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荣
第一章:老糖坊的呼吸
月光爬上泥墙时,老灶台开始咳嗽。
焦糖香像一条银蛇,从黢黑的铁锅底钻出来,咬住檐角的风铃。申家爷爷的手掌裂着五道沟壑,麦芽汁在指缝里滴成琥珀色的河。他说:“糖浆要熬到能牵丝,像村口寡妇的眼泪,扯不断,又咽不下。”
那年小作坊被贴上封条,卫生不合格的红纸比糖浆还刺眼。
可小米和小麦在麻袋里窃窃私语,芝麻们集体绝食——直到乡村振兴的卡车碾碎了封条。新车间里,老灶台依旧咳嗽,但蒸汽机替它喘匀了气。
最后一滴糖浆坠入冰水时,凝固成一句谶语:“老手艺的魂,是烫不死的蚂蚁。”
第二章:芝麻的密谋
芝麻们从汉代粮仓出逃,裹着丝绸商队的尘土,藏进常家第五代孙的陶罐。
“我们要做糖衣的刺客!”黑芝麻对白芝麻耳语。它们在石碾下翻滚,用脂香贿赂麦芽,用脆响蛊惑蔗糖。乾隆年间的县志记载:“酥糖入喉,如吞千军万马。”
可新时代的食客挑剔——黏牙的甜是旧时代的胎记。
石佛村的匠人将古法捶打成谜题:糖浆拉丝两千次,直到月光能穿过银线,照见扶贫干部的指纹。非遗证书挂在墙上,像一块不会融化的糖。
博物馆里,游客咬碎芝麻壳时,听见乡村振兴的号子在糖芯里爆裂。
第三章:糖碑
清明节,老匠人把铜勺埋进祖坟。
“机器灌的糖没有魂!”他吼着,却看见女儿用3D打印机制作糖模——龙纹浮雕上,芝麻排列成北斗七星。电商直播间的打光灯下,百年配方变成数据流,在光纤里狂奔。
矛盾在冬至夜爆发:手工糖浆冻裂了服务器,AI生成的广告词甜得发苦。
转机藏在县志第187页:“咸丰三年,常氏以糖换盐渡饥荒。”如今,区块链溯源的芝麻糖,载着扶贫车间的温度,冲进“一带一路”的货柜。
月光再次爬上新厂房时,老灶台的灰烬里,长出一株转基因麦苗。
创作注:
1. 历史文化元素:嵌入非遗申请(石佛村2008)、五谷配伍(小麦小米黍子)、拉丝两千次工艺(滨州酥糖)、咸丰年掌故等细节。
2. 新时代映射:乡村振兴、3D打印、区块链溯源、电商扶贫等与古法碰撞。
3. 结构匠心:每章以“月光”勾连时空,用“咳嗽的灶台”“密谋的芝麻”“冻裂的服务器”制造悬念链,最终在“糖碑”章实现传统精神的数字永生。

作者简介:
邓荣,女,中学教师。番茄小说签约作家。中国散文网会员,特约编审,专栏作家。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写作感言:笔剑梦马是作家眼中的生活盛宴,是一场心灵的狂欢之旅。我是拿笔当剑,以梦为马的签约小说作家,以墨为舟,遨游文字海洋。诗词歌赋,皆是我的情感密码,解锁生活的万千色彩。那些稍纵即逝的激情火花,心灵的暖阳,感动的泪滴,亦或欢笑与愁绪的交织,都逃不过我的笔尖,每一个字符都跳跃着生动与幽默的生命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