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忠魂:孙永勤与冀东抗日壮歌
一罗培永
在冀东的崇山峻岭间,至今流传着一个震撼人心的名字——孙永勤。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以民众抗日救国军军长的身份,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用热血与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日战歌,他的事迹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孙永勤出生于河北兴隆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艰苦的生活磨练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压迫者的强烈反抗精神。“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国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冀东地区也深受其害,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孙永勤目睹同胞惨遭欺凌,家园被日寇蹂躏,心中燃起了熊熊的怒火,他毅然决定投身抗日,誓要将侵略者赶出中国。
1933年,长城抗战失败,冀东大片土地落入敌手。孙永勤深知,只有武装起来,才能真正保卫家园。1934年2月,他在兴隆县黄花川召集志同道合的乡亲们,高举“民众抗日救国军”的大旗,正式宣布起义。这支由农民、猎户、矿工等组成的队伍,虽然武器简陋,但每个人都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孙永勤治军严格,他明确提出“不扰民、不害民、抗日救国”的宗旨,赢得了广大民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在孙永勤的带领下,民众抗日救国军迅速发展壮大,他们利用冀东山区的有利地形,开展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时而设伏截击日军运输队,夺取武器弹药;时而奇袭日军据点,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在五指山、茅山等地,孙永勤指挥部队与日军展开多次激烈战斗,一次次粉碎敌人的“围剿”。每一场战斗,他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战士们在他的感召下,无不奋勇杀敌,以一当十。
随着抗日救国军的声威日益壮大,日军将其视为心腹大患,调集重兵对其进行疯狂围剿。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孙永勤毫不畏惧,他带领部队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1935年5月,在遵化茅山一带,孙永勤率部与日军展开了最后的决战。战斗中,救国军战士们弹药耗尽,就用大刀、长矛与敌人拼杀,鲜血染红了茅山的土地。孙永勤多处负伤,但仍然坚持战斗,最终不幸壮烈牺牲,年仅40岁。
孙永勤虽然牺牲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冀东人民和全国同胞。他用生命诠释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和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他领导的民众抗日救国军的英勇事迹,成为冀东抗日斗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漫步在冀东的山水之间,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喊杀声,看到孙永勤那坚毅的身影。他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燕赵悲歌志士狂
揭竿振臂战旗扬
冀东烽火燃千嶂
救国戎衣护八荒
铁马冲寒驱寇虏
钢刀浴血守家乡
青山埋骨英魂在
浩气长存日月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