生 1924 年就是冯玉祥手下的少将,国民党时期,又当过国防研究院医院院长(少将)。

第三排左二李效泉
话题转到抗美援朝。他说起了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还现场还用朝鲜语和中文给我唱了《桔杆谣》。他所在的是朝鲜战地上海医疗队。志愿军二十军于 1950 年 11 月入朝,参加第二次战役并取得胜利,却出现大量冻伤情况。当时,由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特批,周曼天同志携廖政国军长亲笔信在上海小范围内招募支援前线的医务工作者。李效泉所在的 27 人(其中医生 8 名,护士 19 人)医疗队脱颖而出,成为唯一一支上前线的“野战军”医疗队,于 1951 年 4 月 1 日入朝,1952 年 10 月 17 日完成任务后随二十军回国。
4 月 22 日,第五次战役打响。队员程琨良参加二十军野战医院手术队,其余队员分别前往前线医院各战地医疗队。在战役的第一个和第二个阶段,他们两次越过“三八线”收治伤员,距前线最近时能听到枪炮声,医疗二队还俘获 7 名敌军。战役第二阶段即将结束时敌人反扑,在泥桥一带,800 余名伤病员刚转走,敌军坦克就进村了。此后,部队转为防御阻击作战,直到 7 月 15 号结束。事后,军长廖政国说:“你们蚂蚁搬家,把我的一个小军搬走了。”可见战地救护工作量之大。此后医院保障部队建防空洞及在元山一线修筑坑道工事,直至换防回国。
李效泉感慨地说,其他入朝部队的医务工作者有丰富的战地救护经验,是他们学习的榜样。抗美援朝战争规模大,战斗激烈时,被炸伤和烧伤的战士很多。天上敌机轰炸,地下道路被封锁,面对严寒气候,医务工作者发扬高度的工作热情和自我牺牲精神,在卫生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完成卫生后勤保障任务,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们“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胜利”的精神和高度的爱伤病员观念,尤其是车书琴、陈良、姚石甫等模范事迹,深深地教育了入朝医务工作者们。
无硝烟战场的故事
参加战地救护最先遇到的考验是行军。这支医疗队 1951 年 3 月底由上海出发,4 月中旬到达部队,仅在途中接受军政训练(包括打背包、行军、防空袭等),然后就参加战地救护,这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考验和人生轨迹的转折,但他们经受住了考验。在敌机频繁袭击的情况下,他们白天隐蔽防空袭,夜间在崎岖小路上行军,且多在山间,不能照明。雨天夜行军和露营最艰难,副食品供应缺乏,能吃上炒面和高粱米就不错了,但大家都没有叫苦。队员钱梓文为战士献血。由于战地生活艰苦,气候寒冷,不能保证基本的温饱,零下三四十度没有棉被,部队病员多,传染病多(主要包括回归热、斑疹伤寒、疟疾、细菌性痢疾等)。他们在诊治、护理这些疾病患者中发挥了所学专长,并曾多次远道步行出诊和处置如食物中毒之类的突发事件。在条件允许时,部队多次办短期训练班以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他们担任教员,讲解有关医护中的技术问题。

第二排右二李效泉
1952 年 1 月,敌人发动细菌战。敌机洒下大批带菌的苍蝇、跳蚤、蜘蛛、老鼠,还有树叶、羽毛、棉花等,企图传播霍乱、鼠疫和炭疽病毒。部队各级组织自上而下采取有力措施,首先办学习班,由他们担任教员,宣讲烈性传染病的危害性和如何预防。志愿军医务兵在静悄悄的战场上赢得了反细菌战的胜利。
在第五次战役和其后的阻击战后,部队粮食供应困难,主要是蔬菜供应不上。部队战士们体力消耗大,发生了大量营养缺乏症,仅一个连队就有 10 余名夜盲患者。1951 年 9 月,他们开始调研部队营养问题。在一七八团,通过“称量法”调查发现,部队营养问题主要是缺乏维生素 A、B2、C。在维生素制剂供应无法跟上的情况下,他们将该团因维生素 A 缺乏导致夜盲症的 62 名患者分成两批做对比。一组患者自采野菜,如马齿苋、荠菜、扫帚苗、灰菜等当菜吃,短时间内即可全部治愈。据此,他们提交了对部队营养状况作出全面评估的报告,报告中提出了具体建议,其中就有推广采野菜的做法;有条件的话,见缝插针,自产蔬菜。这一报告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
生死考验与坚定决心
在支前过程中,医疗队经历了生死考验,有伤亡减员。队员沈凤英在“三八线”照阳江南岸遭受空袭时不幸牺牲。还有两人患斑疹伤寒又继发维生素 B1 缺乏导致周围神经炎,伤寒、肺结核各一人,一人夜行军脚踝骨骨折。但是,大家的斗志依然高昂。
医疗队在朝鲜就像志愿军其他部队中的成员一样执行着各自的任务。当时还有不少东北民工组成的担架队员,钢铁般运输线上的众多汽车驾驶员和铁路员工,志愿军连队中的朝鲜族翻译,师级以上单位英语翻译。大家共同为最后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入朝的第一个城市——江界,到金化、金城等,除元山外,都被美军飞机夷为平地。志愿军所过的村庄都被狂轰滥炸,无一幸免。许多民居变得空无一人。这些家破人亡的情形更加坚定了他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心。
有一次,他吃了发霉的炒面,跑到外面拉肚子,不料想敌人炸了掩体。算是因祸得福,救了自己一条命。医学泰斗黄家驷、钱惪都曾写信为他们解决难题,传染病专家黄铭新传授回归热、斑疹伤寒等防治经验,上海的同学和同事们也不断鼓励他们。
李效泉先生觉得,他们这支医疗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队员中有六人战地参军,其余回到了原工作岗位。
党和人民,特别是部队给了他们很多荣誉。他们中多人立功受奖,还荣获朝鲜颁发的军功章和“上海医务工作者”的锦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时隔 35 年后的 1985 年,上海市卫生局派温宗仪等同志专门收集、整理了医疗队的事迹。每当昔日的战友相聚时,大家都由衷地感慨:在朝鲜得到的锻炼和经历,鼓舞了他们的一生。
大道为公 医者仁心
李效泉先生的一生,光辉灿烂,他救死扶伤、一心为民,不怕流血牺牲、保家卫国立了大功。
他舍弃了照顾家庭、在大城市大医院当大专家的机会,一心为救治伤病员埋头苦干。李效泉感慨地说:“我生于 1929 年,恰逢军阀混战、外敌入侵、山河破碎、流离失所、内外交困、民不聊生的年代。在陈毅市长亲自动员下,我在上海医学院毕业之际,毅然决然放弃留上海大医院工作的机会,选择了赴朝参战,保家卫国。
我的青春韶华是在具光荣革命传统的华野一纵,即‘百旅之杰’的第二十集团军——有着辉煌军史的野战军部队度过的。京剧《沙家浜》十八勇士、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中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都出自这个部队。落子无悔。在部队我六次荣立三等功。克服了入朝作战条件艰苦等诸多艰难险阻,除参与医治伤员,还成功破译了美军炸弹上英文内容;针对战士夜盲症,我因地制宜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医疗方法,受到志愿军司令部的嘉奖。
和平时代,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努力学习白求恩精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部队指战员的健康及防疫保驾护航。”
我带来了书法作品“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是苏轼名篇《留侯论》的句子,以表达对李效泉先生的敬意。我深切感受到李效泉先生忠诚、爱书、认真、正统的品质,这些品质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也为我们树立了永恒的榜样。如今国泰民安,社会和谐,愿世界和平!
谨以此文献给建党104周年,献给抗美援朝的英雄们! 李伟华
2025年6月30日
李效泉先生(左)在讲述
作者:李伟华,号五一居士,民进会员。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书画院院士、浙江开明画院院务委员、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会员、杭州伟致书画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