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新


2025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成立104周年的辉煌时刻。时光悄然流逝,已跨越了一个世纪。原计划仅撰写一篇短文以作纪念,题目亦已构思妥当,准备大加赞赏一番。然而,两次动笔皆未能准确传达心中所想。反复思索后,决定将其扩展为一个系列,通过三篇文章深入探讨清远石坎土碗与百年中国之间的历史文化故事。
收到两个碗,一个是石坎豆青大汤碗,这个石坎土碗特别有意思。一边刻着“世界维新”,一边则是“丁财贵旺”。
翻查资料,“维新”一词的出现并不久远,大约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末时期(1870年左右)。王韬、郑观应、薛福成、马建忠等出身洋务派的思想家,因与西方接触密切,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尽管他们缺乏系统的理论,却为后续的维新运动奠定了基础。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及谭嗣同等思想家进一步将理论系统化,并付诸实践,最终以“戊戌变法”作为其成熟的标志,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维新思想的核心主张包括:
-政治方面:废除专制,实行君主立宪,设立议院以通达民情。
-经济方面:发展民族工商业,通过“商战”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文化方面:废除八股,兴办学堂,翻译西方书籍,融合中西教育。
“丁财贵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家庭昌盛的核心愿景,融合了人丁兴旺、财富丰盈、地位尊贵、健康长寿四大理想。这一概念在风水、命理、民俗中均有深刻体现。
- 丁(人丁兴旺):指家族血脉延续、子孙繁盛。古代“丁”特指男性后代,象征家族根基稳固。
- 财(财富丰盈):指物质富足、财源广进。
- 贵(地位尊崇):指象征社会声望、权力提升,如科举中第或仕途晋升。
- 旺(健康长寿):常与“寿”互通,强调身心康泰、福寿绵长。
石坎土碗上两面的文字,展现出老百姓截然不同的期望:一面希冀理想状态得以恒久维系,另一面则热切期盼全方位的变革。这折射出当时国人在生活与理想之间矛盾交织的生存状态。


另一个石坎土碗同样是一个大汤碗,上款镌刻着四个大字:“抗战必胜”。
1934年,日寇大举侵华。在日寇凭借优势兵力长驱直入之际,上海、南京等地相继沦陷。面对严峻局势,不少人对抗战前途感到怀疑和悲观。汪精卫等人趁机散布谬论,声称中国武器远不及日本,继续抵抗只会导致亡国,企图混淆视听,破坏抗战大局。
1937年,蒋百里将军提出:“从我们的历史上看,我们革命的芽已经长出了,有了二十七年建国的经验,给我们一个很大的见证,加强了我们抗战必胜的信念。从世界历史上看,我们是一个不但大而且是统一的国家,在贤明的领袖领导之下,我们一定可以发挥我们民族固有的抵抗力,把敌人打出去!”
1938年,蒋委员长说:“中国正处在四千余年历史上未曾有的民族抗战,此抗战的目的在于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之侵略,挽救国家民族于垂亡,同时于抗战之中加紧工作以完成建国之任务。”
1938年5月,毛主席的《论持久战》,通过对中日双方整体实力的对比,准确地预言了抗日战争将会经过“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三个发展阶段,指出了日本最终会战败而胜利必将属于中国!
“抗战必胜”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凝聚民族意志的核心信念,其背后既有战略思想的支撑,更是全民浴血奋战的精神旗帜。这一信念最终转化为历史现实,关键在于战略智慧、全民动员、国际格局演变与民族精神的共振。
从“丁财贵旺”到“世界维新”,再到“抗战必胜”,中国人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始终坚定不移。从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到戊戌变法的维新图强,再到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中国人民始终在探索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道路。尽管历史的车轮在动荡中辗转前行,但中国人民对理想世界的执着追求从未停歇。
抗日战争的爆发,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巨大挑战,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坚定信念的一次伟大实践。从“世界维新”到“抗战必胜”,中国人民不仅继承了历史上的变革精神,更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升华,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壮丽篇章。
清远石坎土碗,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