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之乐 乐矣哉
作者:苑 枫
礼,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礼即“禮”字的演化,古人指祭祀、敬神之意,所谓事神致福。有如我国每年都要祭祀黄帝陵,届时举行隆重盛大仪式,诸多海内外人士,不远万里前来祭奠,行跪拜礼,献花,祭酒,诵读祭文。称之祭祀礼仪大典。如礼仪、礼教、礼法、礼让、礼贤……均系维持社会秩序表里言行的核心。今之礼,则重在礼节、礼数,以礼待人。中华民族故称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礼,在古代是很有讲究的,记得小时候读私塾,初次入学,第一天,先生教跪拜孔圣人像,当时不知道先生说的什么?后来渐渐地明白先生说的是:以诚挚之心,行恭敬之礼,拜先圣之智慧,照亮前行之路,承先师品德,塑造高尚人生。愿吾师之学能融会贯通,弟子不负先师之教诲。先生说完,弟子要三拜:一拜高山仰止,言行之止。谓之敬仰;二拜删述六经,德侔天地。赞颂圣人德行与天地齐平;三拜有教无类,万世师表。强调圣人教育的历史地位,谓之跪拜礼。按今天说法,这叫入学仪式礼。
礼仪说道也还很多,颇有一些细节的讲究。诸如拜孔子时,男生左手在上,覆盖右手。谓之阳包阴,名之曰谦敬。女生右手在上,覆盖左手,表示端庄。双手鞠躬敬礼。双手叠用于胸前腹中穴,拇指内扣,四指并拢。寓意“四海之内皆兄弟,抱元守一。表示稳重感。”据说兵家相见时手势对手势也有说道。那叫:先礼后兵,外显谦恭,内藏刚正。做手势不露大指,体现孔子的“温而厉”的外事哲学。据说这看似小节,但在谈判时仍还讲究。平民百姓的俗常生活中似乎已经忽略了。
但礼数是不可不讲的,请看《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尽管文革时被大家批判,所谓复辟周礼。但其实孔子的本意是:克制自己,使言行合于礼就是仁。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指人,每天都能克制自己,使言行合于礼,那么,天下就成为仁人的天下了。做仁人全靠自己自律。颜渊:“请问其目”?目,即实行仁的纲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思是:不合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乎礼的话不听,不合乎礼的话不说,不合乎礼的事不做。颜渊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意思是:我虽然不聪明,但愿照您的话去做呀。这是孔子对颜渊讲授礼的关键章节。
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礼制,又何尝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性化的重要环节与章法呢?
翻阅历史,大约历届朝代初起必有大道之人,建功立业,改朝换代。然后又无不尊孔守礼,尤其是以大汉王朝为例。《汉书·武帝纪赞》中称“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汉书·董仲舒传》:“推明孔氏,抑黜百家”。1910年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首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1916年,易白沙在《新青年》刊上发表《孔子评议》中进一步评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地位和思想意义。由此,经过一系列推演,进一步全方位地固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中无可替代的地位。时至今天,我国人心中的国学仍以儒学为主。不仅如此,还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建立了二百多所“孔子学院”。孔子学说,孔子思想,孔子治国方略,尤其是孔子的礼学倍受世界各国人,尤其是那些统治者阶层的人们尊崇。
历史的演化,事实的验证,尊礼、敬礼、守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国天下,有法,亦需有礼。法礼二者不可或缺。法,讲究的是“治”,而礼,则讲究的是人性与道义。法礼二者互补互助,相辅相成。此乃治国之道。法,治国大法,意味着冰冷的手拷与沉重的脚镣,礼,讲究的是人性的礼仪,是心灵的感化,是内在的心悦诚服。如果说国无法不立,那么人,无礼不尊,有了尊,才能有守法。所谓,凡事先礼而后兵。倘如人人尊礼,那么法也就自然遵守了。
试想,一个家庭有礼,必然尊老爱幼,人人和睦,一定是个和谐的大家庭,谓之家和万事兴。一个机关,单位,企业有礼,必能上下一心,互相尊重,各司其职,发挥自身内力,一定能够人人自觉,向上,激发出内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必然成为和谐社会的一隅。一个国家,不仅要有法可依,领导者更要礼贤下士,以礼待人,以礼教人,以礼用人,以礼服人,那么必能人人各尽所能,人尽其力。人尽其才,也才能发挥“人和”的活力。诚如毛泽东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
国务院设有礼宾司,外宾来华访问,我们要用仪仗队欢迎,元首来访,还要鸣礼炮二十一响。要检阅,要举行国宴……这一切是什么?一个字“礼”,两个字 “礼仪”,即国礼。以礼相待,赢得世界各国友好,尊重,进而合作共赢,发展壮大,繁荣富强,也赢得朋友遍天下,谓之国昌人和。
蒙书有言:人以礼乐为先,树以枝叶为圆,此待人处事之道也。岂非:礼之乐,乐矣哉!
苑枫 2025年6月28日10时25分 于晚风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