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精神光芒四射》
作者/韩春久
南湖烟雨启新程
红舫风云铸伟魂
1921年的那个夏天,嘉兴南湖的水面上飘着细雨。一艘普通的画舫静静地停泊在烟波浩渺的湖心,谁也不会想到,这艘看似寻常的游船上,正孕育着一个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时刻。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三位青年,带着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忧虑和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在这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低声讨论着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庄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这艘小小的红船,从此成为中国革命的精神图腾。它承载的不仅是一个政党的成立,更是一种信仰的觉醒,一种精神的升华。红船精神,就此诞生——那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燎原星火已点燃,
破晓曙光初照地
红船虽小,却像一粒火种,点燃了神州大地上的燎原之势。从上海石库门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从长征路上的雪山草地到延安窑洞的油灯微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着红船精神,带领中国人民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苦难中开辟希望。
那个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一代伟人,正是在这艘红船播下的火种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毫不退缩;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在中华大地上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
红船精神,是敢于突破旧世界的勇气。当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之时,是中国共产党人率先举起武装反抗的旗帜,在南昌城头打响了第一枪,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道路。
红船精神,是百折不挠的意志。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踏上两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啃树皮,是什么支撑着这支队伍走完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远征?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是对人民利益的忠诚。
东方巨龙已觉醒
华夏神州焕新天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那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标志着中华民族迎来了新的纪元。红船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船精神化作了王进喜"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情,化作了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情怀,化作了钱学森"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的赤诚。
改革开放浪潮中,红船精神催生了深圳特区"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奇迹,造就了浦东新区"一年一个样"的发展神话。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进入新时代,红船精神更显其永恒价值。脱贫攻坚战中,300多万驻村干部奔赴一线;抗击疫情时,4.2万名医务人员逆行出征;科技创新领域,北斗卫星组网成功,"奋斗者号"深潜万米海底……这一切成就的背后,都是红船精神的生动写照。
承前启后传薪火
继往开来续伟业
今天的南湖畔,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瞻仰红船。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党员,有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也有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红船静静矗立,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出差开会期间,我曾多次到南湖瞻仰红船。每一次驻足凝望,都仿佛能听到历史深处传来的回响。红船虽已不再行驶,但它的精神永远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新时代的青年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红船精神。在贵州毕节支教的大学生志愿者,在粤港澳大湾区创业的港澳青年,在雪域高原守护边疆的年轻战士……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续写着红船的故事。正如一位"95后"扶贫干部在日记中写道:"红船很小,但承载着整个中国的未来。今天我们要做新时代的'摆渡人',把人民摆渡到更加美好的生活彼岸。"
放眼未来兴伟业
驰骋寰宇振雄风
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红船精神愈发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它不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未来的指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继续弘扬红船精神。
要保持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要发扬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面对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我们需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接续奋斗。
要践行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红船依旧,精神永恒。从1921到2025,从嘉兴南湖到星辰大海,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百年征程。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红船精神都将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让我们继续弘扬红船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航程中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