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画家卢德龙的作品将在黔江展出,邀我同行。黔江虽早就隶属重庆管辖,但我从来没有去过,黔江给我留下的印象,还是儿时常听老人讲的:“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言下之意是这一地区多为穷山恶水,生活艰难。走一趟就会明白如何珍惜现在的生活。后来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许多朋友的兄弟姊妹落户到这里,更加证实了这儿自然条件的险恶和人们生活的贫穷。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相信黔江也和全国一样,城乡建设已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但儿时的记忆却总是挥之不去。
到黔江的高铁还有一个月才通车,现在只能乘坐绿皮火车,也许这是最后乘坐如此的慢车了,我觉得特别有意义,这是在向过去的生活告别,象征着黔江的经济发展即将驶向快车道。傍晚抵达黔江,跟我想像的一样,黔江和全国所有的城市一样,到处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灯火辉煌,儿时听说的那种艰难困苦的景像再也找不到踪迹。
笫二天一早,黔江区原人大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孙章华接待我们去展厅。当汽车驶出在繁华的街道,房屋逐渐变稀,农村景色迎面扑来,我不免感到有些疑惑,难道黔江市区没有像样的美术馆?这次展览会选择到一个新的开发区?汽车在乡间公路上行驶,两边是农田和菜地,道路变得越来越狭窄。汽车最后停在一个村囗停下,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只听孙主任说道:“到了到了,就是这里。”我环顾四周,在群山的环抱下,一片广阔的农田。我感到诧异,这样一个高档次的美术展览,怎么会选择到这么偏僻而又人烟稀少的农村展出?一般著名的书画家对自己的作品展出都比较看重地点和展览馆的地位,卢德龙作为重庆市政协书画院的副院长,在全国有一定名气,他的多次展览,都选择在大城市里的高档美术馆,这样才能产生一定的影响。黔江这样的安排,卢德龙亊先知道吗?我问德龙,他说是在金鸡书院,但并不知道具体位置。下车后,见路边有一级长长的石梯,我们跟着孙主任爬上石梯,我的眼睛突然一亮,横在我眼前的是一座中式建筑的庭院,虽然占地不大,但小巧玲珑,青砖、白墙、灰瓦,古朴典雅,树木葱笼,在四周的农田和农舍中,显得格外瞩目。我竟然没有想到,在这偏僻的农村,会有这样一座气派精致的建筑。孙主任介绍说:“这就是金鸡书院,是清代咸丰元年修建的,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历史。”此时,我对金鸡书院的兴趣,已超过了书画展览,我提议在举行开幕式之前,先参观一下书院,孙主任兴致勃勃地答应了。他帶领我们沿着外院,经过一段鲜花簇拥的小径,走到一处几块巨石搭建的石门,孤零零地耸立在荒野中。孙主任说:“这里原是金鸡寺遗址,是清代乾隆年间修建的,现在已经荒废,只剩下这座石门。”接着又说:“依托金鸡寺而建的金鸡书院,当年贤达以贫寒子弟求学不易,捐赠修此书院,虽然也年久失修损毁,但为了振兴乡村文化,在乡民强烈要求下,得以重建。”
回到书院,穿过青石铺就的庭园,走进展厅。虽然展厅并不宽敞,但空间很高,卢先生的大幅作品也能挂上,加上灯光的配制齐全,展厅光线明亮,具有很好的观赏效果。由于展线不够,有的作品只能平铺在展厅中间的长桌上,便于近距离观赏。孙主任似乎为了打消我们的顾虑,他解释道:“李子村距主城只有半小时车程,周末和节假日城里人到这儿很方便,加上李子村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了网红打卡地,不久前油菜花开季节,来这里旅游的遍山遍野,不必担心参观的人流量。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展览放在这里,也是为了提升乡村文化的档次。现在农村富裕了,对文化也有了更高的追求,我们也经常请大学的教授和全国著名文化学者来这里讲课,让偏远的农村也能跟上世界先进的科技文化的步伐。”孙主任的言下之意,我完全能够理解,我也感到把这次展览放在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沉淀和悠久文化传统的乡村,别具一格,意义重大,但我不知德龙如何作想?不过,我了解德龙,他一贯重视送文化下乡,几乎每年春节期间,他都会帶领市政协书画院的书画家到农村,为农民书写春联,画农村的新气象。同时,到农村深入生活,也开阔了书画家的视野,扩展了创作的题材。因此,卢德龙在开幕式的致辞中说:“我认为送文化到农村,是我们艺术家的责任,也是艺术价值的真正体现,艺术本来就生于泥土,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无不诞生于劳动与土地,可以说送文化下乡,也是一种艺术的回归,我的作品能够到农村展出,恰似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循环,使我的作品扎根农村,更具生命力,体现了艺术真正的价值。”
开幕式结束后,当观众拥向展厅时,我独自步出书院,德龙的展览我已看过多遍,现在我完全被李子村的田园风光所吸引。站在院坝上,极目四望,山下是一块小平坝,油菜花期已过,田野一片深褐色,长滿沉甸甸的果实,丰收在望。四周的丘陵,长滿树木,苍翠如滴。蜿蜒的金溪河在平坝上静静的流淌,在阳光下闪着鳞鳞的波光。散布在山坡上的村落,一幢幢新建的楼房,在绿荫遮掩下若隐若现。我眼见的一切,显示了李子村的美丽和富足,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我一直不忘“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的老话,原来当我亲临其境,看到黔江現在的变化,在心理上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返程时,我们买了高铁票。说是高铁,只是车厢密封而舒适了,其实车速和绿皮火车一样缓慢,我觉得奇怪,便问列车员,他说现在行驶的还是渝怀线,弯道多,无法提速,再过一个月渝厦高铁新线通车了,那时重庆到黔江,不再花四个半小时,而只需半个小时就行了。我不禁由此想到:如果把轨道比喻为文化,把车厢比喻为经济,只要加强文化建设,明确了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那么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能加快了。一个月后,从重庆到黔江的高铁正式通车了,而金鸡书院的文化建设又上了新台阶。许多大学的著名教授纷纷被邀邀请到金鸡书院讲课,连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过的著名历史学家纪连海先生也造访了金鸡书院。黔江的农村文化振兴,真个是跨上了快车道!
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