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集市
作者:冉学东
朗诵:伊 兰
上周末,我踏上归途,重返关山这片充满怀旧情怀的故里。车窗外,层层叠叠的麦浪如金色绸缎般在风中翻涌,泥土混合着青草的气息顺着车窗缝隙钻进鼻腔,恍惚间又回到了儿时奔跑在田埂上的时光。
漫步田间小径,熟透的麦穗低垂着脑袋,在微风中沙沙低语,像是在诉说着经年累月的故事。空气中浮动着槐花的清甜与艾草的辛香,远处炊烟袅袅升起,与天边的晚霞交织成一幅宁静悠远的田园画卷。
记忆中的关山集市,以东西向的街道为核心,勾勒出一幅繁忙的商业画卷。商贩们常聚集在供销社大院内,交易着琳琅满目的货物。买家卖家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货物质量参差不齐,交易额时高时低。旺季时,百货小贩们忙得脚不沾地,一日竟能收入数百元。关山十字路口作为交通要道,自然划分出东市西市,加上关山城,也有了城里城外的区分。我家所在的地方叫西蛮,紧邻关山大剧院,村道两旁支起各种摊位,邻里乡亲不出村就能买到新鲜的蔬果。
关山城中,南北向街道远不如东西向街道繁华。因为东西向街道集中了信用社、学校、卫生院等。南北二街虽不热闹,却各具特色:北街主营五金杂货,还涉及建筑材料和轮胎修补;南街则是牲口交易与农资买卖的主阵地。
关山集市买卖各有进货渠道,历来商贾云集,少有生意倾轧。起初,供销社的商品销售主导着街道商业活动,占据市场核心。但随着小百货业兴起,供销社生意逐渐黯淡。这一变化主要是小百货摊贩灵活经营,而供销社服务僵化,消费者纷纷转向小百货摊贩,使其成为市场新宠。
关山城里,交易向来老少皆宜。寒暑假,关山小学的孩童们摆摊售卖树苗,体验勤工俭学;初中生代父母销售新鲜蔬菜,有的守着小吃摊,还有的跟随父母卖自家的生猪。街道上的收购站每逢集市便熙熙攘攘,交易红火。我童年时,常随父母到收购站卖猪。这份收入是家中开销的主要来源。
关山集市上,乔家长辈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她银发飘逸,每日提着一篮鸡蛋售卖。集市热闹时,她佝偻着背融入其中,用鸡蛋换钱,精心挑选应季蔬菜。她还凭借灵巧的双手和精湛的针线,制作出备受欢迎的老虎鞋。那一双双老虎鞋,眼睛用黑布精心缝制,炯炯有神,胡须根根分明,一针一线饱含着对孩子们的祝福。手工缝制的老虎鞋舒适又充满古韵,深受人们喜爱。
如今,这条街道依旧留存着昔日韵味,我仍能看见商贩们忙碌穿梭的身影。岁月更迭,世事变迁,曾经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仿佛还在耳畔回响。尽管商贩们借助抖音直播等新兴渠道拓宽销路,但那份浓郁的亲情、邻里间的热络,依然在人们心中弥漫,如同陈酿的老酒愈发醇厚。
注:本文原载陕西农村报,2025年6月9日
作者简介:冉学东,笔名关山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西安市文史馆艺术研究员、西安市文联授予2017至2018年度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提名称号、陕西散文学会乡土委员会主任、西大作家班学员、阎良区文联副主席、阎良区政协常委、阎良区作家协会主席、入选陕西文学艺术百人计划。编著有《古韵关山》《渭北文化痕》,有文章入选乡土教材及陕西师范大学主编的中考模拟试卷、著有长篇小说《关山刀客》《大荆塬》《谷风》《老关山》《白驹》《刀客麻子娃》及陕西文学基金荣誉出版散文集《荆山笔记》。近年其中长篇小说《白驹》《刀客麻子娃》被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苏州图书馆、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等多家图书馆收藏。
节目主持人,本名何兰,祖籍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广播电视台1997、2010年两届十优主持人。曾创办主持《艺海方舟》《夜色温柔》《周六会客厅》《文化西安》《艺术西安》《夜语长安》等节目。参与策划并主编公众号《诗意西安》;参与策划并参演了荣获多项国际大奖的民族音乐电影《半个月亮爬上来》;策划并主持各类文化公益活动数百场;新浪个人博客发表作品50余万字;出版配乐诗朗诵专辑《天籁.南山》等。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理事,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理事,陕西女子诗社常务副社长,木兰书院阅读会副主席,陕西省散文学会文学朗读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培华学院人文学院语言文化推广基地特聘诵读教师,中国女诗人诗画行特邀嘉宾主持人,西雅图中文电台(Chinese Radio Seattle)《艺术人生》主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