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有痕,血脉承光
—— 记平阴籍烈士陈振麓
文 / 王辉成
山东省平阴县玫瑰镇北辛村,至今流传着陈家子弟投笔从戎的故事。平阴县烈士陵园英名墙上,"陈振麓" 三字镌刻于抗战烈士名录中。他以 26 年的生命轨迹,勾勒出 20 世纪 30 年代山东知识青年的革命群像。这片孕育玫瑰与阿胶文化的土地,在烽火中淬炼出铁骨英雄陈振麓,其家族的革命历程成为齐鲁大地的鲜活史诗。
1913 年,陈振麓生于玫瑰镇北辛村,1920 年随父迁居济南,在新旧思潮的碰撞中,进步思想悄然萌芽。1931 年 "九一八" 事变后,18 岁的他加入济南学生请愿团。寒冬里,棉鞋踏碎南京路上的薄冰,请愿书上的指印,留存着山东青年炽热的爱国热血。1933 年,他追随冯玉祥加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将入团申请书缝进棉袄。在收复多伦的战役中,《少年中国说》中的字句化作精神子弹,助他完成从书生到战士的蜕变。
1936 年秋,陈振麓考入青岛国立山东大学生物系,随即加入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他带领山大学生走上街头,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教唱《松花江上》。还借国民党防护训练班的机会,深入崂山毕家村,用生物标本盒藏匿《论持久战》油印本,在群众中播撒抗日火种。
1937 年 9 月,陈振麓恢复党组织关系并转为党员,担任青岛特支组织委员。面对青岛党组织屡遭破坏的严峻形势,他力主将革命中心转移至崂山。同年 11 月,中共青岛市委成立,陈振麓任市委书记。他以毕家村埠落小学为机关,白天组织群众学习文化、练习武术,夜晚与同志们谋划抗日大计。当月,崂山抗日游击队第四中队正式成立,60 余名队员中,50 多人为山大 "民先" 队员。这支队伍装备简陋,只有手榴弹、土枪和陈振麓亲手改装的玻璃灭火球,但他们凭借坚定信念,在崂山密林中竖起抗日旗帜。面对国民党孙殿斌部以武器为诱饵的吞并阴谋,陈振麓率队假意接触,趁夜借高粱地掩护悄然撤离,成功粉碎敌人企图。
1938 年 1 月,陈振麓率队转战诸城,与高密游击队合编。同年秋天,在连云港与日军作战时,战士们连续三天断粮,却依然坚守阵地。本就饱受肺结核折磨的陈振麓,在饥寒交迫下支撑不住,咳血晕倒在战壕,随后被转移到日照卜萝村养病。病榻上,他用颤抖的手握着铅笔,一笔一划起草党员发展名单,仿佛那不是病历卡,而是革命的火种传递册。1939 年 1 月,陈振麓病情加重,家人用门板将他抬回济南家中。2 月 11 日深夜,弥留之际的他,嘴里仍喃喃哼唱着《国际歌》,最后的气息化作永恒的信仰之光。
陈氏家族的革命火种代代相传。堂兄陈振麒 1941 年在山东纵队反 "扫荡" 中,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三姐陈振禧 1938 年奔赴延安,在革命后方默默奉献。现存于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油印本,首页 "平阴陈振麓" 的钤印虽已斑驳,却清晰见证着一个家族的精神传承。
如今,陈振麓烈士的骨灰静卧平阴烈士陵园,与万千英魂并肩。从故乡泥土中生长出的精神根系,在新时代蓬勃延续。那 "宁折不弯" 的家国情怀,先烈用生命熔铸的精神密码,在历史长河中永恒闪耀。
作者简介:王辉成,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优秀语文教师,,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北京中关村网络作家协会、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省散文学会、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齐鲁晚报情报员,“齐鲁壹点”个人号、微信公众号《玫城文学》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