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六汪镇群星艺术团,是六汪镇三大民间艺术团体之一。艺术团的运行状况怎样呢?带着这个问题,2025年7月1日,我来到六汪镇东官庄村,拜访了群星艺术团团长孙茂坤。】

孙茂坤在接受本栏编者专访(本栏编者摄于2025年7月1日)
采访人:孙团长,您好!我是六汪镇志编辑、“都市头条•乡村记忆”编者,今天来,是想请您谈谈群星艺术团的情况。请您先做个自我介绍好吗?
孙茂坤:好的。我叫孙茂坤,生于1967年7月,六汪镇东官庄村人,小学文化,过去在外打工10多年,2014年至2017年曾担任村主任。现任六汪镇群星艺术团团长。我是一名农民,主业是种地,现在种着10多亩地,基本全是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等。
采访人:群星艺术团是什么时候创建的?你是怎样与文艺结缘的?
孙茂坤:早在2006年,群星艺术团就成立了。2017年3月,我们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办理了营业执照。我与艺术结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小培养起来的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小时候,我就是电影迷、戏曲迷。当年,哪个村演戏、演电影,我不吃饭、不睡觉也要跑去看。怕我跑丢了,家长把我的鞋都给藏了起来。
采访人:艺术团成立的时候,是什么状况?
孙茂坤:刚成立的时候,全团有13个人,他们都是附近村的农民、戏曲爱好者,来自东官庄、河北庄、东抬头和六汪村。艺术团设团长、副团长。
采访人:与初创时相比,艺术团现在有多少人?
孙茂坤:艺术团现在的人数和当时差不多,现在是18个人,有前立柱、孔家庄、找字庄、宋家村的人加入了进来。我担任艺术团团长,此外还有一个副团长。
采访人:艺术团的演出活动有哪些呢?
孙茂坤:过去,我们主要是承担黄岛区文化部门安排的送戏下乡等活动,比如,参与区里的“一村一年一出戏”免费送戏工程。去年,我们团演出了25场。此外,还有六汪镇党委政府安排的临时性文化活动,比如春节期间,我们到六汪的柏丰路和区里做行进式表演,演出舞龙和秧歌等,把欢乐与祥和呈现给全区人民。

群星艺术团在演出中
采访人:艺术团的演出主要有哪些剧目?
孙茂坤:以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茂腔戏为主,比如《东京》《西京》《小姑贤》等,还有小品、三句半、歌舞等。歌舞主要是在大戏的间隙穿插安排。
采访人:艺术团有原创作品吗?
孙茂坤:有不少原创的作品。我们的团队里,有多位很接地气的创作人,他们的作品以有乡土气息、风趣幽默见长,观众百看不厌。如小品《彩礼风波》、茂腔《好媳妇》等深受群众欢迎。
采访人:除六汪镇外,还到哪里演出?
孙茂坤:还到六汪周边的一些乡镇,大村、宝山都去过。“一村一年一出戏”活动,要根据区里和镇政府的统一安排进行。
采访人:艺术团在哪里排练?有场合吗?
孙茂坤:多数情况下,我们到六汪镇文化活动中心排练,那里有专门的排练厅。有时,我们也在社区排练。
采访人:群星艺术团是什么级的艺术团?
孙茂坤:过去,我们是三级,这几年我们加大了硬件建设的投入,表演艺术上也更上一个台阶。2024年,我们被区文旅部门考核评定为二级团。
采访人:艺术团在演艺经营中还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吗?
孙茂坤:困难不小。艺术团组建以来,我个人陆续投入了近50万元的资金,投入很大。主要是音响、乐器、道具、演出服装和车辆等。我个人持续投入力不从心了。
采访人:下一步,群星艺术团有什么计划?
孙茂坤:我们将坚决落实六汪镇党委政府关于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让演艺活动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前一段,区里对民间演艺团体的政策进行了一些优化,我们要尽快适应这种变化。我们可以在民俗演艺上多下些功夫,满足群众多元化的文艺需求。希望各级政府继续扶持民间文艺团体!

群星艺术团送戏下乡(2020年摄)


(本栏目编者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退休干部。曾任诸城市枳沟镇党委副书记、诸城市水利水产局副局长等职。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参与编纂《六汪人物》。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六汪镇志》编辑、六汪乡村记忆丛书副总编辑。)
