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存怀先生抒景诗,观赏非遗传承“打铁花”
作者:王发国
前些日子,我在翻阅微信朋友圈时,乡友俞存怀先生一首凝练雄浑的《观非遗传承“打铁花”感吟》七绝跃入我的眼帘:"赤焰腾空星雨坠,金英散作九霄霞。铁炉翻浪惊尘世,火树千年绽岁华"。作为武威市与古浪县作协会员、书协会员,同时肩负非遗(儒礼)传承使命的他,以诗笔为刃,精准剖开古丰芍药花旅游基地非遗奇观的文化肌理。受其感染,笔者试作"星火飞旋裂紫霞,金涛迸作万千花。熔光漫卷千秋韵,铁骨燃情耀岁华"步韵和之。然反复研读原作,方知其对历史纵深与技艺神韵的把握,实难企及。
仲夏黄昏,暑气裹挟着蝉鸣,在古丰千亩芍药花旅游基地蒸腾不散。这片与西山堡血脉相连的土地,每一寸都浸润着岁月的密码。据《古浪县志·山川志》(清乾隆四十四年刻本)记载,那棵屹立于此五百余年的老杨树,虬曲的枝干上,每一道皴裂的纹路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其年轮疏密间,依稀可见明万历年间《边军戍守日志》中记载的"烽火夜燃,士卒枕戈"的紧张岁月;如今只剩残垣断壁的寺庙,经《古浪文物普查报告(2012)》考证,其遗址出土的梵文石碑与莲纹柱础,不仅印证着昔日晨钟暮鼓与铁匠铺锻打声交织的岁月,更与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唐代《金刚经》残页在书法风格上形成微妙呼应;而从地下出土的青铜箭镞、陶瓷残片,带着时光赋予的温润包浆,早已被《武威地区出土文物图鉴》收录编号,其金相分析报告显示,部分箭镞的淬火工艺与《天工开物》记载高度吻合,将昔日战场上的金戈铁马与市井间的烟火气息,悄然封存于铅字与数据之间。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蒙古族将领毛忠的传奇故事。《明史·毛忠传》(卷一百五十六)载,毛忠原名哈喇,"幼有勇略,善骑射",一生征战沙场,随征贺兰山、征讨曲先叛寇,在明英宗时期受封伏羌伯,成为西北边疆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成化四年,毛忠在固原平叛时,"中流矢,力战而殁",后被追封伏羌侯,谥号"武勇"。笔者实地走访西山堡时,见其衣冠冢位于青山南麓,碑额篆书"明故伏羌侯毛公之墓",据守墓人俞守仁(俞氏第二十世孙)所述,每逢清明,冢旁艾草必比别处繁茂,乡人皆言"忠魂佑土,草木含情"。更令人称奇的是,当地流传的《毛公赞》民谣,其韵律竟与明代军歌《塞上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成为口传历史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鲜活注脚。
在古浪县档案馆珍藏的《俞氏家乘》(民国二十三年木活字本,卷三《匠作志》)中,断续记载着俞氏家族的锻造历史:"先祖讳茂,明永乐年间隶西山堡军器局,掌淬火之技,所制兵刃'削铁如泥,寒芒刺骨',其艺传于子孙,至今未绝"。而据《古浪非遗谱系·传统技艺卷》(2019年编)所述,西山堡一带的锻造技艺可追溯至明代军器局,如今古丰打铁花的匠人群体中,80%以上为当年军器局匠户后裔。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俞正宏(编号GSFY-2018-037)在2018年接受《非遗中国》专访时,曾详述祖传"火候诀":"一淬需至千五度(约1500℃),二翻讲究腕力匀,三扬借风成花雨,温差爆裂化流霞",此中暗含的金属汽化物理原理,与现代冶金学理论不谋而合。更值得一提的是,俞氏家族至今保存着明代锻造模具,其内部残留的铁渣经碳十四检测,证实与明代军器成分高度一致,成为连接古今技艺传承的实物见证。
当非遗"打铁花"的星火划破暮色,存怀先生灵感如喷涌的铁水,即兴吟出那首传世绝句。这短短四句诗,恰似一把精巧的钥匙,不仅开启了铁花奇观的壮美画卷,更解锁了这片土地的精神密码。炽热的铁花,是西山堡将士不灭的英魂,是毛忠将军冲锋时飞溅的热血,更是千年文明传承的灼灼光华。
"赤焰腾空""铁炉翻浪"的磅礴气势,让人不禁梦回匠人锻造兵器时火星四溅的工坊,仿佛看见毛忠将军挥戈跃马的雄姿;"星雨坠""九霄霞"的浪漫意象,又将铁花化作边塞将士仰望的星河,寄托着后人对英雄的无尽追思。短短四句,将非遗之美、历史之重、精神之魂融为一体,"千年"二字更如洪钟巨响,震荡着岁月的长河。

白日里因烈日炙烤而微微蜷起花瓣的芍药,在暮色中渐渐舒展身姿,仿佛也在期待一场火与铁的盛宴。场地中央,巨型熔炉燃起丈高火苗,赤红的火舌贪婪地舔舐着夜空,将最后一缕晚霞也卷入腹中。此刻重读"铁炉翻浪惊尘世",老杨树斑驳的影子与熔炉边匠人的身影仿佛重叠,明代的兵器锻造声与今日的铿锵锣鼓,在时空深处产生了奇妙的共鸣。恍惚间,毛忠将军仿佛也曾伫立在此,凝视着同样跃动的铁火,为守护疆土筹备利刃。
忽然,铿锵的锣鼓声如惊雷炸响,节奏恰似急雨砸落青瓦,瞬间点燃了全场的热情。打铁花的匠人们身披赤红衣衫,宛如从历史画卷中走出的英勇战士。他们手持以百年老柳木特制、经七七四十九天浸泡桐油的"柳木勺",动作娴熟地将其探入千度熔炉。舀起的铁水在勺中翻滚如熔金,散发着令人敬畏的灼目光芒。随着一声低沉而有力的号子"起——",铁水如赤焰流星般直冲云霄,"赤焰腾空星雨坠"的诗境在眼前鲜活呈现!铁水与冷空气相撞的瞬间,轰然炸裂,万千赤红色火星如银河倾泻、流星纷坠,将夜幕染成一片绚烂火海。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惊呼声,与锣鼓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遥想,当年毛忠将军凯旋时,百姓们点燃篝火、欢呼雀跃的场景,是否也是这般热烈非凡?
紧接着,更多匠人加入这场火与铁的狂欢盛宴。铁勺此起彼伏,如灵动的画笔,在夜空中挥毫泼墨。"金英散作九霄霞",一勺勺铁水化作漫天金光,金色火星时而聚成璀璨花团,时而散作细碎星芒,宛如无数金蝶在夜空中翩翩起舞,又似被揉碎的晚霞重新洒落人间。白日里略显倦怠的芍药花海,此刻在铁花的映照下,仿佛被注入了鲜活的生命活力。花瓣随着光影摇曳生姿,与漫天星火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的绝美画卷。芍药的柔美与铁花的刚劲,恰似毛忠将军战场上的杀伐果断与对百姓的侠骨柔肠,展现出中华文化独特的美学意境。

熔炉中的铁水持续翻涌,热浪裹挟着火星扑面而来,将"铁炉翻浪"的诗韵诠释得淋漓尽致。匠人们在高温与火星的包围中穿梭,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不断滑落,却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动作的精准与流畅。他们用世代相传的精湛技艺,与火共舞,与铁对话,不仅延续着非遗文化的传奇篇章,更传承着西山堡先辈们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毛忠将军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人群中,有人高举手机,全神贯注地记录下每一帧震撼画面;有人激动地与同伴分享内心的震撼与喜悦;孩子们更是兴奋得又蹦又跳,眼中闪烁着对这神奇技艺的无限好奇与向往。
当"火树千年绽岁华"的盛景在眼前全然铺展,整片天空被铁花照亮,那冲天而起的万千火星,恰似一棵从大地深处生长而出的千年火树,每一朵"火花"都缀满岁月的故事与传承的重量。此刻回望我的和诗,方知这飞溅的铁火,不仅是诗人灵感的源泉,更是文明长河中永恒的灯塔。它熔铸着匠人的坚守、英雄的热血、诗人的情怀,在古丰芍药花海的见证下,实现了诗歌与非遗、历史与现实的完美交融。当最后一抹铁花消散在夜空,那漫天星火早已烙印在每个人心中,如同永不熄灭的文化火种,照亮中华文明的未来征途。而存怀先生的诗与我的和韵,亦将化作传承的薪火,在这片古老而炽热的土地上,代代相传。在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的时代语境下,这场火与铁的盛宴,正以崭新的姿态,续写着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壮丽篇章。
附:七绝·观非遗“打铁花”感吟
文/俞存怀
赤焰腾空星雨坠,金英散作九霄霞。
铁炉翻浪惊尘世,火树千年绽岁华。

俞存怀,字:伯君,号:墨农、养心齋主,笔名:容川,甘肃省古浪县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文化网】会员、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武威市诗词协会会员,武威市作家协会会员、古浪县作家协会会员,武威市老年书法家协会会员、古浪县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为《中国文化期刊》、《中华诗赋集锦》、《甘肃诗赋》副主编、古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儒礼)代表性传承人。诗词作品散见于《中国文化期刊》、《甘肃诗词》、《西凉文学》《浪花》、《苏武山诗词》等报刊杂志以及【中华诗词】、【中华诗赋集锦】、【中国词网】、【甘肃诗词】、【风采中华】、【中华雅士艺坛】等各大专业诗词网络平台。

作者简介:王发国,甘肃古浪县人,县作协会员,网名宁静致远,农民。早年曾有新闻作品在省市级报刊和省人民广播电台刊登播出。近年有文学作品在《古浪文史》、《西凉文学》、《速读》杂志、《武威日报》天马副刊、《古浪文苑》、《古浪童谣》、《浪花》文集收编刊发,意在墨迹中寻求快乐,耕耘中畅叙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