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麻虾
作者|| 赵庆熙
麻虾,是一种微型虾子,比虾皮还小很多。一般生长在咸水中,或者生长在咸水和淡水交汇处的阴阳水中,盐场运盐河里最多了。麻虾网是一种相似于现在家庭窗户上防蚊虫纱网那样的网。早年的麻虾网是用棉纱织的,后来发展为尼龙丝织的。麻虾网是把这种网片剪裁缝制成圆筒形,开口大、尾巴小,呈三角形状,长一般有五到六米。开口上端用长竹竿漂浮,下口用铁脚子沉到水底,人在河的两侧用绳子吊在网上漂浮的竹竿向前拉动,所以称之为拉麻虾。
我小时候,六七岁就和大哥一起拉麻虾了,一直到我去猴嘴上高中之前这十年间,基本没有间断过。我们拉麻虾其实是生活所迫,我家劳力少、人口多,生活贫困,麻虾是我们家经济生活的主要来源之一。一方面拉回的麻虾自家可以吃,像麻虾烧大白菜,做麻虾圆子、麻虾饼都行。那时粮食不够吃,它也可以当饭吃;其二拉来麻虾可以卖钱,主要是一个圩子的左邻右舍,在冬春季节蔬菜少,盐圩子离街口较远,工人上班很难有机会上街买菜,这样他们会到我们家买点麻虾回去做菜吃,而且很便宜,每斤只收一毛钱左右。其三麻虾也好储存,对吃不了、卖不完的麻虾,我们就把它做成麻虾酱,做起来也很简单,就是把鲜活的麻虾水爽干,放到坛子里或者小缸中,放上适量的食盐搅拌均匀,再把坛子或缸口封起就行了,不能沾生水,不能让蚊蝇叮咬。过几天将封口打开香味扑鼻,炖吃、或者用黄豆一起煮着吃,会使你口味大开的。
那时我们拉麻虾,每天都要起早的,因为白天我们都要上学,无论春夏秋冬,早上五点钟前必须起床,到圩子边的运盐河拉麻虾网,来回一趟两三公里,一个多小时正好结束,往往别的同学还没有起床吃早饭,我们十几、二十斤的麻虾就拉到家了。这当然是比较顺畅的情况下是这样,倘若哪天早上起床耽误一点时间那就赶不上趟了。因为拉网回家吃完饭还要赶到三公里外的工区学校上课。稍一耽搁,误一点时间就赶不上上课了。所以有时怕上课迟到,连早饭都来不及吃,拉网到家,背上书包从锅里抓上两个海英菜包子就向学校赶。
记得有一次,大哥早上去倒门盂,门盂是一种用芦柴编成片状的逮鱼虾工具,第二天早上,我只能带着比我小两岁的大妹和小我五岁的三弟一起去拉麻虾。因为三弟太小,只有六岁多,早上叫他就是不肯起床,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从床上拉起,到河边后,我怕大妹一个人拉不动就让她和三弟在一边,我到河对面的另一边,即使这样拉得还很慢,因为麻虾网眼很小,和芝麻粒差不多大吧,兜上水当然很重了。姐弟俩一个九岁、一个六岁,力气毕竟有限,何况六岁的三弟似乎还没睡醒,一边拉着网还一边打瞌睡,这把河对面的我急得快发疯了。今天本来就误了时间,再这么慢慢腾腾下去,我赶去学校上课铁定是迟到了。但是再急也没有办法,总不能把麻虾网扔下不管吧。就这样折腾了好半天,总算是把网拉完送回家,饭都没顾得上吃,我背起书包就往学校赶,就这么走走跑跑、紧赶慢赶到学校,还是没有赶上上课铃声,结果那天终究还是没有逃过老师的批评。我们家离学校远一些,平时每天早上都还有额外事情要做,可我从来没有因为忙家务而迟到或旷课,象这种上课铃停下后才进教室还是第一次。
这次迟到被老师批评,我虽然很难过,但是我并不后悔,因为那时我们兄妹的每学期的书本费、学杂费、还有衣帽鞋袜等费用,就是靠我们自己拉麻虾挣来钱搞定的。每年还能积聚几坛子、几小缸腌好的麻虾,送给家住农村的亲戚们尝鲜呢。
2018年9 月24日写于江苏连云港
作者简介:
赵庆熙、本科学历,做过代课老师, 农场农工、盐场工人、搞过行政管理,公务员退休。 喜欢文学,先后在省市报刊杂志发表并获奖文章十余篇,一九九0年与朋友合著《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新论》,由海洋出版社出版,作者任副主编,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二0二五年六月由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专著《平凡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