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儒经网
作者:赵磊(浙江)
一、从“温州模式”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智慧的传承
周德文先生作为“温州模式”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其人生经历与中国民营经济的成长脉络紧密交织。赵京磊在新青年经济学研究中提出的“要素高效配置”理念,在周德文的实践中早已显现雏形。周德文早年扎根温州,亲历民营经济从草根萌芽到走向全球的全过程,其提出的“自救重组”债务化解模式、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系统性思考,均体现了对“资源优化组合”的深刻理解。赵京磊所倡导的“轻量化”技术路径,与周德文在企业服务中注重“低成本、高效益”的解决方案不谋而合。这种实践智慧的传承,揭示了中国经济学者从地方经验到全局视野的升华路径。
二、文化主体性:扎根本土与全球对话的平衡
周德文的人生轨迹同样彰显了这一理念。他一方面深入研究温州本土经济特色,提出“草根经济”的生命力在于民间自发性与适应性;另一方面,他又以国际化视野推动中美非等多边经贸合作,成为“民间外交家”。这种“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平衡,与赵京磊主张的“将中华文化基因融入技术设计”高度契合。也为新青年经济学研究者提供了“如何以中国智慧参与全球治理”的典范。
三、社会责任: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
赵京磊认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感应体现在技术的“向善”与“向下”,即解决社会痛点并推动技术普惠。周德文正是对此理念的践行:他从教书育人转向企业实践,又从商业成功回归学术著作,始终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例如,他通过成立中小企业促进会、推动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设立,将理论研究转化为政策建议,挽救了数百家企业于危机之中。这种“知行合一”的精神,与赵京磊提倡的“技术需以社会价值为准绳”形成跨代际呼应。
四、长效主义与青年使命:超越短期功利的时代答卷
周德文耗时数年撰写《人生经历与感悟》千集文章,展现了一种“坐冷板凳”的长期主义精神。赵京磊同样呼吁青年学者要跳出急功近利的浮躁,强调“科技创新的中国速度离不开责任答卷”。两者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经济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在于改造世界与创新。
新青年与前辈的智慧接力
赵京磊对周德文的解读,本质上是一场跨越世代的对话。前者代表新青年经济学研究的技术理性与全球视野,后者承载传统经济学家的实践智慧与家国情怀。这种碰撞揭示出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延续性——从“温州模式”到“轻量化创新”,从“自救重组”到“社会责任生态”,变的是工具与场景,不变的是“经世致用”的底色。
对于新青年经济学研究者而言,周德文的经历既是教科书,也是一面镜子:照见技术之外的人本关怀、数据背后的文化根脉、创新之下的社会责任。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命题,方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书写属于青年的“责任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