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教育家孟国泰先生说:“教育的力量在于唤醒与点燃。”诚哉斯言,教育是一场灵魂与灵魂在漫长岁月里的温柔邂逅,是点燃心灯、彼此映照的精神修行。而这把照亮个体成长、指引人类文明前行的圣火,其光芒正源自“四度教育”所凝聚的高度、宽度、厚度与温度这四维光束。它们宛如四盏明灯,不仅照亮个体独特的价值与尊严,更为通往人类文明世界指引方向。
教育高度:尊重灵魂密码,拒绝千篇一律
教育的高度,在于尊重每个灵魂独特的密码,摒弃千篇一律的模具。两千多年前,孔子于杏坛讲学,目光如炬,能精准洞察弟子禀赋。面对勇猛过人却易冲动的子路,他告诫“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劝其谨慎行事;对于谦逊却常退缩的冉求,则鼓励“闻斯行之”,促其积极进取。这“因材施教”的智慧,如精准的光束,让不同性格的弟子在各自的生命轨道上绽放独特光芒。
近代教育先驱蔡元培先生执掌北大时,将这种尊重个性的高度发挥到极致。他不拘一格,力排众议,延请思想迥异的陈独秀、胡适、梁漱溟等大师同台讲学。陈独秀的激进新潮、胡适的实证革新、梁漱溟的东方文化守护,在北大这片沃土上激烈碰撞、自由争鸣。蔡先生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恢弘气度,将一所暮气沉沉的旧式学堂,点化为新文化运动的灯塔和思想解放的摇篮。
然而,单一僵化的评价体系却曾无情碾碎过多少天才的棱角。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三舍法”,本意在于改革教育,却因过分强调固定课业与程式化考试,将人才选拔困于唯一的标尺之下。许多富有创造力的鲜活个性,在刻板的流程与统一的规范中逐渐暗淡,如同被磨平棱角的璞玉。更令人扼腕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这位日后文章雄视百代的大儒,年少时在科举的独木桥上屡战屡败。若非他后来痛定思痛,毅然挣脱科举八股的束缚,焚尽旧稿,闭门苦读,自辟“纵横驰骋、雄辩汪洋”的蹊径,其磅礴才情与深刻洞见,恐怕将永远埋没于千篇一律的规范之下,成为科举制度下被遮蔽的星辰。
教育宽度:以天地为课堂,视万物为教材
有宽度的教育,视天地为无垠课堂,以万物为生动教材,其边界远超书本与围墙。明代地理学家、探险家徐霞客,便是这宽度之灯最耀眼的践行者。他二十二岁即摒弃科举功名,立下“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宏愿,将壮丽河山与未知险境作为毕生的课堂。此后三十余载,他筚路蓝缕,足迹遍及当时中国十九个省份,攀危崖、涉恶水、探幽洞、宿荒野。一部六十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不仅是地理发现的珍贵记录,更是人类在自然伟力与人文万象中探寻真知、磨砺意志的壮丽史诗。
现代教育巨擘杜威则从理论高度点亮了这盏灯。他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旗帜鲜明地反对脱离实际的书本教育。其“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思想精髓,强调知识应在解决真实问题的实践中获得,如同种子必须播撒在广阔的社会土壤中才能萌发智慧的嫩芽,影响深远,惠及全球。
当教育被窄化为封闭书本中的教条与围墙内的强制训诫,其生机与活力便如涸辙之鲋。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烈焰,不仅吞噬了无数珍贵典籍,更在根本上焚毁了思想自由交流的空间与知识多元传承的无限可能,造成了文化血脉的断层式损伤。近代普鲁士教育体系,虽然以其高效与规范为工业革命输送了大批标准化人才,成为现代公立教育模式的雏形,但其过度强调统一规范、纪律和服从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它在批量生产“合格零件”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压制了个体差异,扼杀了诸多鲜活个性的好奇心与创造潜能,其影响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教育厚度:滋养全面根系,避免偏废失衡
教育的厚度,在于滋养“体、情、智、创、和”(身体、情感、智力、创造力、社会和谐)协调生长的根系,避免偏废失衡。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创办南开系列学校,其“允公允能”的校训正是这厚度之光的集中体现。他力倡“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在南开大力推行体育,要求学生每日运动,强健体魄。同时,他注重人格塑造,在校内悬挂“容止格言”镜箴(如“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引导学生注重仪表、涵养品德。更以丰富多彩的戏剧、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社会责任感。周恩来总理在南开求学时,便是话剧社的骨干,这段经历对其组织才能、表达能力和救国情怀的塑造至关重要。这片注重全面发展的沃土,培育出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一代代根深叶茂的栋梁之才。
反之,若教育根基动摇,片面发展,则后患无穷。北宋神童方仲永的悲剧便是千古警钟。他五岁能诗,文理可观,天赋异禀。然而其父目光短浅,将其当作炫耀牟利的工具,终日带其奔波于达官贵人之门表演作诗,而不让他系统学习。结果,缺乏持续滋养的早慧之苗在急功近利的土壤中迅速枯萎,成年后“泯然众人矣”,令人唏嘘。在当代,某些极端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悲剧更显沉重。当分数成为唯一追求,当“智育”被无限放大,而生命教育、情感教育、挫折教育严重缺失时,一些年轻的心灵便不堪重负,甚至选择以极端方式结束生命。这些泣血的警示,无不在控诉着教育厚度失衡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教育温度:唤醒内在火种,激发自我动力
教育的温度,其内核源于心灵自燃的火焰,而非外界的强制灌输。它关乎唤醒、尊重与内在动力的激发。西晋名将周处,年少时便是这火焰被唤醒的典型。他膂力过人却横行乡里,成为百姓眼中与南山猛虎、长桥恶蛟并列的“三害”。当他无意间听到乡人将他列为三害之首时,内心深处的耻辱感如烈火般被点燃——这并非师长训斥,而是自我认知的觉醒。于是,他毅然入山射虎、下河斩蛟,历经生死搏杀为民除害后,更矢志改过,远赴吴郡寻访名士陆机、陆云求教,刻苦自新,终成一代忠臣良将,其脱胎换骨始于灵魂深处那场自我点燃的革命。
特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最黑暗的角落,则以最深沉的无言行动诠释了教育的温度。她将贫民窟、濒死者收容所变成了最震撼人心的爱的课堂。她俯身抱起满身蛆虫的垂危老人,轻轻一句“你这一生受苦了”,让无数被社会抛弃、在绝望中挣扎的灵魂第一次感受到作为人的尊严与温暖,这份来自灵魂深处的尊重,本身就是最强大的教育力量。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则用“四块糖果”的故事展现了唤醒式教育的智慧。面对打架的学生,他没有厉声斥责,而是用四块糖果分别奖励其守时、尊师、正直和认错的品质。这份出乎意料的温暖与信任,如星火瞬间点燃了学生心中向善的力量,使批评化为深刻的自我教育。教育的最高温度,正是如此:不是单方面的施予,而是智慧地唤醒对方心中沉睡的火种。
孟国泰先生深刻指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同时成为更好的自己。”四盏教育明灯——高度、宽度、厚度、温度,交织辉映,共同照亮个体生命独特的价值与尊严。当无数独特个体被这光芒唤醒、被真诚尊重、被全面赋能,当“自育”之火在每个人心中熊熊燃起,那点点璀璨的星火,终将汇聚成照亮人类前路的磅礴光芒。教育最深远的成就,正是让每一颗星辰都能循着内心的光芒找到属于自己的轨道,又在各自最本真的闪耀中,共同铺就一条通往人类文明的璀璨之路,让文明之光耀及寰宇。
作者:文晓龙(贵州沿河名师)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