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阿舒拉”节
——致即将远行的大学新生
青海 马学忠
伊历元月初十,即伊斯兰历新年第十天,是伊斯兰世界的“阿舒拉”节日,就在这天,慈母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八十岁,屈指算来,到这个星期六(即2025年7月5日)已经满四年了。人言“有了君子嫌君子,没了君子想君子”,的确如此,如今没了慈母,我兄弟姐妹才深刻体会到我们已是“别人家的孩子”的那份滋味,才体会到母爱的那份博大、温馨,但已是天人永隔,此生再也享受不到慈母那份充满深情的目光浴了,再也听不到慈母一声“儿子”、“娃娃”、“丫头”的呼唤了。

每年填报高考志愿时,看着那些急于远走高飞,一点也体会不到父母大爱,选择专业时根本不听父母意见,一点也不考虑父母感受,甚至有些考生懵懂到对所选专业毕业后从事什么职业、到什么地方开展工作等情况一概不知的程度,却对自高考成绩出来以后,就从不离左右的父母视而不见,不屑于征求意见,当我现场让一位女考生的父亲看看他女儿所选的某个专业时,那位看似土里土气、没有文化的父亲立马说出了女儿所选专业毕业后的工作环境,女考生这才恍然大悟,所选专业完全不符合她,一旦被录取到这个专业,那肯定是入错了“行”,将追悔莫及。
有些父母,尤其是极个别单身母亲,明眼人一看,知道眼圈早就红了,不知私下偷偷掉了多少眼泪,但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望着子女的脸,诺诺唯唯,欲言又止。
面对一意孤行的高考子女,好多父母别说呵斥、责骂,连反对意见都不敢提,当子女顶撞后,两口子互相对视一下后,默不作声,甚至连一个不好的脸色都不敢有。

十多年来,每每看到这样的一幕,让我心碎的同时,又让我猛然想起自己年少无知的岁月来——也许,我的懵懂无知,我的顶撞无礼,我的放肆,甚于眼下这些高考生,但慈母和恩叔义尔古·马有良哈吉默默忍受了,包容了,当我初中毕业考上中专时,捉襟见肘的慈母和恩叔从县城摊位上给我买了一套西装、领带,我至今还牢记着那套青灰色的西装,蛇皮色的领带,在冷冻寒天里,买了棉裤,骑着自行车从大老远亲自送到了我就读的师范学校。每个星期六下午,当我从师范学校回到家里,不管慈母在家也好,慈母在地里劳动还未回家也罢,我都能吃上慈母事先专门为我做好的饭菜,尽管那时尽是些粗茶淡饭,尽管那时生活异常艰难也罢,但慈母变着饭菜的花样喂养我,呵护我。
世间爹妈情最真,
泪血溶入儿女身。
殚竭心力终为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
在没了慈母和恩叔的岁月里,在接近花甲的年龄段,在已经是两个孙子的爷爷的暮年,当再读清朝慈禧太后为母亲富察氏所作的《祝母寿诗》时,才真正理解了父母对子女的那份无私奉献,那份博大无私的爱,但此时,纵然是觉察出了当年自己的全部年少无知,纵然是看到了当年自己所有的可憎面目,但又有何用呢?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
此段古文的意思是,秦王朝灭亡得太迅速,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
虽然每个周五,我兄弟尽量上坟为慈母和恩叔等亲人祈祷,慈母和恩叔每年忌日,我兄弟姐妹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纪念,为他们祈福,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那些即将远行的大学新生们,在启程前,请一遍遍地诵读那首千古经典诗歌《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尽管完全避开上辈人所犯的差错是不可能的,但尽量减少自己的差错是完全有可能的,关键在于不要刚愎自用,关键在于不要轻视父母的阅历、经验,把父母也作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老师之一。
慈母虽逝,但大爱永存。
请慈母安心,您昔日的顽儿终于懂事了。
2025年7月1日
作者简介:

马学忠,网名,西海天马,青海省海东市人,法学研究生,慈善家。曾任教师,情钟于史学,文学,哲学,国学,为人真诚!品质感人!现为自由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