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荒拓展的收获
开荒是在荒坡上开垦土地,或开拓前人没有干过的事业,或披荆斩棘开劈一条路来,给后来者提供方便。
在1964年夏天,当时生活困难,天还不亮,被父亲叫醒拉起,我揉揉睡意的双眼,在星星的微光下,深一脚浅一脚走在山间的小路上,去马石沟前坡开荒种地,母亲也早早起来做家务,照顾年幼的弟妹。那时我才十一岁,虽干不了大活,可能给父亲做个伴,干点小活,种些庄稼,补贴家庭生活,那时候父母非常劳累,天明还要回来去给集体干活。我也从小养成了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爱惜粮食的习惯。
1968年在大峪上高中上学,学工、学农、学商、学兵,其中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到15里外的方山开荒,到百圪塔村去种菜,到良庄种庄稼,基本上学会了种地的技巧。
1970年和民工们到王屋修天坛山水库,在下冶韩彦修渠,在河沟中筑坝和荒坡中开挖出一条引水工程。
1972年到1975年,在老家熬坪生产队里当干部,带领群众垒大堰,开荒地,由原来的180亩地发展到300余亩,粮食有了增产,在全县被评为先进生产队,我个人也评为县劳模。后来发现在坡上开的荒地,让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种的庄稼被兔子等动物吃一部分,产量很低,得不偿失,就产生了给中央政策研究室写了《退耕还林的建议》,开辟了绿色生态环保建设的先河。
1980年,分的责任田产的粮食不够吃,我和爱人崔东香带着孩子在姜洼、大不儿沟、马石沟各开一块荒地,种上红薯、小麦等。
1990年,我所在的单位接管济渎庙后,和同志们对有空闲的地方开荒种菜,直到庙内恢复原貌后为止。
1998年,我居住铁岸村后,在房后的垃圾堆上,种上南瓜,结的多吃不完,让邻居和收破烂的人来分享。
2015年后,我在惠州儿子这里照顾孙子,离住处500米处有片荒坡,我买了镐头把它开恳,种上青菜、豆角、絲瓜、红薯等,三分之二我和邻居们分享,三分之一没收就让松鼠吃了。随着建设开发加快,开的地一次次被无偿占用,我一次次换地方拓荒,种上适应时令的蔬菜。通过拓荒耕种,吃的菜绿色、环保、省钱,既缎练了身体,还体会了劳动的乐趣,又保护了小动物,心中乐滋滋的。
在单位向前拓业上,我参加工作时,当初文物队只有我和候超利、丁海东同志三个人,县里从古至今没有干过这项工作,社会上很多人对文物钻探不理解,进行中遇到很大难度。我们就苦口婆心的去宣传、解释,取得社会上人士支持,让文物队列为市文物局下属一个事业单位,给15人编制预算,安排20多位人员就业。
在济源市的文化拓荒上,我了解到当时能宣传济源历史文化的只有一套清代县志,还在文化馆保存,很多人看不到。为了急需开发这块文化沙漠,在老馆长王怀秀、曹修吉、丁克云启发下涉入其中,我除了工作外,利用星期天,骑上自行车,发揚愚公精神,一个个村、一座座山、一条条河去考察,一个个老农去访问,扩展到济源周边、奔赴国内很多名胜区、骑车环球穿越28国,发掘历史文化,最早出版了《王屋山考古》一书。济源开发的每一个景区,都有我的足迹和建言;在收复被别人占领的阳台宫、盘古寺事件中,奋勇当先,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退休五年,坚持文化自信,考察不停,骑车环球探讨,笔耕不辍,连续出版了二十四本专著书、写了69集电视片《话说济源》、向有关单位提了2300余项建言,让他们听到老百姓的真实想法,为强国富民服务,起到谋划理政作用,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以往大多想到济源的人,需先了解一下情况,在网上一查“济源”二字,就可出现150万篇我写的文章(含网络转载),极大的提高了济源的知名度,我收到的赞扬信己达10000余封,筛选了80集在网上可查看。这几年网上显示少一些,一是时间长沉淀、删除。二是济源论坛禁言、济源网、大河网等网站栏目暂停。但人民网、新浪网、科技网还能见一部分。
开文化荒是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信念,持续至今的主要产品。在拓荒中,百姓对我的支持,吃、住、导游的付出。为了报恩,我把他们的困难需求写成《为农民养老支招》、《多发灾区要移民》、《并村移户好处多》、《农村的现状和对策》等建议,寄给国家有关部门,变成国家精准扶贫和打造绿色生态的大开荒。
考察的东西多了,眼界洞开,上升为在茫茫广袤的宇宙中大开荒,找到人文天体自然运行规律。如:在人类的发展征途上,我给联合国写了《构建大同社会和谐生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论文;在宙宇中探讨《地球毁灭了人类怎么办》等文章;在大气中寻找《对极端天气形成的原因和对策》等文;在地心中发现《天体引力和地震的关系》等文;到2030年准备飞到火星上,做为第一批移民,不再回来,在上面拓荒种地生活,为将来人们移居火星,走出太阳系积累经验,为国强民富尽微薄之力做点贡献。
从宏观大的范围,每提出一项开创性惊人的观点,均可灬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