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兴有好女
——记抗金名将岳飞夫人李娃
陈宝明
宜兴古称“阳羡”。她以古老而秀丽的山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滋育了一代代名臣良将、文人学士,在这块肥沃土上,流传着不计其数的各类名人事迹、故事和传说,其中不乏杰出的女性。如春秋时有为救逃亡的伍子胥而舍身成仁的史贞女,又有不恋浮华生活而追寻范蠡隐居阳羡的浣纱女西施;东晋时有反抗封建礼教,崇尚爱情自由的祝英台等。到了南宋初年,又出现了一位贤妻良母的巾帼英雄──抗金名将岳飞的夫人李娃。她们都曾经是各自朝代里的杰出代表,在宜兴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其中李娃被誉为“宜兴有好女”的称号,她的英雄事迹经久不衰,至今尚广为传唱,令人敬仰。
在两宋之交的动荡时期,岳飞来到宜兴剿匪,受到宜兴人民的欢迎和支持。岳家军不断壮大,以宜兴为根据,地四面出击,大大打击了金兵的嚣张气焰,阻止了金兵南进的步伐。
岳飞第一次结婚是在16岁,妻子是老家河南省汤阴县程岗村一位刘姓女子,生有岳云和岳雷、岳安3个孩子。建炎元年(1127),岳飞背井离乡、从军报国,留妻子刘氏在家乡照顾老母和幼子。后来由于家中困窘,加上汤阴县被金兵占领,刘氏最终撇下岳母姚氏和岳云、岳雷、岳安而改嫁他人。岳飞的故乡相州汤阴沦陷后,有个同乡前来寻找岳飞,告诉他母亲姚氏和岳飞子女的消息,并且转达了姚氏的反复叮嘱:“为我语五郎,勉事圣天子,无以老媪为念也。”岳飞愤恨刘氏的背信弃义,更怜老母姚氏和儿子的凄惨境地,派人18次潜回汤阴,方才将老母和儿女接到宜兴岳飞军营。
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岳飞有家眷在宜兴,岳飞夫人李娃就是宜兴人,其三子岳霖即生于张渚。后岳霖也娶妻于宜兴,得四子一女,从此世居宜兴,并在宜兴周铁镇唐门村建起了岳飞的衣冠冢和显祖庵。
李娃(1101—1175),字孝娥,宜兴渔女。1130年春,在宜兴张渚与27岁的岳飞成亲,李娃比岳飞大2岁。她吃苦耐劳,忠贞贤德,有胆有识,颇有大家风范,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她身上有着宜兴传统女性的那种大气、贤良淑德和聪慧。她与岳飞的爱情虽然没有轰轰烈烈和石破惊天,没有海誓山盟和花前月下,没有一见钟情和鲜花烂漫,但是夫妻互相信赖、互相守护、互相珍惜,相濡以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让人羡慕。
清乾隆间的《续资治通鉴》中有对李娃的描述,称“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可见李娃在安定后方军士家属方面,是做了很多工作的,享有“楚国夫人”的爵位。岳飞被追封一字真王“鄂”之后,李娃亦加封为“正德夫人”。
李娃怀有中华民族的“忠、孝、节、义”传统美德,她协助岳飞将军做好随军亲属的安抚工作,常常带些慰问品,看望阵亡将士、受伤将士的家属等,使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鼓励和支持受伤者身体恢复后重返战场,为国杀敌,还收养阵亡将士的孤儿,培养他们长大成人,为岳飞在前线作战减少了后顾之忧,受到将士们的赞誉和爱戴。她还为岳飞遏制叛乱,稳定军心。一次,岳飞在外,一些怀有叵测之心的将领,阴谋叛乱闹事。李娃察言观色,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不显山露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秘密命令众将带领士兵把叛乱者一一逮捕,并当场诉说反贼的罪行,随即命令刀斧手砍了他们的头颅。一场即将爆发的事件,顷刻烟消云散,由此稳定了军心,使部队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汤阴县志》如是记载:“部下军事有谋叛者,李夫人廉得之,不以言,一日会诸将于门,立命捕斩叛者,一军肃然。”
在家庭中,李娃为人谦恭,口碑甚佳。她对岳母姚太夫人孝敬有加,每日端茶侍候,嘘寒问暖,姚太夫人非常满意,时常夸奖她;对丈夫也特别温柔体贴,经常为丈夫分忧解难,减轻夫君的精神压力,使其全心全意地为国操劳;对子女则倾注一生,日夜操持家务,无怨无悔,将家庭治理得井井有条。对岳飞前妻所生二子岳云、岳雷爱护胜于己出,深得婆婆欢心。
绍兴六年(1136)三月二十六日岳母姚氏去世前夕,她与岳飞总是全天侍候,亲自调药换衣,无微不至。姚氏死后,李娃陪同岳飞和岳云等人扶其灵柩,光脚徒步走到江州的庐山,丧葬完毕后,与岳飞就留在东林寺中为母守孝。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39岁的岳飞被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所害之时,腰间还系着李娃给他的玉环。正如史学家王曾瑜先生所说,这块玉佩也许是李娃给他的纪念品吧,上面倾注着妻子对丈夫的一往情深和丈夫对妻子至死不渝的爱。后来,岳家被抄,时年41岁的李娃“阖门远徙,阅岁屡迁”,带着两房儿媳、两房尚在襁褓中的儿孙们千里迢迢到达岭南。并且,在夫君岳飞和长子岳云都横遭惨死,天廷幽晦、前途黑暗、周边瘴气弥漫、膝下妇孺待哺,千斤重担全压在一个女人的瘦肩上时,她受尽了解差的冷言冷语、百般刁难与折磨;受尽了狱卒的白眼、谩骂和拷打;受尽了世俗的冷嘲热讽,不怕苦,不怕累,不畏难,无怨无悔,忍辱负重,克服了种种困难,撑起了岳家的一片天地。在流放岭南的19个严冬中熬过了凄风苦雨,保全了岳氏留下的10多个子孙。
绍兴三十一年,宋孝宗赵昚终于为岳飞平反了冤案,洗刷了耻辱,见到了曙光。当听到这个石破天惊的大喜事时,一家老小抱头痛哭,个个泪流满面。已年高62岁、白发苍苍的李夫人长跪在夫君灵位前,身后是已长大成人、生龙活虎的一排岳家儿女。之后,她就带领着全家从惠州回到京都,孝宗皇帝褒奖李娃:“前楚国夫人李氏,柔洁以为质,俭勤而自修,处安荣不闻骄妒之愆,居患难不敢幽闲之操”。
淳熙二年(1175),李娃卒于江西九江,寿年75岁。李娃生前遗嘱:“终后葬庐山,陪伴岳母姚太夫人。”李娃死后,被孝宗皇帝赐葬九江市德化县(今九江县)南白鹤乡山口桥村太阳山腰,距姚太夫人墓五里。其墓环峰面目,两翼低山相对,前有清流,终年不断,又名“飞燕投河”。河东有绵羊山、牛头山、鲤鱼山与太阳山对衬,堪称“三牲祭李”。明正德十四年(1959)十一月,因宁王朱宸濠在南昌举兵叛乱,岳氏子孙外逃他乡,其墓为当地一暴发户陈守仁侵占。但未过几代,陈守仁子孙却死亡绝代。
崇祯二年(1629),岳氏后裔秀才岳联霄见祖山被占,向德化县告状,知县伍常逊将墓山判还给岳家。但明末清初,官司几经曲折。直到乾隆五年(1740),知县景师毅、知府施廷翰、巡道李根方受理岳氏后裔岳思先状告,将太阳山判归岳家,府、县还出资修复李夫人墓,砌筑拜台,状如坛坟,并立《宋岳忠武王夫人李氏之墓》碑。后来,墓前还立了岳飞二十七世孙书法家岳士杰书写的“声叙”“封禁”二碑。墓地四周砌了院墙,大门落锁,保存完好。
1959年,江西省九江县人民政府把李娃墓被列为第二批江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门安排了看护人员,成为江西省庐山风景区的名胜古迹之一。
李娃就是“以吾夫之贤,可使无后乎”的信念,给了她无穷无尽的力量,加上宜兴女人特有的聪明、勤快、吃苦、能干,使其一生的壮举赢得了“宜兴有好女”的声名,成为激励一代代宜兴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梦想的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书籍。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