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最好的启蒙教
——读王应麟《三字经》
目睹近年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道德教育严重滑坡的现象,忧心忡忡——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私自利、精神空虚、暴力犯罪等常常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显现并无时无刻地不在深刻地影响、浸淫着正在成长中的广大中学生的心灵,于耳濡目染之中,于耳闻目睹之中,使他们纯洁的心灵在纷繁芜杂的社会生活中导致心灵的残疾甚至道德堕落。此外,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不一致性也如一股湍急的暗流涤荡、冲击着青少年稚嫩、纯真的心灵,这不能不为有良知的世人敲响警钟!
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古今众多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的形成的一种共识,也是中国自古以来优良的道德教育传统。“怎样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的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内容。《礼·大学》中的“富润屋,德润身”的哲言,就强调了道德滋润身心,增加人的风采的重要性,但道德的作用远远不至于此。儒家历来倡导并身体力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理想则从培养自我的优秀品德做起,继而逐步推及家庭、国家乃至天下四方。所谓的“推己及人”“爱屋及鸟”等成语即包含此含义。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对做人问题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培养有道德修养的人提到了“教育在先”的位置上。而且孔子特别强调、重视教育要使人知道何以为人的道理。南宋大理学家、著名教育家朱熹把“希圣希贤”当作教育的宗旨,制定了“为学明理”的治学过程,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人明理做圣人。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面对当时社会风气日下的状况和局面,震耳发聩地提出了“唤醒良知”的呐喊,所谓良知就是指人性的一面。唤醒良知就是希望唤醒人性,多一些人性,少一些兽性。希望回到“人之初,性本善”的至善至美、其乐融融的和谐生活环境中。当今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普遍认识到,一代又一代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是关乎全民素质提高、民族兴旺发达的坚定基石,也是实现一个伟大民族复兴的奠基工程。否则,人类一旦在道德上偏离了正常的轨道,科学技术愈发达,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就越大。
1924年1月3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中国现在销行最多的书是什么?就我所观察还是《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论语》等这一类书”。作为古代盛行、家喻户晓的蒙学教材何以千百年来久经不衰,源源流长。明代学者吕坤在《社学要略》一书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简明扼要的回答,告诉我们这些“蒙学”教材的实际、实用价值,以及用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富有教育意义、哲理的故事、典故等所蕴涵的以小寓大的做人的道理,于朴素的、通俗易懂的语言中,于喜闻乐见的事实,在诗般的韵律,朗朗上口的感觉中,给青少年在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修德进业,甚至对日常生活中的进退揖让的礼仪规范都起到启开蒙昧、启迪心智之功效。尤其被誉为“千古一奇书”的《三字经》,不仅被译为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广泛传播,而且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儿童道德教育丛书之列,就在东南亚地区华人相对较多的国家诸如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早已将该书纳入青少年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中。国外尚且如此重视祖国的传统文化教育蕴涵的丰富底蕴,是因为他们已经清清楚楚地了解到了、也深刻地领会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对传统的道德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的引导和指引和导向作用,并在经常的诵读、学习、理解、体会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他们懂得了“推己及人”“以义制利”等道德信条对于自我道德修养、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我们坚信21世纪的物质文明肯定会比现在还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也许有很多人已经开始在深思熟虑地谋划如何地享受、品味高科技为人类提供的丰盛的宴席,而渐渐忽略了道德的价值趋向,也许在不远的将来,被称为不治之症的癌会得以彻底的根除,也许困扰世人并夺去无数生命的爱滋病会和人类说拜拜,但也许唯一毁灭人类自己的就是被人类屡屡遭到白眼放逐的道德的沉沦。
前几年非常流行的一句话“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残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且最后一种人危害最大”的警示,现在读起来仍然震耳发聩。
那就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请从博大精深的古文化中汲取力量和源泉吧——
“救救孩子的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