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医术里的人间温情》
——从《掌心丹》想到我的奶奶
作者:董文念(西安)
读了李建军老师的《掌心丹》,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了记忆深处。那滔滔黄河岸,巍巍中条山下的小山村,是我可爱的故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对故乡恰如其分的描写,你看排排窑洞错落有致,春日里我家老宅屋檐下紫燕翻飞,奶奶说这是吉祥人家的标志,院子里沙果树和核桃树斑驳的光影,有奶奶坐在树下纳鞋底慈祥的面容,多年后的今天,借着《掌心丹》的脉络在我脑海中愈发清晰。
李老师故事中的掌心丹治愈蛇咬伤的神奇疗效,虽已失传,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民间医术的神秘与伟大;而记忆中我奶奶为小媳妇接生的往事,同样是一段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传奇,两者看似无关,却都诠释着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
《掌心丹》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掌心丹的神奇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那神秘的药方、独特的治疗手法就在眼前。有名有姓的人物、真实具体的场景,让这个略带传奇色彩的故事玄之又玄,充满了真实感。作者的掌心丹承载的不仅是一种医术,更是先辈们与自然、疾病抗争的智慧的结晶,是民间医学文化的珍贵遗产。它让我们看到,在过去的岁月里,人们凭借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医学的探索,创造出许多令人惊叹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或许没有现代医学的科学验证,但却实实在在地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回想在医疗条件匮乏的七八十年代,“女人生孩子就是鬼门关里走一遭”,这句俗语道出了当时产妇面临的巨大风险。那时候我比较小,记忆不很深刻,只记得每每有人来家,可能是婆婆或者妈妈吧,奶奶总把来人让进里屋,顺手把我们这帮小孩子支得远远儿的,还总会像变魔术似的从围裙兜里掏出几颗水果糖,和蔼地说:“乖孩子,去巷口的老槐树下玩,别乱跑,等会儿给你们做好吃的。”年幼的我们哪里抵挡得住糖果的诱惑,拿着糖就欢天喜地的跑开了。等我们玩累了跑回老宅,客人已经离去,里屋又恢复平静,具体细节不甚了解。
后来我才知道,奶奶是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承担起了守护新生命的重任。她的“产检”,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全靠一双慧眼、一双巧手和多年积累的经验,就能准确判断产妇和胎儿的状况,给无数家庭带来希望和安宁。奶奶就像村里的守护天使,只要有她在,人们就觉得安心。那些上门请奶奶的人,带着对她的信任和感激,用大白馍,鸡蛋,或其他礼物等表达心意,这不仅仅是物质的回馈,更是对奶奶“神手”和品德的高度认可。
我曾多次好奇地问奶奶,那些客人到底来做什么,可奶奶总是笑着摸摸我的头:“小孩子家,别瞎打听!”
偶尔也从大人们不经意的交谈中,零星听到一些只言片语,似乎和接生的事情有关,说什么只要奶奶在小媳妇肚皮上这么一模,或者是一把脉,就知道怀了几个月,是男是女,往往八九不离十,准得很。心下不禁暗自揣摩,奶奶不是“万婴之母”的林巧稚附体,就一定是像她的名字“仙草”一样的人间仙子,来给人们送福来了。
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在老宅后院玩耍时,隐约听到里屋传来奶奶沉稳的声音和另一个陌生的声音。正当我想凑近听个究竟时,奶奶不知何时出现在我身后,眼神里带着少见的严肃 。现在想来,那些被刻意隐瞒的秘密,或许正是奶奶守护生命时的严谨与担当。
现在想来,我都替奶奶捏一把冷汗,要有多大的勇气和责任心才敢冒如此大的风险,在几乎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的情况下完成这项工作,在医患关系如此微妙的当下,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想想那时的人是多么厚道和朴实,。
奶奶和掌心丹的传承者们,虽然所处的领域不同,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质:对生命的尊重和守护。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各自的时代和地域,为人们驱散病痛和恐惧的阴霾。他们的故事,是民间文化中最温暖、最动人的篇章,展现了平凡人身上不平凡的力量。
如今,现代医学飞速发展,许多古老的医术逐渐被取代,但那些像掌心丹、奶奶的接生术这样的民间医学传奇,永远不应被遗忘。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人类精神的瑰宝。它们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医者仁心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传承。
合屏驻足,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李建军老师的《掌心丹》,不仅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更唤起了我对奶奶的深深怀念,对民间医学文化的无限敬意。愿这些珍贵的故事和精神,能够代代相传,在岁月的长河中永放光芒。
——文念于陕西长安
2025.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