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卫反击战系列文章(三)烽火老山记忆
——原67军199师596团政委吕嘉明坚守老山主峰阵地的日日夜夜
王晓瑜
题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对越自卫反击战,驻守老山主峰阵地的原67军199师596团吕嘉明政委,在纪念自卫反击战胜利40周年之际,他经常喃喃而又深情地吟着《热血颂》的歌词:“当你离开生长的地方梦中回望,可曾梦见河边那棵亭亭的白杨。每一棵寸草都忘不了你日夜守望,思念你的何止是那亲爹亲娘。当你握别温暖的手泪落几行,可曾感到背影凝聚着滚烫的目光......”他轻轻地吟着神情凝重地陷入对那一场场血雨腥风的残酷战斗的回忆中。
奔赴战场
1985年3月,在对越自卫防御轮战中,67军199师596团担任了老山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任务。这时,吕嘉明除了严密组织部队开进外,心里最放不下的,是他那历经苦难、已经80多岁高龄的老母亲。临近出征,当兵入伍时,母亲曾经的叮嘱又在耳边响起:国家养活百姓不易,当兵就是百姓”孝敬”国家,听娘的话,在部队好好做事。可是,这次毕竟是去真枪实弹的战场,不能让老母亲为自己牵肠挂肚。于是,他想出一个主意,一连写了几十个信封,让孩子像往常一样,每过一个多月,就用他写好的信封,给老母亲写信报平安。他依依告别妻女,和部队一起奔赴祖国的南疆。
吕嘉明,1945年4月出生于原莱芜县矿山公社张家洼大芹村。他14岁时,父亲积劳成疾病逝。1964年高中毕业,历经三年自然灾害,家庭生活非常困难。他选择了和哥哥一样的道路,参军到部队锻炼成长 。当时部队中,有许多战士是文盲,他除了晚上组织文盲战士上夜校,还要帮助战友读信、写家书,赢得了战友们的热爱与好评。后来,他被调到团政治处做报道工作,经常熬夜,功夫不负苦心人,他写的稿件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多家报刊刊登,经过党组织的培养和个人努力,他先后担任了排长、宣传干事、组织科副科长、团政治处主任、军宣传处副处长及团政委等职务。
吕嘉明当战士时,不怕苦不怕累,不仅写的一手好文章,而且训练成绩十分突出。被评为“投弹能手”“特等射手”“刺杀标兵”,连续五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当兵第二年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猫耳洞的非人生活
吕嘉明回忆说:由于老山海拔较高,树林棘刺茂密,天气炎热潮湿,气候变化无常,一会儿烈日当空,一会儿倾盆大雨,大雾弥漫,道路坎坷湿滑,蚊虫叮咬,环境非常恶劣。为了完成长期坚守的任务,战士们以“人在阵地在,我与阵地共存亡”“宁肯站着死,绝不躺着生”作为豪迈誓言,以阵地为家,顶着敌人炮击,工事塌方,特工袭击的危险,长期蹲守在窄小潮湿的“猫耳洞”里。饿了,以压缩饼干充饥,渴了接点雨水解渴,由于长期蹲守,很少见到阳光,加之潮湿,有的战士身上严重溃烂,不得不打起了“裸体战”。
81岁的吕嘉明,个头虽不很高,但很魁梧,精神矍铄,一脸威武之气,不减当年的英姿风采,他深情地说:如歌词言,“每一个热切的向往都充满你的力量”。战士们毕竟充满着青春年少的阳刚之气,即使在如此恶劣的战争环境里,依然对生活充满无限的爱恋。一个猫耳洞住2至3名战士,白天除了观察员,战士都隐蔽在洞里,看不到洞外的阳光,那种对阳光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触,战士们常常戏称他们自己是“现代山顶洞人”。战场没有电,猫耳洞也不能点灯,以防暴露目标。但是他们把低矮直不起腰的猫耳洞“打扮”的很温馨,每个人修一个宽四五十公分,长约一点七米的土炕,最底层铺着防潮垫子和塑料布,每人一条小褥子,因为潮湿,褥子上湿漉漉的,有的战士得了关节炎。可是,他们依然憧憬着美好生活,他们在洞壁上挖了整齐的小洞,放置牙膏牙刷,毛巾及生活用具,洞内很干净利落。吕嘉明和部队领导看到这种情景,内心不由得产生震动。战士们选择了军装,就不能和后方青年人一样,无拘无束地工作和生活了。于是,走进战士们中间,吕嘉明与战士们常常亲切握手或者拍拍肩膀,以示对战士们的慰问。
山东省慰问团团长,原副省长马连礼看到老山战士们的身处环境后,流下了眼泪。他说:这些战士有不少都是独生子,在家里还要人照顾呢,他们如今都成为了保家卫国的血性男子汉。他还说,将来胜利凯旋后,凡是立三等功复员回山东的战士,全部安排工作。后来,这个政策全部得到了落实。
吕嘉明常常回忆说:站在老山峰顶,北望祖国土地,江山如画,心潮彭拜。南望越南国土,心情很纠结,曾经如此友好的国家,到兵戈相见,原因很复杂。但是越南恩将仇报的做法着实让中国人心寒至极。
危险无处不在
战场上,危险无处不在。有一次,吕嘉明陪同军政委姜福堂查看阵地,起初天气晴朗,天公很作美。在观察所竟能看见越军刷锅子的镜头,锅子上粘的菜叶,也被越军用手抓起来,再放到嘴里吃了。大家说,咱们的条件比越军好多了。可转瞬间,因我方人员稍微多了一点,被越军发现。说时迟那时快,越军突然用远程炮开始向我方射击,顿时炮火连天,浓烟滚滚,射击密集,每隔四分钟就发一颗炮弹。大家被围困在观察所,进退两难 。晴朗的天也发生突变,并下起了小雨。直到天黑了,炮弹相隔的时间有点稀疏,七八分钟一发。这时,大家迅速转移,刚走出洞口,一个炮弹在离观察所六七米远处爆炸,火光冲天,所幸无人受伤。可在匆忙撤退中,雨天路滑,用竹片构筑的台阶更是溜溜的滑,吕嘉明突然摔倒,双膝着地,当时就疼痛的难以站立,警卫员连拖带拉的把他护送到安全地点,他腿部受伤,膝盖伤残。

40年后的今天,吕嘉明受伤的膝盖常年疼痛,直接影响他的饮食起居,战争虽已远去,可是创伤永远难以抹平。
战场上,有时敌方漫无目标的打冷炮,年轻气盛的战士有时不大注意躲避。曾经有三个战士在阳光下正洗菜,突然越军发了一发炮弹,恰巧落在战士身边,刚刚还谈笑风生的战士,霎那间有两名血肉模糊,鲜血横流,当场牺牲,另一名战士腿部受重伤,等火速把他送到团卫生队后,由于失血过多,救治无效牺牲。战友们心疼的流泪,内心对越军的仇恨不言而喻。个个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即与越军决一死战,为遇难战友报仇雪恨。
吕嘉明滔滔不绝地讲着战士们的英雄事迹。恰似“你默默无闻的足迹写下不朽篇章”。有一位名字叫潘家前的志愿兵,已经结婚,有了一个女孩,去前线阵地之前,因为年龄大了,被留守后勤。然而,当时战士们几乎都认为出征打仗是保家卫国、为国家做贡献。不去前线非好汉,只要有机会,一定尽力争取。如果被留守后勤,一定要领导说清楚理由方才罢休。
一天中午,当时急需开辟从老山主峰阵地到1072阵地的通道。需用导火索炸出1米多宽的路道,由于负责开辟道路的排长缺乏经验,潘家前主动请缨,跟随排长协助开辟通道。临出发前,吕嘉明把自己没舍得抽的两盒香烟送给了潘家前,潘家前高兴地向吕嘉明政委打敬礼。战场上险象纵生,每走一步,不知道会遇到什么?历经辛苦完成通道任务,晚上返回住所时,潘家前不幸踩着了一颗地雷,身受重伤。没有单架,只能迅速砍下竹子,编织成简易的单架,可惜等到达医治地点,因流血过多而牺牲。大家都心疼的无以言表。他本来完全可以活着的,可是,他选择了艰苦和危险的地方。
当你握别温暖的手泪落几行,可曾感到背影凝聚着滚烫的目光。来自于山西籍的战士李海涛,作战之前休假回家,准备和心爱的人结婚。当他正在筹备结婚事宜时,突然接到部队打来的电话,他立刻安慰未婚妻,等他从战场凯旋而归,再入洞房,如果万一…..未婚妻眼含热泪,急忙伸出右手堵住了他的嘴巴。
在战场上,李海涛勇猛杀敌,不幸牺牲。他的未婚妻给他写了好几封情深缠绵的书信。她在信里羞涩地告诉他:新房子虽然有点儿寒碜,但收拾的很温馨漂亮;未婚夫妹妹上学的事儿已经安排妥当;父亲母亲的事儿由她来侍奉。要求他在部队安心作战等,这场没有结果的婚期,真的成为了永世的遥遥无期。
誓死上战场
吕嘉明很少提及自己的事迹,他不断地讲述着战士们惊天动地的壮举。
他说:战场是残酷的,但是也历练了官兵的家国胸怀、担当气节。“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牺牲的战士们,英魂常在天地间,他们的英灵从来没走远。
当时,参战官兵大都很年轻,特别是战士,都是20岁左右的小青年,有的甚至是独生子,他们能经受住战火的考验吗?然而,在部队
把敌人占领的968高地夺回来
,把任务交给大功七连,按要求只需要40名高素质的突击队员时,全连100号人中,有很多战士把手指刺破,蘸着鲜血写了一封封的请战书:我是共产党员,我来上;我是班长,我来上;我家兄弟两个,我来上;我的个头高大,我来上;我是老兵,我来上….. 当了突击队员意味着什么,大家都心里明白,但是战士们都唯恐落在后面,不能展示自己保家卫国的本领。身处战场,战士们对生死毫无畏惧,置生死于度外。吕嘉明和部队领导看着这些在家里,可能还在父母跟前撒娇的稚气阳刚的战士,心里既高兴又悲戚。唉,战场上,大炮、子弹不长眼啊….这些生龙活虎的战士啊!
战士们觉悟特别高,到了战场不谈生死,只顾如何打击敌人,护卫国土,为牺牲的战友报仇。有一位来自于周县的战士,名字李庆双,抢夺54号高地战役时受伤,被转移后方治疗。待伤口好了以后,他又坚决回到阵地。按规定,李庆双因为受过伤,完全可以不再回到阵地了。可他说:“我是来护卫国土、为国效忠的,生是国的人,死是国的鬼,战友们在阵地,我怎能在后方?”后来,他在越军特工偷袭时被炸伤牺牲。开庆功会时,他的父亲来了,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脸膛黑瘦。家庭十分困难,领导问他有什么要求时,憨厚老实巴交的他憨憨地说:没有任何要求,打仗哪有不死人的?谁家的孩子不是孩子。听到他的话语,部队领导眼里噙着泪水,不约而同地向这位可敬的老人敬了军礼。
官兵一家亲吕嘉明去检查阵地时,常常把自己节省下来的香烟或者罐头带给士兵们,他对战士的爱时刻温暖着战士的心窝,战士们把40岁的他作为长辈亲人看待,一看到他的身影或者听到他的声音,会不约而同地高兴呼唤:快看,吕政委来了,吕政委看咱们来了。一次,吕嘉明陪同上级领导检查阵地回住所迟了,天黑了,猫耳洞周围设了路障,战士一听到他的声音,兴奋地说:“吕政委来了,吕政委好,赶快把路障撤了。”那位领导说:战士们和你说话的口气,兴奋热烈,就像见到了自己的老人一样,他们怎能听出你的声音?吕嘉明说:全团39个阵地我不止一次地去过,所以他们都认识我、也能识别我的声音。官兵一家亲,不是神话,是真实的现实。
吕嘉明,英俊睿智、慈眉善目、文武双全,他手下兵自然对他趋之若鹜。老山战场,一个猫耳洞一个伙食单位。用煤油炉子做面条、大米稀饭,主食压缩饼干。有蔬菜罐头、苹果罐头、桃罐头,每个战士每4天才能分得一瓶水果罐头,战士舍不得吃,等着领导来检查阵地,和领导一起吃。官爱兵、兵爱官。激烈战斗中,一旦有战友阵亡,官兵们悲痛万分、同仇敌忾,痛定思痛,以积攒更多的力量打击敌人。

慰问演出
谁不知生命的可贵,谁没有幸福渴望…..勇士的肩头肩负着多少人心头的崇仰。各地慰问团也给参战将士带来了无穷力量。田华、古月、郎咸芬等歌唱家艺术家都到过老山阵地。特别是某青年歌唱家,她到老山主峰时正值国庆节,那天阵地相对平静,天气晴朗,阳光明媚。两边阵地的战士看到她在阳光下踏着坎坷不平的道路,边走边唱,群情激昂。她清澈嘹亮的歌唱深情甜润,像一股股和煦的春风吹进战士的胸膛,有的战士激动的热泪盈眶,仿佛回到了祖国大后方。她全身心地为战士们歌唱,她想继续攀登,到达峰顶,方能领略战时全局。当时陪同她的吕嘉明等一行人考虑到安全问题,离敌阵地太近,决定不能再往前进。就在她倾情演出时,越军一连打了两发炮弹,很危险,大家快速撤了回来。许多郓城籍战士知道她来了,都打电话要求她唱歌,她知道后,因无法每个阵地都到,只好在老山主峰阵地通过总机,把每个阵地的电话接通,拿着话筒唱了《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战士们都围在电话旁边激动的听她那动人的歌声。可路途坑洼难走,她一身作战服,全部湿透。许多郓城籍战士说:听了她的歌声,我们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一样,家乡的山川河流在眼前浮动。听了她的歌声,我们有了无穷的力量,爱家护国,我们决不给家乡人民丢脸。
退役不褪色战事结束, 吕嘉明从前线凯旋而归,由于部队精简整编的需要,他被上级安排转业到地方工作。他认为,这是党组织对自己的又一次考验。他由部队的正团级干部专业变成地方副科级领导。他没有向党组织提任何要求,愉快地服从了党组织的决定,回到了阔别二十几年的家乡莱芜,积极参加地方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96年, 他由农业银行调入农业发展银行担任党委书记、行长。新建单位,困难重重,他带领全体员工,克服了资金短缺、办公条件简陋等诸多困难,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并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半个世纪很快过去了,吕嘉明回想起来,如果没有党的培养教育,就不可能有他的令天。“不忘初心”,跟党走,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想起中越自卫反击战中那些死难烈士,他的内心总是起伏不平,思绪万千,在纪念反击战胜利结束40周年之际,吕嘉明常常在夜幕降临之时,遥望着南国、仰望天空,那一颗颗闪亮的星星仿佛是烈士的英灵铸成。他的耳边似乎响起了“每一棵赤诚的心灵都深深理解你.....你奔向远方 ,带着亲人的希望,你奔向远方 ,带着火热的衷肠,你和我们同在, 把美好未来开创,你是国魂军魂,你是中华的铁骨脊梁.....勇士的肩头肩负着多少人心头的崇仰”的歌声,他的眼角变得湿润。

王晓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莱芜区诗词楹联协会顾问,莱芜区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讲师,凤城高级中学凤鸣文学社顾问。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都市头条2023度十大散文家,莱芜区表现突出文化志愿者,出版散文集《杏坛拾穗》、长篇报告文学《拓荒者的足迹》《人与海》《尚金花》等,曾在《时代文学》《黄河文艺》《齐鲁晚报》《职工天地》《工人日报》《齐鲁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报告文学《山城起舞金凤来》《拓荒者的足迹》分别荣获山东省、莱芜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奖等奖项,长篇报告文学《人与海》入选2022年度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同时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入选2024年自然资源优秀图书项目,散文《香山牡丹》被中国作家网选为推荐阅读文章,散文《我的父亲》获首届吴伯箫散文奖,另有多篇文章或被编入不同文集,或被评为多种奖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