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刚宗亲:
你说:"看到诸位在此就祖源问题争论不休,我也想从客观角度谈几点看法。就个人观察而言,杨祖輝先生的言辞风格有时的确较为尖锐,但其所发表的观点,皆是基于对历史文献与家族源流的综合考据而形成的结论。"
请问一下,宝庆谱载杨璋生杨璟,杨璟生宗统、宗绪,武冈谱加了个宗泰,这与《明实录》、《明史》、《国榷》、《合肥县志》记载杨裕生杨璟,杨璟生杨通、杨达不符,杨祖辉维护宝庆谱的说法还叫有考据,有历史文献形成的结论吗?
你说:"至于贵州的杨勇先生,起初我们曾围绕祖源信息展开过积极探讨,我亦将所知悉的资料悉数与他交流。直至某日,他突然提出杨璟即为杨丁富的论断,对此我多次指出:从生卒年份、官职履历到史料记载,二者均存在显著差异,此说显然难以成立。而他提出杨芳即为杨发的观点,仅以方言中花、发同音为依据,如此论证未免过于轻率。”
请问一下,一部与历史不符的宝庆谱,我支为什么要以之为参照论证我谱的正确呢?从何体现我谱从生卒年份,官职履历到史载,我支丁富与宝庆谱杨璟不相符合我的立论就是假的呢?关于杨芳、杨发,他们同从贵州卫进入威清卫,时间段一致,职务一致,镇守地点一致,干的事平蛮一致,情节上都是以和平谈判结束争端,杨发与杨花同音,杨花是号名,那么杨发不是号名吗?那杨发的真名是什么呢?不是杨芳是谁?祖传清镇杨发是大将军,指挥使,请问威清卫唯一的大将军、指挥使只有杨芳,杨发不是杨芳吗?至于《黔杨记》写杨发是捕盗指挥使,有宗亲说是派出所长,因为没有捕盗指挥使的说法,经清镇市军屯文化研究会会员谢福平的介绍:"洪武以后,卫指使不再是卫所最高权威,每几年一次大选,有能力者掌印,官屯,捕盗,操练卫军,无能者只领俸禄,俗称带俸指挥使,一卫五个指挥,“印屯捕操、清:军”清军是一个官职,非清朝清军。”所以,《黔杨记》是一部口传家谱,能做到这点很不错了。
你说:"事实上,从讨论进程中已能清晰察觉其动机:先是通过混淆讨论焦点,主动介入争议话题,继而借由收集各方家谱资料来佐证自家谱系。待其完成家谱梳理后,再以致歉的方式收尾,这一脉络已十分明晰。"
请问什么叫混淆讨论焦点?我至始至终都说宝庆谱中的杨璟与史载营阳侯杨璟不是一个人,这叫旗帜鲜明,谈何叫混淆焦点?请问什么叫介入争议话题?全贵州没有其它任何一部谱写他们是杨通后裔,仅有《黔杨记》写我支是杨通后裔,难道我支不应该介入争议话题吗?至于借由收集各方家谱佐证我支家谱的正确性,是驴是马得拉出来跑两圈,通过比对显示我支家谱的正确性、可靠性难道不行吗?《明实录》、《明史》、《国榷》等史载杨通后裔在贵州,而贵州只有《黔杨记》写杨通两个儿子住居贵阳马蓬街,而我族杨发正是从马蓬街带兵到威清卫平蛮而进入六目地附近的杨家山,后裔也从杨家山开始繁衍生息。我支与杨通一点关糸没有吗?须知,几百年来,唯有武清搞个杨通后裔在湖南杉木桥的说法,但这说法是近年才搞的,没有意义,史载,杨通后裔在贵州,没有去外省,这一点必须明白。我支凭什么要以致歉为归宿?放心,从古代的家谱中,最早有载营阳侯杨璟有后裔的书是道光年间的《黔杨记》,全中国其他谱书中的杨璟儿子不是史书中营阳侯杨璟的儿子通达,父亲不是史书中营阳侯杨璟的父亲杨裕,全是私修家谱的伪造。(杨勇2025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