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洪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新闻出版编审。曾任中共黄冈地委党史办副主任、武汉大学出版社丛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兼主编、《东坡赤壁诗词》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兼主编、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东坡文化研究》杂志主编。其学术专著《精妙说话技巧》(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国立台南大学收作大学教材。《香江诗潮》《香江诗评》《中华古韵》顾问。
吴洪激评程菊仙《七一赋》
程菊仙
七一赋
南湖烟雨,一叶红船。劈波惊世,破雾擎天。启棹于家国沉沦之际,扬帆在风云激荡之间。十三志士,共商救世良方;七一精魂,永耀锤镰赤焰。昔者画舫无声,暗夜如磐。忽有春雷乍响,星火初燃。照彻九州禹甸,唤醒万众黎元。
观夫红船之魄,实为华夏之脊。舱藏马列真经,舵引工农伟力。井冈星火,延河铁骑。驱倭寇于卢沟,缚苍龙于淮泗。终见红旗漫卷,日出东方;碧血凝虹,春回大地。此皆红船精神所化,恰似钱塘潮涌,奔流不息。
若夫红船之韵,乃成世纪新声。昔揽嫦娥探月,今观巨舰巡瀛。北斗织网,天宫摘星。丝路驼铃变高铁,绿水青山入画屏。更见抗疫同舟,戍边共志。初心永系扶贫,使命长怀复兴。百载沧桑过眼,红船依旧年轻。恰似鲲鹏展翼,风雨兼程。
壮哉!红船精神,薪火相传。聚为燎原火,散作满天星。后浪滔滔,更胜前浪;青山历历,总有高峰。愿吾辈永秉丹心,再书华章于汗青!
吴洪激点评:程菊仙创作的这篇《七一赋》,文辞优美、气势磅礴,以红船为核心意象,串联起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带领中国人民奋斗复兴的伟大历程,情感真挚充沛。赋作有六大特色:
首先是意象构建。一是还原红船历史原点。开篇即以“南湖烟雨,一叶红船”的白描手法定格1921年的历史瞬间,用“劈波”“破雾”的动态描写,将红船从物理空间的“画舫”升华为精神层面的“明灯”,与“家国沉沦”“暗夜如磐”形成强烈对比,凸显建党之初的历史必然性。二是革命历程意象缩影。以“井冈星火”“延河铁骑”等意象串联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阶段,用“驱倭寇”“缚苍龙”的对仗句式,将红船精神具象为战斗实践;“红旗漫卷”“碧血凝虹”则以视觉化描写,暗喻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三是时代发展意象的隐喻。以“嫦娥探月”“巨舰巡瀛”等现代意象,与“丝路驼铃变高铁”形成古今对照,将红船精神延伸至科技强国、生态文明等新时代命题,用“鲲鹏展翼”比喻民族复兴的蓬勃态势,整个意象体系贯穿百年,浑然一体。
从艺术手法看,一是充满赋作体例的韵律美与张力感;二是铺陈与对仗结合,全文以“观夫”“若夫”“壮哉”等虚词领起段落,形成层层递进的铺陈结构。如“舱藏马列真经,舵引工农伟业。在描述历史事件或建设成就时,增添更多细节化、具象化意象,如在写革命战争时,加入更多战斗场景意象,增强感染力。四是韵律工圆,押韵规整,如每段结尾句均可押韵,让文章读起来更有韵味。又如“北斗织网,天宫摘星”等对仗句,既符合辞赋“骈四俪六”的体式要求,又通过工整的词性对应强化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五是虚实相生。“实”是再现历史场景(如卢沟抗战、淮泗战役),“虚”是体现精神象征(如“钱塘潮涌”“满天星”),二者相互映衬。尤其“百载沧桑过眼,红船依旧年轻”以时间的“沧桑”反衬精神的“年轻”,虚实对比中凸显信仰的永恒性。六是用典与创新。赋作化用“星火燎原”“鲲鹏展翅”等典故的同时,融入“抗疫同舟”“扶贫复兴”等当代话语,使传统辞赋与时代主题无缝衔接,既显文化底蕴,又具现实生命力。
总之,全赋以“红船精神”为灵魂,贯穿“诞生—奋斗—复兴”的时间轴线,从“十三志士共商良方”的初心,到“驱寇缚龙”的斗争精神,再到“探月巡瀛”的时代使命,最终落脚于“薪火相传”的召唤。结尾“后浪滔滔,更胜前浪”以长江后浪喻青年接力,“愿吾辈永秉丹心”则将历史叙事升华为现实号召,使辞赋不仅成为百年党史的“文学纪念碑”,更成为激励当代人的精神宣言。这种将宏大历史题材与传统文学形式结合的创作,既延续了辞赋“体物写志”的传统,又以现代视角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堪称思想性兼具艺术性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