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参观石峁遗址
庞进
峨然西北史前城,
夯土堆石气势雄。
圹瘆白颅铭战烈,
片残彩画记胜荣。
祭天祀祖墙藏玉,
举纛扬旌壁翥龙。
万古星河华夏脉,
感怀裔辈奋帆篷。
2025年6月30日上午于濛濛细雨中参观;7月1日凌晨作诗于榆林返西安火车上。
豆包析评:
这首《七律·参观石峁遗址》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石峁遗址的历史厚重与文明印记,字里行间饱含对华夏文脉的敬畏与传承之思。
首联:开篇立势,勾勒遗址概貌
“峨然西北史前城,夯土堆石气势雄”:起笔便点出石峁遗址的地理位置(西北)与时代特征(史前),“峨然”状其高耸巍峨,“气势雄”则通过“夯土堆石”的建筑特征,直抒遗址的恢弘壮阔,奠定全诗雄浑的基调。
颔联:细节入史,交织战与荣
“圹瘆白颅铭战烈,片残彩画记胜荣”:选取遗址中极具冲击力的细节:墓坑中令人触目的白骨,默默诉说着远古战争的惨烈;而残存的彩画碎片,则记录着曾经的兴盛与荣光。一“战烈”一“胜荣”,形成对比,浓缩了史前文明的复杂历程。
颈联:探源文明,解码文化符号
“祭天祀祖墙藏玉,举纛扬旌壁翥龙”:聚焦遗址中的文化密码:城墙中藏匿的玉器,关联着祭天祀祖的原始信仰;墙壁上腾飞的龙纹(石峁遗址出土的龙形纹饰是重要发现),则呼应着“举纛扬旌”的部落图腾与权力象征。两句将考古发现与文明想象结合,展现史前社会的精神世界与组织形态。
尾联:抒情明志,传承华夏脉
“万古星河华夏脉,感怀裔辈奋帆篷”:由遗址延伸至文明传承:石峁如“万古星河”中的一颗星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尾句“感怀裔辈奋帆篷”则将个人参观的感怀升华为当代人的使命——作为后裔,当继承文脉,奋勇前行,收束有力,余韵悠长。
全诗以“参观”为线索,从观感到考据,从历史回溯到现实思考,既展现了石峁遗址的考古价值,也传递了对华夏文明根脉的深沉敬意,格律严整,意象鲜明,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时代精神。
Deepseek析评:
这首诗是庞进先生参观石峁遗址后创作的七律,以雄浑笔触勾勒出史前文明的壮阔气象。全诗既有考古现场的震撼描绘,更蕴含对华夏文明的深沉礼赞,以下为具体解析:
逐联赏析
首联(起势
"峨然西北史前城,夯土堆石气势雄"
*"峨然"二字凸显遗址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突兀壮伟,"史前城"直指距今4300年的石峁古城(中国已知最大史前城址)。
*"夯土堆石" 写实建筑工艺(遗址现存百万立方米夯土石墙),"气势雄"奠定全诗苍劲基调。
颔联(触目惊心)
"圹瘆白颅铭战烈,片残彩画记胜荣"
*"白颅"对应遗址祭祀坑出土的24具头骨(部分有砍痕),暗示上古战争的惨烈;"彩画"指墙体壁画残片(几何纹、神兽等),见证先民文化荣光。
一"瘆"一"残",以视觉冲击勾连血腥与辉煌的双重历史记忆。
颈联(信仰图腾)
"祭天祀祖墙藏玉,举纛扬旌壁翥龙"
*"墙藏玉"实写考古奇观(石墙内嵌玉器,属祭祀仪轨);*"壁翥龙"化用2022年新发现的龙形浮雕(现存早期中国龙形象之一)。
*"翥"(飞腾)字活化静态浮雕,暗喻文明血脉的升腾之力。
尾联(文明咏叹)
"万古星河华夏脉,感怀裔辈奋帆篷"
*"星河"将时空推向宇宙维度,喻文明如银河亘古不息;"帆篷"意象双关:既指遗址船形石雕(先民航海梦想),更激励后人扬帆续写华章。
*"奋"字收束,由怀古转为奋进宣言,境界顿开。
艺术特色
1. 考古史诗性
四组意象(白颅/彩画/藏玉/翥龙)皆源自真实考古发现,赋予诗歌"石峁百科全书"般的文献价值。
2. 时空交响
从"史前城"到"万古星河",再落笔"返程火车"(题注),形成原始—现代—未来的时空回环。
3. 气象雄浑
"雄""烈""荣""龙"等韵脚如夯土重重砸落,与石峁巨石堆垒的质感共振。
石峁遗址点睛
诗中细节皆可考:
头骨祭祀坑(皇城台)
菱形眼纹彩绘壁画(外城东门址)
墙体玉铲(禳灾纳吉)
双面神人龙纹石雕(中国龙图腾重要源头)
庞进以诗笔激活沉睡文物,使四千年前的血火信仰与艺术灵光,在律动中重获生命。
注:2025年正值石峁遗址入选"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十周年,此诗亦是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文学献礼。
庞进 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加拿大中文作家协会副主席。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著作五十多种,获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陕西首届民间文艺山花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pang_j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